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学科定位问题探究
2014-11-24胡巍巍
摘 要: 作者首先分析了地理学学科的划分,学科体系结构层次的组成,其次研究地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地理学的学科定位问题,尤其对于自然地理学,准确的学科定位显得更为重要,作者以气象学与气候学、水文学和土壤地理学三门部门自然地理课程为例,探讨部门自然地理课程的定位问题,希望能对广大地理教师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地理学 学科体系 学科定位
1.地理学学科划分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人类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地理学相应地划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1],有些把经济地理学放在人文地理学里面,另外还有一类是地理技术学科。这三个分支学科,又包括一系列次一级的分支学科(图1)。
图1 地理学学科划分
系统论认为,现实世界是由规模大小不同、复杂程度互异、等级高低有别、彼此交错重叠,并且互相转化的系统组成的有序网络系统。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系统的组成和结构把客体分为一系列层次,每一个层次就是一个等级的系统。此级别系统由比它低一级的子系统组成,而其本身又是更高级系统的一部分,系统和子系统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依据上述观点讨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可将地理学分为三个主要组织水平和相应学科,即:①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称综合地理学;②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③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要素的学科统称为部门地理学[2]。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包括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等)、部门人文地理学(包括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
按照上述层次性观点,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主要涉及两个层次: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称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等。它们以组成自然环境的某一要素为具体对象,着重研究这个要素的组成、结构、时空动态、分布特征和规律。虽然部门自然地理学各有分工,但是每一个研究对象的存在和发展变化,都是以整体的自然地理环境为背景的,而且不同程度地以其他组成要素为因素或条件。
2.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地理学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是它的研究内容涉及范围广,从宇宙空间到地球内部都是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只不过主要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研究内容涉及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等等,自然方面又包括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地质地貌等。地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从图1可以看出,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在大学里都有对应的专业,如经济地理学对应的有经济学专业、人口地理学对应的有人口学专业、土壤地理学对应的有土壤学专业,这充分说明地理学涉及面广。
3.地理学学科定位
地理学涉及面广的学科性质,需要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准确定位,否则就会陷入地理什么都学,但什么都不精,又什么都不是的误区。实际上,地理学虽然与许多专业有交叉,但有自己的专业特点、自己的视角、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科体系。地理学与其他专业有交集的部分主要是在基础知识方面,但对于地理学是基础知识的内容,而相关专业则可能是详细解读。地理学侧重点是事物的空间性、整体性、地域差异性及相互联系性,而相关专业则是某一领域内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课程内容一般偏微观、比较专。由于侧重点不同,在进行地理课程教学时,把握适当的度非常重要,特别对于部门自然地理方面。
地球表层的岩石、气候、水体、生物、土壤等组成成分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地质循环等进行复杂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从而形成一个完整、有序的自然地理环境[2]。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理学的基础。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土壤圈。它们分别是部门自然地理分支学科气象与气候学、水文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和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另外,自然地理学还包括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为研究对象的地球概论和研究地球内部环境的地质学。部门自然地理的内容比较多,有些内容还具有一定难度,如果要求学生什么都学,全面掌握,那么按通常分配的学时将难以完成,而且效果不一定好。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地理的精髓,从地理角度进行教学,可以过滤掉一些微观的、偏工科方面的较难理解的内容,而侧重于宏观的、空间的内容,着重研究对象要素的组成、结构、时空动态、分布特征和规律,重点关注研究的对象要素与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为了强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综合性,现在许多院校的地理专业都不专门开设部门自然地理,而综合为一门自然地理学。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突出自然地理的综合性特征,不足之处是内容偏少,较浅显,而开设部门自然地理课程能很好地弥补这种不足,但如上文所述如果把握不好度的话,则学生不仅感觉学习难度大,而且容易偏离方向,体现不了地理专业性。如果能兼顾二者的优点,在进行综合自然地理教学时,补充一些部门自然地理的知识,而在进行部门自然地理教学时,要经常性地强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综合性,这样教学效果就会比较好。下面以笔者讲授的气象学与气候学、水文学和土壤地理学三门部门自然地理课程为例,探讨地理专业的课程定位问题。
(1)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定位
对于气象学与气候学,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教材是由周淑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此版本有些内容对于目前的高校地理专业学生来说,太深太难,且无多大实际意义。故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与地理科学专业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第一章至第四章为基本气象知识,它是学好天气学、气候学的理论基础,应重点掌握;第五章为天气学,主要介绍天气系统的概念及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演变过程,属于应用性内容,从地理角度看不是重点内容;第六章至第八章为气候学部分,主要介绍气候的形成、分布及变化[3],气候学与地理学的关系最密切,所以这部分是全书的总结和重点,学生应重点掌握。
到具体内容环节,第一章至第四章为基本气象知识,但里面不乏一些难懂的内容,如第一章里的虚温;第二章的有关辐射的基尔荷夫定律、位温和假相当位温、空气温度的个别变化和局地变化等;第五章第二节里温带气旋的发生和发展;第四章则学生普遍感觉较难。对于这些较难的知识点,有些可以不要求掌握,有些可以只领会结论而不要求掌握整个推导过程。具体要视其重要程度及与其他内容的联系程度而定。还有一些内容较多,但不是重点,典型的如第三章第二节地表面和大气中的凝结现象,第三节降水;第五章第四节对流性天气系统;第六章第四节里的地面特性与气候;第七章第一节、第八章第一节等内容可以只作为了解性的内容。总之,要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度,抓住主线,分清主次,掌握重点,减少盲目性,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轻松,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4]。
