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生活化,学生学习更精彩
2014-11-24张雄
张雄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新课标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那就是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因此教师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的学习热情“涨”起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学习成功的铺路石,是求知欲望的基础,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乐意走进课堂,去品味学数学的乐趣。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蕴含的生活素材,精心创设各种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北师版第11册选择购物方案的内容时,我通过课件播放一段人们在超市选购物品的场面,创设了一个生动的生活情景。同学们很快被熟悉而热闹的生活场景吸引住了,注意力也很快被集中起来,老师很自然地出示了例题并引导学生分析,同学们学习热情高涨,很快地计算出了答案。
二、 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让课堂“动”起来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知识。数学本身所涉及的都是一些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都离不开学生的日常生活。所以数学教学就应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且用于生活的理念,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减少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这对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如果充分利用好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让学生在家里找出有圆形的物体并带到课堂中来,再利用绳子绕一圈或在桌面上滚动一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进而计算出圆周率。同学们找来的圆物体可谓五花八门,有茶叶罐的盖子、有饼干盒的盖子、有雪花膏的盒子、还有圆圆的小镜子……因为这些物品都是同学们自己找出来的东西,所以每个同学都有动手的机会,而且大家动起手来特别积极,测量起来特别认真,讨论问题也相当热烈,学习特别投入,学生在“做数学”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 走出课堂获取信息,让课堂“活”起来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不只是把教科书看作唯一的教学资源,还要求教师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周围的条件开发各种有用的教学资源。所以在教学新知识时,可以让学生课前先了解学习内容,搜集有关信息,让学生带着收获进课堂,带着经验进课堂,带着问题进课堂,使学生的学习处于主动探索之中。如在教学“比例尺”时,我在前一天下午分好学习小组,然后带同学们到操场上,要求学生先找到自己小组喜欢的物体或者图形,再利用带来的皮尺、卷尺等工具测量出有关长度,并记录下来。操场上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忙得不亦乐乎,有的测量了足球场球门的宽度、有的测量了足球场禁区的边长、有的测量了足球场中间的圆的直径、有的测量了篮球场的长和宽、有的测量了沙池的长和宽、有的测量了升旗台的长、宽、高……第二天在教学时,我提问每个小组的测量的项目和数据,并写在黑板上。接着发给每个同学一张纸,然后请同学们把自己测量出的物体的长度画在一张纸,你想画多长的线段就画多长。接着我提问学生,为什么生活中的那么长的长度可以画在这么小的一张纸上?长度是放大还是缩小了?然后再顺势引导学生弄清楚什么是实际距离,什么是图上距离,最后让同学们计算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注意强调比例尺一般化成前项或后项为1的比,不能的修改画的线段长度再计算),从而很好地让学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因为这些数据都是同学们自己获得的,画的线段也是自己喜欢的长度,这样做法既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个性,又把一个枯燥的概念教学变得生动起来,而且很具体化和形象化了,因而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同学们的积极性都相当高,而且学得兴趣盎然,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效果也特别好。
责任编辑 黄日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