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线碎语

2014-11-24杜兵劳

军工文化 2014年9期
关键词:单位

杜兵劳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期,党中央、毛主席基于对当时国内国际形势的综合考量,作出了建设三线的重大战略决策,一大批企事业单位从东北和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迁往西部偏远地区。根据史实,三线建设涉及我国西部的陕、甘、宁、青、云、贵、川等在内的十三个省区,国家投资2052亿元,安排了1100多个项目,建设高峰时投入人力达400多万。从那一刻起,一批人的命运轨迹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不仅对他们自己,还包括他们已经出生和尚未出生的儿女们。他们离开故土,怀揣着崇高理想和满腔热血,在西部荒凉的土地上,筚路蓝缕地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历程。每一个三线工作者都竭己所能,希望能在这样一张白纸上描绘最美的图画,以此献给伟大的祖国母亲。

他们无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与当地社会和原住民保持了一定的距离,相对独立且自成一体,无论工作还是生活,莫不如此。

论起工作,因为这些单位很多是保密单位,对外用代号命名,甚至通信地址都用某某信箱代替,这些都有形或无形地给他们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他们的业务与地方上没有多少关联,大多是直接与外面的世界打交道;他们的产品主要发往外地,运输车辆一般都有人押运,有些单位甚至有铁路专线,或者专门的火车站和储运仓库。这些单位的级别大多是司局级,与原住地区的县团级在政治级别上差距很大。一般人均不了解这些单位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最多也就是听说个大概,比如某某单位是干原子弹的,某某单位是造飞机的,所知不过如此。但有一点是清楚的:这些单位都是通天的,干的都是国家层面的大事,绝对不是一般县镇上的日杂百货一类的事情。

这样的认识确实没错,这些单位原来基本在经济发达地区,这些人的工作生活条件原来也相对较好。他们抛弃原本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在穷山僻壤中开启一种新生活,是响应国家号召,将国家的利益和需要摆在了第一位。他们选择了“舍小家,保国家”,把对故土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对子女的愧疚深深地埋在了内心深处。

毋庸置疑,三线职工以牺牲个人利益成全了国家利益。位于贵州平坝县山沟里的黎阳航空发动机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三线军工企业,在上世纪的中末期由沈阳的410厂、哈尔滨的120厂和株洲的331厂共同援建而成。明年就是这个三线单位五十周年大庆的日子,半个世纪的奋斗,半个世纪的付出,已经生产交付了5000余台航空发动机,为我国二代主力战机提供了大约80%的动力装置。很难想象,一个大山沟里的企业,在人才匮乏、条件艰苦、设备陈旧的前提下能够取得如此成绩。究其原因,唯一能够解释的是因为他们始终怀揣着一颗炽热的报国之心,并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将贵州这个大山沟与中国、与世界联系在一起,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衰紧紧地系在了一起。

为了追根溯源,铭记母厂对三线企业的关心支持,2012年起,黎阳公司党委组织开展了“三线文化寻根之旅”活动,先后到410厂、120厂和331厂等三个援建企业进行回访,收效颇多。到410厂参加回访的三户家庭,分别代表410厂参加援建的工人、干部和科技人员,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踏上贵州的红土地之后,他们祖孙三代至今仍然坚守在这片热土上,有些家庭的第四代也已在黎阳公司参加了工作。看着母厂的一草一木,寻找到过去的同事工友,一切恍如昨日,物是人非,不禁唏嘘叹息。谈起过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始终是主题和焦点,三线人工作的价值和精神寄托也便在此了。

出于保密需要和战略考虑,三线建设基本遵循了“靠山、分散、隐蔽”的指导方针,也就是广为传播的“山、散、洞”。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三线单位的选址就基本定位在了较为偏僻的山区,“靠山”使得交通十分不便;“分散”则必然增加了厂际之间的配套成本,例如黎阳航空发动机公司的钣金、叶片、物资供应和盘轴机匣、总装试车等业务单元,被人为地分散在方圆二十多公里的平坝县境内;“隐蔽”就要进洞,大量的机器设备被搬进山洞,锈蚀、噪音的影响可想而知。由于山洞常年比较潮湿,在其中工作时间长了,极易诱发风湿关节类疾病。尽管条件如此恶劣,三线人无怨无悔,时刻牢记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辛勤工作,默默奉献。直到2004年,黎阳航空发动机公司才最终告别山洞车间,此前从建厂始,一直在山洞车间中坚持工作了三十多个年头。

