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色彩环境定位的方法研究*
2014-11-24于文龙
于文龙
淮阴工学院,江苏淮安223001
一、引言
近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市建设规模和水平逐年提升,各类地标性建筑和人文生态景观不断涌现,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居住、休闲环境。但是,作为视觉第一要素的色彩在城市生态环境中却依然存在“色彩污染”的问题,该问题突出表现在各类高纯度、高亮度的灯箱广告、店招等充斥于建筑的外表面,建筑的原有样貌遭到破坏,失去了初始的性格与特色。纵使有设计师将色彩元素有意识地进行整体化改善和调节,但由于有关情况的制约,可谓积重难返。微观层面色彩混乱的情况,破坏了城市的美好形象,也就难以彰显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地域特征[1]。
二、城市色彩研究尺度与研究方法的关系
城市色彩的研究尺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首先,应从宏观层面把握城市色彩的整体构成,了解色彩倾向,具体地可以从自然色彩、人文环境与人工色彩三个方面着手城市色彩的整体把握。其次,从中观层面掌控城市重点地段的用色并协调一般地区的色彩。再次,在微观层面把握包括交通系统、视觉符号和城市信息等内容在内的户外设施和图形图像,注意色彩面积与材料的关系以及遵守国家制定的色彩规范[2]。
围绕第一个层次的定位方法就是概念法。将城市色彩总的概念作为宏观层面色彩定位的引导与倾向。这个环节主要的工作就是在规模宏大、功能复杂、色彩趋同性日益明显的环境中剥离出能够代表城市有关自然环境、文化内涵和人工环境的整体色彩概念及其表征。通过城市色彩环境的平面分布及高度分布实施表达而形成概念性的城市色彩总体样貌。这个部分的工作能够有效地保护历史文化的城市面貌,将现代与传统、前沿与经典、瞬息与永恒以宏观的视角进行审视与梳理。
围绕第二个层次的定位方法就是控制与协调法。在中观层面主要是进行城市重点区域的色彩定位。在这一个层面,城市中的重点区域包含诸多的内容,通过不同维度来考察便可以概括为:住宅区域、历史街区、行政区域、文化区域以及商业区域等不同功能的区域;还可以分为建筑群、交通道路、街巷廊道和建筑外立面等结构性空间。在繁杂的类型中要继续提取重点控制的区域以及一般控制的区域的色彩特征。重点控制区域应遵照整体性的色彩概念在得出该地区色谱的前提下与整体宏观层面的色彩意向实施关联,进而对该区域的色彩给予定位。这当根基于实现的路径是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一般控制区不需要进行独立的色彩定位,但是却要符合整体的色彩概念与整体的协调原则。
中观层面的重点区域的控制与协调法从色彩学应用的角度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种,采用色调统一法。即将主要色调与次要色调(辅助色调)进行统一处理。需要强调的是色调统一却不是简单的色相统一,而是在色彩三要素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将一系列的色彩进行比较、综合。在色相相异的情况下,通过调整明度和纯度也可达到统一的效果。色调相似而明度与纯度不同同样也能给人以统一的视觉效果。因此,统一的主辅色可以概括为相同或近似两个方面,在具体的城市环境中主要表现在组成城市色彩主体的人工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各类建筑的墙面、屋顶等主要结构部分的色彩,该类色彩也可应用此种方法来达到控制中观层面色彩的目的。
第二种,主色与辅色也是可以互换的。在同一区域内此一建筑的主色与彼一建筑的辅色相同或类似也是常用的方式。对建筑的门窗等具有装饰性质的结构而言也可进行装饰色的统一,使区域内的整体色彩受到掌控。在某一区域内有历史街区或大量传统建筑遗存的情况下当以此类建筑的色彩作为统一的主色调,进行色彩定位时必须予以考虑和审视。历史性街区中的建筑及色彩是该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显现了该地区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地理特征与物产资源等诸多要素[3]。例如苏州是江南水乡文化的代表,其城市建筑的色彩表现为粉墙黛瓦的特征,这样的色彩搭配引领了现代化建设中的苏州以此色彩作为协调基色而开展了色彩的控制与研究。印度的“粉红之城”斋普尔(旅游城市)因粉红色代表好客及执政者个人的喜好,同时又由于一次外事活动而将全城刷成了粉红色,如此的色彩定位逐渐成为传统而延续至今。埃及的建筑色彩大多运用当地的黄沙与奶黄色的大理石的色彩而形成了“埃及黄”的整体形象——针对历史街区进行色彩研究则有助于整体上的色彩定位,同时对历史文化城市的建设以传承城市文明也具有重要的意义[4]。
围绕第三个层次的定位方法就是限定法。微观层面所涉及的城市色彩载体主要是城市道路、桥梁、户外家具、广告店招等类型复杂也很容易造成色彩的乱象。另外,由于城市道路基础设施的特殊性,道路中信息符号的色彩和基本色彩容易受到国家和国际通用色彩的影响,为了避免安全隐患的出现该类色彩不宜炫耀夺目,因此需要对色彩进行限定。作为公共空间中使用广泛、并且频繁出现的户外家具应形成与其所在区域对应的色彩体系,既方便使用和识别又能够与周围的整体环境和谐共存。户外广告和店招的色彩大多醒目耀眼,在吸引特定人群眼球的同时也对人们的视觉权利构成了侵犯。对于这部分色彩可以将其限定在一定的色谱范围之内,使其形成系列色彩,限定个性色彩的过度使用。但在限定的同时不能一概而论,所有广告和店招都采用大小相同的样式,色彩只是几个纯度和明度较高颜色的反复穿插使用,这样不仅不能形成色彩控制,反而会矫枉过正,与城市色彩定位的初衷南辕北辙。类似的情况还是广泛存在的,所以有必要改进。
三、城市色彩定位方法的比较分析
根据国内外城市色彩研究成果,可以明确地看出城市色彩大多是根据三类方法进行定位的,第一是理性的技术方法,适用于基本理论的印证;第二类是感性的艺术方法,适用于城市色彩认知度的普及与认同感的谋求;第三类就是综合性的方法。
