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遮阳研究

2014-11-24曾姣

建材发展导向 2014年6期

曾姣

摘 要:在我国,很大一部分建筑由于不遮阳或者是遮阳措施使用不当,而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遮阳是建筑设计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改善室内光环境,提高夏季室内热环境的舒适度和节约建筑能耗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建筑遮阳;遮阳方式;遮阳设计

遮阳是建筑设计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改善室内光环境,提高夏季室内热环境的舒适度和节约建筑能耗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建筑遮阳主要是为了避免太阳光直接射入室内,防止建筑的外围护结构被阳光照射而产生过热的情况,从而防止局部过热和炫光的产生,以及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保护物品的一种建筑围护措施。

在我国,很大一部分建筑由于不遮阳或者是遮阳措施使用不当,而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同时也造成了室内环境的恶性发展。遮阳构件的节能效果是不容忽视的,成功的遮阳构件的设计可以起到直接遮挡阳光,防止过量太阳辐射进入室内,利于保持室内环境的舒适,可以起到降低夏季空调冷负荷的作用,对于外围护结构来说,外遮阳的合理使用,可以合理控制其本体的温度,减少二次辐射,在某些环境下,外遮阳的设计还可以减少炫光,创造怡人的室内环境。

地理位置决定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具有夏季气候炎热,日照辐射强的特点,但当前遮阳设计在我国建筑设计中的重视程度和实施力度普遍不够。南方地区的很多建筑在设计时对遮阳考虑的不够全面,导致在使用时由于不堪忍受强烈的太阳热辐射及炫光带来的不舒适性,后续不得不采取各种补救性的遮阳措施,而这些措施对于改善室内的热环境和节能作用往往效率不高,而且诸如此类的改造也破坏了建筑的整体立面效果;而资料显示北方地区对于建筑遮阳的重视程度则更加欠缺。

特别是近年来,建筑立面设计倾向于大开窗及玻璃幕墙的设计处理,这既丰富了建筑设计的立面效果,又为使用者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视野空间。但是目前大量建筑只是片面追求通透的效果,而没有采取遮阳措施。导致夏季时,过量的太阳光直射进室内,造成恶劣的室内温室效应;冬季时,由于诸如单层玻璃幕墙保温性能不佳而导致大量的热损失。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有一些建筑在设计建造过程中选用高性能透光性玻璃,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了一部分热交换方面的问题,但是,和采取有效的遮阳措施相比,在节约建筑能耗和维持室内稳定热环境上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

目前,我国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不论是采用建筑产品的方式进行遮阳还是采用建筑构件方式进行遮阳,遮阳设施的设计形式大致集中为垂直式、水平式、综合式、挡板式,或是在此四种形式上发展而来。

垂直式遮阳适用于南向和北回归线以南的北向,特点是阻挡不了正上方和正对着窗口投射的阳光;水平式遮阳适用于东北向、西北向和北向,具有遮阳区域大、夏季有效遮阳和冬季不阻挡阳光的特点;综合式遮阳适用于从东南向到西南向的范围,具有性能较均衡,艺术效果突出,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通风的特点;挡板式遮阳适用于东、西向,具有可阻挡正对窗口入射的阳光,但对视线和通风的消极影响严重的特点。在上述四种遮阳方式的基础上,百叶式遮阳的引入,可一定程度上弥补以上方式的不足,为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气候变化的需求,百叶式遮阳有固定式和活动式两种可供选择。

总的来说,建筑遮阳应该遵循的设计原则有以下几点:

功能性原则:建筑遮阳方式和材料构件的选择,从一定程度上对建筑效果产生影响,所以建筑遮阳的形态越来越受到建筑师的重视,对遮阳构件的技术美学及与建筑本身的融合的研究有时甚至超越了遮阳功能本身。但是功能应该始终摆在第一位,设计时应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创造建筑遮阳形态。

整体性原则:建筑是整体环境中的一部分,遮阳是整体建筑的一部分。首先,在平面布局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朝向等因素;其次不同的遮阳方式和不同的遮阳构件影响的不仅仅是遮阳这方面的功效,设计时应该本着局部服从整体,顾全大局的原则。优秀的遮阳设计不仅仅应该表现为细部闪闪发光,更应该整体的发挥作用,服务于建筑的整体塑造。

因地制宜性原则:由于各区域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差异,建筑对遮阳的需求也有不同。诸如对于夏热冬冷地区来说,遮阳构件在满足夏季遮阳效果的同时也要兼顾冬季的保温和采光;而对于夏热冬暖地区来说,遮阳构件的设计在夏季遮阳的同时需要注意冬季不能遮挡阳光。

房间功能的差异性原则:功能需求不同的房间,对于光照和卫生的需求标准是不同的,在进行遮阳设计时,应“分别考虑、整体把握”,建筑物的方位确定了之后,根据房间使用功能需求及房间卫生需求,各窗口的遮阳角度范围也就基本能确定了。

综上所述:随着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引入,建筑遮阳研究越来越深入并得到不断的改进,遮阳构件的发展呈现出多功能、高效率、精致、轻盈的发展趋势,建筑遮阳构件材料及遮阳方式的选择、设计是整个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环境、功能、技术、构造、立面美学都有一定的联系,并将成为现代建筑造型的重要组成元素。对建筑遮阳的研究在节约建筑能耗、改善室内环境、提升建筑整体立面效果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岳鹏.我国建筑遮阳技术与标准体系研究综述[J].绿色建筑,2010, 01:13-18.

[2] 颜俊.生态视角下的建筑遮阳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04.

[3] 张扬.建筑遮阳设计研究[D].同济大学,2006.

[4] 白胜芳,沈万夫.建筑遮阳与绿色建筑[A].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2010:4.

[5] 唐绍尧.基于太阳能光伏/热技术的建筑遮阳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12.

[6] 黄国亮.国内外建筑遮阳体系的探讨研究[J].上海建材,2007,05:7-8.

[7] 宋德萱,程光.建筑遮阳多样化设计研究[J].建设科技,2012,15:34-37.

[8] 王金鹏.建筑遮阳节能技术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

[9] 崔泽锋.建筑遮阳方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