崇高的理想,艰苦的环境,三线人一方面为国家交付了高质量的产品,一方面也缔造了如泣如诉的三线精神,在建设新中国的史册上留下了动人的篇章。

三线人的精神生活谈不上多姿多彩,也绝不贫乏。很多单位建有工人俱乐部,外观、室内陈设布局大同小异。逢年过节,这里经常会举办一些文艺活动,演出水平无所谓高下。主要亮点在于台上的演员是职工,台下的观众也是职工,演员一丝不苟,观众看得也是有滋有味,观看过程中大家会不时地指指点点,这个高个子是“张家”的姑爷,那个唱歌的是“李家”的女儿。有些时候,作为主办单位的工会领导会请幼儿园帮忙,弄一帮小孩子上来表演,现场的气氛立刻就到了沸点,台下的家长嘴巴笑得能塞进一个鸡蛋,眼睛也瞪得似铜铃一般。

有些大一点的三线单位尽管环境条件不好,但也忘不了建一个体育场,400米的跑道虽然不是塑胶铺面,泥土跑道也基本满足了或长或幼的人们的集会锻炼要求。大的体育场,有时会用来开个大会,满足那个时代的政治要求。到了晚上,这里便成了放映露天电影的场所,虽然无非是“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不多的几部片子,但大家百看不厌。有时为了占一个好位子,家长会让小孩子拎几个小板凳,早早地坐在那里候着,直到家长来时给孩子带点吃的。

由于三线单位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与周围的社会相对隔绝,子女的婚姻问题基本单位内解决,时间长了,七大姑八大姨的情况越来越多。上班时候,大家分布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下班了,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谈话间议论的也多是单位的大小事,同事间的琐碎事。随便一件事情,在这样相对闭塞的地方,传播速度非常之快,上午发生的事,一顿午饭功夫,基本全厂就都知道了。这种情况到了八十年代初期,有了大学生分配进厂后,才渐渐有了改变。由于三线单位干部职工中的知识分子较多,历史原因造成他们的子女在刚恢复高考那几年升学率并不高,这样就使得八十年代初期进厂的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十分抢手,期间还发生了一些丈母娘相女婿的趣闻,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过年过节的时候,大多数单位会给职工搞一些福利。比如:要过年了,发一些年货,中秋节发一些月饼等。这个时候,各家各户餐桌上无一例外会出现同样的东西,其乐融融的景象与一个大家庭无异。在早期,很多三线单位由于条件所限,职工住房是一种自力更生建造的“干打垒”,这种房子没有上下水,卫生间在楼外,也没有厨房,做饭一般在门前长长的过道。由于左右邻居都是单位职工,同样的上下班时间,做饭时间也基本一致。到了饭点,整个过道一片热气腾腾,锅碗瓢盆声、人们的聊天声交织在一起,东家没盐了,到西家借点,西家缺根葱,从东家要一根,那真是:不是一家胜似一家。

三线单位都是一个小社会,医院、幼儿园、学校、澡堂、农贸市场、银行、商店等一应俱全,一个人从出生到老死的需求,除了火葬场,基本上都能在单位内得到解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三线文化,既不同于当初援建的母厂,也有异于所处的地方原著文化。相对母厂,他们属于西部人、三线人;相对当地,他们又是外来人、城里人,其实他们就是所谓的“三线人”。

这样的一群“三线人”,改变的不仅是他们自己,还改变着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生活。有一位三线单位的老领导在回忆文章中说,三线单位刚落户西部时,所在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长期交通不便,很多人没有出过省、出过县,见到三线单位的很多东西都感觉新奇,甚至出现过给卡车喂草吃之类的笑话。这样的悲情故事,现如今只能作为小孩子的笑话,而在当年当地却绝非匪夷所思。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三线建设给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带来的方方面面的新鲜变化,也是中国第一次西部大开发促使西部与时代同步的变化。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许多三线单位迁出原址,走出了大山,在新的起点上开始了新的征程。没有搬迁的也大都旧貌换新颜,远非昔日可比。“三线”这个名词随着时代的变迁,也逐渐为人们淡忘。然而,那段影响了几代人的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不能被忘却,那些为国家作出了贡献的许许多多的三线单位不能被忘却,那些牺牲小家保国家的默默奉献的三线人更不能被忘却!为了这些不能被忘却的记忆,我写下了这些反应三线生产生活的真实片段,籍此告慰历史、启迪未来!

猜你喜欢

单位
Theme Analysis on Pursuit of Friendship in Oliver Twist
长度单位
统一单位比大小
日记
日记
An Account on “Yoknapatawpha”
河北省部分水产品市场价格
提前退养职工在外单位干活死亡要我单位赔偿吗
Coursebook Evaluation on College English INTENSIV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