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纪录片创作风格衍变及审美趋向

2014-11-24武新宏

关键词:风格化纪实题材

武新宏

随着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者的不懈努力、不断实践,纪录片创作日趋成熟,其标志就是风格的多样化和审美趋向的多元化。

一、创作风格的衍变

创作风格是创作者独特的精神印记,体现在每个作品的创作环节中,表现为总的艺术特征和创作个性。风格是创作者成熟的标志。同时,风格也是可以变化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个人生活阅历的增长等因素,创作者有意无意地会尝试改变自己原有的套路,给人一个全新的面貌。

20世纪50—60年代,我国电视节目曾流行“专题片”式的纪录片,这是我国纪录片的初始阶段。我国当时的社会环境比较容易接受这种“画面加解说”式的风格。

随着摄录技术、设备的进步,同步录音成为可能,一些纪录片运用了长镜头、自然光、同期声等手法,纪录片的创作开始回归纪实。与此同时出现一批探索性的纪录作品,就创作风格而言,强调纪实色彩,长镜头跟拍相对完整的生活场景,同期声记录事件冲突、矛盾的发展,展现生活的原生态。

20世纪末到如今,由于世纪之交,新旧观念的交替、思想的碰撞、怀旧与迎新的交织,导致了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和审美取向的多元化,特别是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完善,使一些“创意”能够实现,作为“行进中的影像”的纪录片,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创作风格。

二、多样化呈现

1. 纪实风格化

纪实是确保纪录片真实的重要手段。随着纪录片创作的丰富发展,纪录片创作者对“真实”的理解已经趋于理性和成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作品内容的需要,追求“个性化”的纪实、“我”的纪实、“本质”的纪实。纪实包括写意纪实、搬演纪实、数字纪实。

写意纪实是目前纪录片创作中努力追求的一种风格。2002年度纪录片学术奖获奖作品《海路十八里》,就是写意纪实风格非常明显的作品,也是一部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作品。该片没有一句解说词,也没有一句采访同期声,完全通过画面,表现对采访对象的理解和感动。俯拍大远景,表现群体人物的空间感。海水淹没路面的一段段长镜头画面,表现路与海的关系,也表现人物与时间、空间的关系,凸显“赶海”的内涵。低角度仰拍的特写镜头,夸大面部、手部的神情和动作,把赶海人的劳作表现得淋漓尽致。诗情画意和象征内涵是写意纪实的审美价值所在。

搬演纪实就是情景再现,对于历史类纪录片来说,表现歧义较少的远古历史,使用情景再现做“图解”,是视觉艺术的需要,前提是这段历史是有定论的。再现的是没有争议的事实,是真实存在过的,只是现在用“搬演”的手法来“再现”。编导用现在的视角、现在的演员,“再现”当年的历史情景。在《失落的文明》《圆明园》等文献纪录片中,都有大量使用。实际上,搬演纪实是一种揭示本质真实的纪实风格。

数字纪实是把一些没有影像资料、无法实景拍摄的历史事件“真实”地再现出来。这就是数字纪实手法。数字动画的“情景再现”是随着计算机数字制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真人扮演、实景再现,对于宏大的建筑和历史场面,操作起来难度比较大。然而神奇的数字动画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在电脑屏幕上,“活现”所有的宏大建筑和场面,使历史在瞬间变成现实。《圆明园》就是借助数字动画技术,真实“还原”了本真面貌,让现在的人们目睹了其昔日的风采。数字纪实让历史变成现实、真实,透过现象,传达事件的内在含义。

2. 题材风格化

作品题材的风格化源于题材的独特性。题材的风格化主要表现在边缘题材、城市题材、历史题材等方面。

边缘题材是对主流范围之外地区或人群的关注。这种题材比较有特点和个性,如残疾人、绝症患者、老年人、孤儿等弱势群体,都是边缘题材的主要内容。一般而言,由于题材本身的独特性,或与疾病抗争,或生活贫困而乐观向上等,容易表达人文关怀,也容易出现感人的效果。《沙与海》《龙脊》《最后的山神》就是这类题材的代表作。