(2)水文学课程定位
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5]。其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水圈自身的水文现象及规律,另一部分是水圈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其他圈层及人类智慧圈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一部分是基础,第二部分是核心,特别水圈与自然地理环境其他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重点。
作为部门自然地理的水文学主导思想是以水循环、水量平衡为纲,将地球各圈层的水体,按水循环过程做系统的、有机联系的阐述,使学生掌握各种水体运动、变化和相互转化的基本理论及分析计算方法。一般选用的教材是由黄锡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水文学》,本教材由下列四部分组成。一是水文学基础知识:主要通过第一章阐述水及各种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水及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二是水文循环及水量平衡基本理论:主要通过第二章阐述水文循环基本过程、影响因素,各要素的物理机制和分析计算方法,水量平衡原理,以及水文循环的作用、效应等。三是水文循环具体过程的分析:由于水循环实质上是一个动态有序的大系统,按系统分析的观点,本教材第三章至第五章分别阐述陆地表面、海洋、地下三个水文循环亚系统的水文循环具体过程及其理论,并阐明亚系统之间和亚系统内的子系统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四是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随着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日益扩大,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明显增强,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干扰了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改变着各个水体的性质,因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反馈效应的研究,也已成为现代水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故本教材第六章专门阐述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水环境的影响。从地理学角度看,第一章的内容是基础,第二章水循环和水量平衡是水文学的核心内容,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水文现象、水文循环过程及规律等都是水文学的主要内容,但从地理的角度,着重点更是各种水体通过水文循环过程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以及影响气候、生态、塑造地表,实现地球化学的迁移,并给人类不断提供再生的淡水资源等这些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第三章至第五章的内容是水文循环具体过程的分析,分别阐述陆地表面、海洋、地下三个水文循环亚系统的水文循环具体过程及其理论,同样,地理学侧重于偏宏观的内容,而对于各个水体水循环的微观的、机理性的一些内容应投入较少的学时,重点关注亚系统之间和亚系统内的子系统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特别是陆地表面的各种水体的水循环是地理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主要包括河流、湖泊和沼泽、冰川,其中河流又是重点掌握的内容,内容明显多一些。而对于第四章海洋这一章,一般不会详细讲解,同时由于一些内容与地球概论、气象气候学课程内容有重叠,所以一般投入的学时较少,主要学习最后一节海洋效应的内容。第五章地下水也一样,一般不会深入学习,主要从宏观尺度上把握。
(3)土壤地理学课程定位
土壤地理学是研究土壤各物质组成和各个土层之间的物质迁移与能量转换、各地理环境因素与土壤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以及物质能量从地理环境输入土壤,然后经土壤内部的迁移转化再向地理环境输出的过程[6]。可以看出,其研究内容也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土壤自身方面的基础知识,另一部分就是土壤与其他自然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显然,从地理的角度,我们更应重视第二部分内容。
土壤地理学一般选用的教材是李天杰主编,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土壤地理学》。本教材篇幅大,内容多[6],用36个学时学完全部内容不大可能。这就要求我们从地理专业角度,把握核心,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有所取舍。具体到各个章节,笔者是这样安排的:第二章土壤固相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和第三章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这两章是土壤基础知识,也是重点内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第四章土壤形成因素学说,这部分内容虽然充分体现地理专业性,但容易理解,所以总体掌握就行了,对一些细节的东西无需过多探究,这一章一般只花两节课的时间,然后让学生自己课后浏览。第五章土壤形成过程属于提高的内容,它以前面的内容为基础,需要详细讲解。第六章土壤分类属于一般了解的内容,第七章主要土纲特征属于综合性的内容,有选择性地进行讲解,森林和草原土纲及水成型土纲里的盐成土是重点讲解的内容。第八章至第十章基本都属于了解性的内容。
4.学科专业体系层次引导
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一般分四个层次和步骤。①学生在入学开始学习专业课时,老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一开始就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形成整体性的认识。②接下来学生无论学到哪一门专业课都要知道这门课在学科体系中处在什么位置,属于什么性质的专业课,学生首先就有了一个大的指导思想。③然后讲授某一具体专业课程时,首先要弄清楚课程教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这是最基础的环节,教师在第一节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帮助学生理清教材的知识层次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④最后各个章节的教学中,教师要分析教材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弄清教材的层次结构,抓住主线,分清主次,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笔者认为这些对于所有专业的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对于地理专业的学生更为重要。以学习水文学为例,各个层次引导如图2所示。
图2 水文学在地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层次结构
参考文献:
[1]伍光和,田连恕,胡双熙等.自然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李小建,李国平,曾刚等.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周淑贞,张如一,张超.气象学与气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胡巍巍.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09(50):184,209.
[5]黄锡荃,李惠明,金伯欣.水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6]李天杰,赵烨,张科利等.土壤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韩山师范学院教改课题:地方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HJG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