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掘生活源泉,引来习作活水

2014-11-24汪楷彬

考试周刊 2014年81期
关键词:习作小学生作文

汪楷彬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一些写作能力差的学生谈“文”色变,无话可说,无文可作,只能东拼西凑,勉强成文;绝大多数写作能力一般的同学,只会人云亦云,落入俗套。长此以往,效果可想而知。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基础薄弱、缺乏兴趣、见闻不广、缺少生活积累等,而最重要的原因,我认为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没有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开阔学生的写作思路,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因此,我认为只有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体验生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写作的材料来源问题,从而形成自己习作的活水源头。同时,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让学生在“阅读—模仿积累—运用”的教学过程中切实有效地提高习作能力。

如何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做到作文“言之有物”,这里谈自己的两点看法。

一、观察生活,捕捉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我们作文的素材问题。

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体、课余兴趣等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家务等各种形式的活动;社会上,正逢盛世,气象万千,繁荣的市场经济,奇异的家乡变化,等等,这些充满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我们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种种声响,用心感受生活脉搏,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这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让学生捕捉素材,开发学生写作的源泉。

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智能发展还处于低级阶段,意志的内控力弱。我们要根据小学生“情绪性”的特点,先指导定向观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并创造性表达的欲望。

例如学生作文《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在习作前,组织学生春游,实地欣赏春天的景观。春游前,提出观察要求:注意观察山上的山水草木、游人、飞鸟等特点,并把自己的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材料及时记下来,为描写春天的美景做好准备。观察时,教师给予导向观察指导,学生有了明确目标,仔细观察成为自身需要,这也激发了学生观察的动机和写作的欲望。学生写出了一篇篇描写细致、富有真实感的作文,写下醒目赞语,当众宣读,表示赞赏,激发学生对观察的深层兴趣,增强乐写不疲的内驱力。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的天地,随机观察,随时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有趣的事物。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机观察的习惯,他们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就会不断增强,头脑里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作文时便会“文思泉涌”,得心应手。

二、阅读文本,注重模仿与积累

所谓“模仿”的性质,是指小学生主要靠模仿丰富语言,使语言规范化。因为语言有继承性,约定俗成,不能任意创造。

要正确理解模仿的作用,从模仿入手指导学生学习作文。模仿在小学生语言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大量的研究和实践都已表明: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是很强的,而这种能力主要来自于模仿。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龄前期的小学生成功地学习和掌握口头表达能力,几乎完全依赖于模仿。那么,让小学生学习书面表达的时候,为什么要另起“炉灶”呢?

其实,任何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小学生初学作文更是如此。问题是让学生模仿什么,怎样的模仿才是最有效的?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比如针对学生模仿范文所写出的“千篇一律”的作文,有的人就担心这样会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创造力。但是没有哪一个成人面对模仿大人牙牙学语的小学生,会指责这个孩子所说的话与大人“千篇一律”。基于学生善于模仿、需要模仿的心理学基础,小学作文教学应当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从模仿中学习作文。

(一)仿写句子。在教学《匆匆》一文时,我将时间流逝的语句出示给学生,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朱自清独特的观察方法与表达技巧:用具体的动作、经历,描述时间悄然无声地溜走。这一段举例式的描写,句式严谨,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很快就有了朗读的兴趣、积累的欲望,很自然地让人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于是教学时,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把时间从自己身边溜走的情形通过“回忆—观察—仿写”描写出来。

学生作品:玩耍的时候,日子从笑声中过去;

写作的时候,日子从笔尖下过去;

思索的时候,日子从紧皱的双眉前过去;

看书的时候,日子从眨眼间过去;

……

这一段段感叹时间流逝的生动、流畅的语句在学生笔下一挥而就。他们在进行句式仿写的同时,更多的收获是:感受到时间在无情地流逝,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不能再让时间溜走了。

(二)巧用文章中的词语仿写。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掌握文章中的经典语段、好词、佳句。学生能有感情地把这些词句读好,那么教师能否让学生将这些词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呢?

在教学《灯光》一文时,我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把认为好的原因说一说。不少学生找了描写郝副营长看书时动作的细节描写:“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坐着,一手夹着自制的烟卷,夹着火柴盒,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书。书上有一幅插图……”其中“倚”、“坐”、“夹”、“夹”、“划”、“看”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把郝副营长看书时的情节描写得生动、细腻,我们似乎真的看到了这一幕。

这么好的细节描写,这么巧妙的用词,为什么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锻炼,把它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巧呢?我立即让学生想象一个动作情节,让他们运用这些动词把情节描写下来。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通过对一定数量的模仿,可以达到长效积累的目的。这样,当学生在进行作文的时候,往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进而可以“随用随取”。

总之,“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切实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捕捉、观察,从文本和生活中找素材,积累写作素材,活化生活语言。

猜你喜欢

习作小学生作文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是小学生
习作展示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