城市题材离观众比较近,不容易把握。在新世纪之初,城市题材出现了繁荣的局面,而且好作品比较多。第九届纪录片学术奖作品《靖大爷和他的老主顾》及二等奖作品《我的露露》是其代表。《我的露露》记录上海一位下岗工人和他的狗的故事,风趣诙谐,耐人寻味。靖大爷是北京一位剃头老人,七十几的年纪,仍然坚持给他的主顾们上门服务。这些主顾有的已经八九十岁了,靖大爷和他们笑谈人生和死亡,刻画出城市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历史题材纪录片也称文献纪录片,是从内容上对纪录片题材的界定。历史纪录片的内容取材于历史与文献资料,可以是历史事件,也可以是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内容非常广泛。一些具有国际影响的文献纪录片,如《失落的文明》等融纪实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为一体,在传播文物、历史知识的同时,给观众带来文化的思考和艺术享受。

3. 叙事风格化

纪录片重在用镜头讲述故事。叙事的风格化是纪录风格的具体体现。叙事风格包括故事叙述和片断化叙述。

故事化叙述是用镜头记录连贯的、有情节的内容,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我们的镜头记录的是一个人物、一件事情,也许是在一段时间内比较完整、连贯的变化过程。总之“纪录片要故事化”,在跟拍生活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潜在的戏剧性、故事性。这要求记录者对生活要有敏锐的观察、深刻的理解和凝练的表达;要求拍摄有一定的时间跨度、人物事件有潜在的矛盾冲突、心理情绪有一定的变化起伏。这样才能形成故事,才吸引入、感动人

历史纪录片讲究故事化的叙述风格。在讲述历史故事时,通过故事化叙述,揭示历史内涵。同时要注重连接历史和现实的细节,营造适合受众接受的传播氛围。

故事化叙述现已成为电视纪录片创作者自觉追求的一种审美取向,通过设置悬念,表现细节,给观众带来收视期待,增加纪录片的可看性、吸引力,营造一种视觉化的审美效果。

片断化叙述常见的是一种讲述方式,不一定是连贯的、有情节和内在关联的记录。一般我们没有连续跟拍几年的条件,只是集中拍摄几个生活片断,串联起来,表达一种思考或意义。《靖大爷和他的老主顾》截取主人公生活中的几个片断,有他去上门服务、聊天、自己去小摊上理发等,收集在一起,表达了老年人对待生命的态度。片断化叙述中,捕捉细节是展现人物心理、刻画性格的重要手段。

三、纪录片创作的审美趋向

1. 平民化

随着纪录片被更多的受众喜欢和接受,其选题内容也愈来愈接近平民的生活。传统的人文精神、文化观照的内容仍然存在,但不再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生活中有趣的凡人小事,普通的百姓生活,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走进了纪录片的视野。没有过多“猎奇”的目光,而是平实地关注身边的生活,关注生活中细微的变化。真正实现“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给人带来一种平实、亲切、自然的审美享受。

2. 视觉化

电视纪录片受大众文化的影响,审美取向近年来也有所改变,在表现手法越来越灵活多样的同时,也越来越追求“好看”,追求画面的美感与视觉冲击,增加观看的兴奋点,刺激受众的好奇心理,满足受众的期待愿望。同时用镜头营造一种悬疑、刺激、炫目的收视氛围,给人带来休闲、放松、愉快的审美享受。

3. 个性化

纪录片是以“个体”的视角“感受”生活和世界,“个体”是不可复制的独特的存在。所以无论题材还是表现方式,都尽量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追求。这是纪录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的价值所在。

猜你喜欢

风格化纪实题材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图像风格化方法综述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砚边纪实
修拉的点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浅析插画造型的风格化表现
结合原创漫画《百鬼夜行》谈动漫的教学
CHINAPLAS2016采访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