APP下载

吉林省玉米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前景

2014-11-25毕鸿涵

吉林农业·下半月 2014年11期
关键词:发展前景玉米

摘要:保护性耕作的主要原则就是尽量减少对土地的耕作,还原最初的自然循环模式,利用作物的秸秆等将地表覆盖,以减少自然中的风、雨等对土地的侵蚀,减少土地表面营养的流失,增强土地对干旱天气的抵抗能力。秸秆覆盖耕地能够保持土壤的空隙,使土地孔径分布均匀,使土地具有较高的渗透雨水和保持水分的能力。秸秆还田还能够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促进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增强土壤肥力。

关键词: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目前状况;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2.0011

吉林省的玉米耕作技术完成了从上世纪50年代传统的牲畜耕作,作物的播种要根据收割的前茬作物的特点进行下茬的播种,到现在的保护性耕作的转变。目前吉林省采用的耕作方法作业环节多而且耗费成本较高,进行播种前要多次进行耕地才能使土地保持适合耕种的状态,但是这样的大量耕地使得土地的水分大量流失,影响土地的蓄水抗旱能力。而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土地蓄水能力、土壤结构等多项技术问题。

1 现行耕作模式存在的弊端

吉林省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是由于近年来对于高产作物的连续种植,以及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使得土壤肥力下降。现在吉林省的很多耕地都处在一种掠夺式经营状态中,只注重对土地的利用而忽略对于土地的养护,使得土壤结构遭到破坏,有机物减少,最终使得土壤生产能力下降。

1.1 对土地的过分使用使得土地耕作层变浅

我国旱地传统的耕作方法中,一个是由于长期的翻耕形成的犁底层,这样的底层呈现平底形。另一种是因为长期实行垄作而形成的,这样的底层呈现三角形。这两种耕作方法全都在同一深度进行耕作,从而使得土壤的耕作层下形成一个坚硬的底层,不利于土壤的呼吸以及蓄水。进而影响土壤的通风透气,致使土壤肥力下降妨碍玉米根系的发展。

1.2 作物中的有机物还田量不足

现行的耕作模式中,只能将作物的根茎还回土壤中,没有解决地上秸秆的还田问题,对于土壤的进一步恢复所需要的营养物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有些地区还将作物的根茎也刨出,利用大量的化学肥料进行土壤施肥,这样的做法很容易破坏土壤结构,在雨水集中的季节容易发生地表养分的流失。在吉林省部分地区的秋收之后,很明显看到土壤的风蚀现象非常严重。土地的蓄水能力明显下降,土地水分流失严重,限制了旱地作物的发展,违背了旱地农业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对土地进行深层次的翻耕有利于土地蓄水能力的提高,地表秸秆的覆盖也能减少地表水分的蒸发。国内相关实验表明,深耕地表与秸秆覆盖保护地表相比水分蒸发更加强烈,蓄水能力也较弱。在雨水较大的季节,深耕地表裸露在外面,雨水直接拍打在地面上,表面被击碎的土块是土地孔径封闭造成结块,水分随着坚硬的结块流失,深入土壤中的水分则远远不如保护性耕作试验田。

2 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技术方法

2.1 宽窄行交互种植

将现在的均匀的65厘米的耕种方法改进成窄行40厘米和宽行90厘米交互进行种植的耕种方法。首先在40厘米的窄行上进行播种,然后夏季在90厘米的宽行内进行深松,在秋季对窄行的玉米留高茬大约60~70厘米。次年,在原来的宽行距深松带上在播种下双行玉米。原来在秋季进行留高茬的玉米变成宽行,在夏季成熟以后直接在耕地中腐烂还田。

2.2 改进播种方式

第一种是人工按照相同的距离进行播种:在垄距比较窄的耕地中第一年采取这种栽培方式的时候,可以首先在原垄沟与另一条垄侧相近处浅浅的穿一道犁,然后在犁沟中施肥,使化肥深入土壤中更好地被土壤吸收,然后在垄侧再穿一条深深的垄沟,用于播种。在播种时可以依据播种器人工进行精确的播种,然后在种子上覆上一层土壤,并将土壤压实。在垄距较宽的土地中可以将肥料直接撒在垄沟中,然后直接在垄侧起垄,播种覆土。第二种是犁种,在原来的垄沟中施入化肥,在垄侧进行犁种同时施肥。

2.3 将玉米种植密度进行调整

相关研究表明,在其他条件合适的情况下,玉米的种植密度对于玉米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在对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种植的玉米进行相应的研究后发现,玉米的产量跟玉米的栽培密度成正比,但是增加相同株玉米后的增产量却与玉米的栽培密度成反比。而且,玉米的倒伏情况也是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愈发严重的。此外,对于玉米的粒重进行研究之后发现,玉米的穗粒重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其次,密度对于玉米秃尖的影响也是相当严重,并且随着密度的增加玉米的秃尖情况更加明显。因此可以看出,在增产幅度要求不太大的情况下选择最低的密度作为玉米的栽培密度最利于玉米生长。

2.4 及时播种

相关研究表明,玉米播期早出苗所耗费的时间是比较长的。一般的从播种到出苗需要24天,从出苗到长出第三片叶子所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一般是6~7天。在观察中可以发现,播种过早长出的幼苗容易受到早春寒气的影响,使幼苗的叶尖冻伤,影响幼苗的发育,而且早春的时候地表温度较低,土壤中的水分过多,种子容易在地下发霉变质,不利于幼苗的出土。因此找准播种时机对于玉米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3 结语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保证粮食的供给是保证社会主义建设健康发展的首要任务。吉林省作为我国的粮食生产大省,在社会稳定中发挥中不容忽视的作用,虽然目前吉林省的玉米种植模式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影响土地的利用率,造成玉米产量的不理想,但是相信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定能够逐步完善适合吉林省玉米种植的较全面的保护性耕作方法。

参考文献

[1] 山玲莉.如何做好玉米保护性耕作[J].农民致富之友,2013,(4):209-210.

[2] 袁力.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关键环节监测分析[J].农机科技推广,2012,(12):69-70.

作者简介:毕鸿涵,研究生学历,扶余市三岔河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作物栽培与植物保护。

猜你喜欢

发展前景玉米
收玉米啦!
玉米适当晚收好处多
冷链物流基础上的生鲜电商发展研究
钢纤维混凝土技术在市政路桥施工中的运用
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前景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