第一类方法,在城市色彩研究领域,理性的技术方法是建立在光学、心理学、社会学、设计学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基础之上的。用理性的思维来展开色彩定位以便采取合理的手段探求色彩定位的规律与方法,同时对定位过程设定框架,这个框架是一个层次渐进式的构成,每个层次都是由采集、比较、分析、定位几个程序组成的,通过“采集”城市色彩得以具体显现,通过“比较”可以确定最为合理的采集样本,通过“分析”可以进一步归纳与城市色彩有关的各种信息,最后才定位城市的“真色彩(谱)”。这一系列的环节可以是正向的过程,也可以是反向的即通过假设来实施。假定一种色彩定位而在采集、比较、分析中来验证这种假设是否合理和能否有效。理性的技术方法的具体的操作性比较强,在了解目标城市环境系统性的前提下结合资料搜集与分析进而完善色彩定位的计划直至执行的手段。
第二类方法,感性的艺术方法是一种价值认同的定位方法,与理性方法的区别在于制约因素变化较大而且不太确定,是建立在理性分析之上并追求与定位结果完全一致的方法,也是一种具有感受、体会等主观心理活动的方法。
偏重于感性的艺术方法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即表达、选取和交流。
第一个层次是表达。在采集分析一定量的色谱,也就是理性的技术方法介入而形成成果之后,色彩表达的基本内涵以一种非专业的、社会大众能够接受的方式,也就是将科学研究的复杂成果简单化而形成的方式让大多数人能够了解,而这一目的的达成需要表达能力、社会阅历、城市生活经历等因素共同作用成为合力才行。
第二个层次是选取。选取对于城市色彩定位在某种情况来讲是决定性的。在复杂的城市色彩中,在众多的对于城市色彩定位的意见与看法中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除技术方法之外需要感性思维积极参与的。
第三个层次是交流。在城市色彩的选择与定位初始以及信息发布等环节都需要相关的交流。城市色彩包含的文化层面广泛又具有个人的主观感受和认知水平,因此,对于城市色彩的看法见仁见智,在面向社会大众确立的色彩阶段性成果的节点上需要与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人讨论、交流看法、交换意见,逐步完善方案,以期后续工作向最为合理的方向发展。城市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部分,城市色彩定位的目标就是要体现城市色彩所具有的公共性、地域性及时代性。
城市色彩作为公共性的体现要求社会大众参与其中,使色彩定位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结果的全过程都能摆放在公众的视野之下,亦如公共艺术作品的产生和建立一样,必要时通过相关立法明确城市色彩诸多问题的责与权,体现公共精神。作为时代性则体现了现代科技动力与审美取向的深层次关系,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的关系。在城市中,大量先进材料与新技术的运用及时代对城市色彩的要求均集中体现在时代性上。地域性的特质揭示了时下城市色彩千城一面的现状,通过城市色彩定位可以凸显地域性和城市所阐释的实现其个性存在的审美宣言。地域性是包括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在内的方方面面的总和。城市色彩定位正是通过具有地域性的视觉要素彰显该地的文化内涵,使城市更具特色而更易识别。
第三类方法,主要包括了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在内的综合性思维方法。在城市色彩研究的过程中,人们会有意识地避开与其他城市相近似的色彩特征而以地理条件、人文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为基点进行具有感性的主观判断,这样的色彩定位具有个人情感和主观性,而这时又要结合上述基点对城市色彩定位的目标与价值及规范进行理性分析,寻求理性认知与感性认同的一致性。在满足理性认知的前提下追求观念上的认同,在具体操作中一方面要以理性的自然地理条件为依托,另一方面要同时审视社会人文、民俗传统,将理性目标与规范通过人文的手法认真演绎,将感性的人文情怀通过规范的色谱实践抒发表达,形成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结合。
综上,无论采取哪种方法,其色彩定位的目标是一致的——破解千城一面的怪象,改善城市形象,优化人居环境,改善老城区风貌,保持老城区传统,发掘城市特色而彰显城市文化和本土精神,完善城市的标志系统。为有关城市色彩研究的各项、各类工作提供理论借鉴,丰富城市的美学内涵(见图1)。
图1 城市色彩环境定位方法的构架
四、城市色彩环境定位方法的案例
淮安市地处江苏省淮河两岸,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在交通史上有着“南船北马”的重要意义。市辖的淮安区在秦时就已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有闻名的“青莲岗文化”和“下草湾文化”。历史上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置有漕运总督府。明清鼎盛时期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至今还保留着漕运时期的建筑,部分体现了明清时期该地的街区样貌,而这一时期淮安城市街区色彩主要是公共建筑所体现的青砖、黑瓦、红柱廊,以及灰黑色的民居建筑所体现的色彩,色彩单一而质朴。
淮安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首先应从其历史文化、城市特色、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等几个因素来对其街区色彩进行分析定位,以充分体现宏观层面的概念方法。在中观和微观层面,淮安市内有四条河流穿城而过,分别是盐河、古黄河、里运河和大运河四条河流将淮安城划分成了五个区域(见图2)。通过考察并分析街区色彩的基本情况,各区域色彩(自然色的绿植被除外)的主体色为白色,而灰色和米黄色次之,红色和天蓝色则成为某区域的主要色彩。从这样的介绍可以看出,保有目前大面积色彩并使之成为主色彩对于今后色彩的规划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淮安区内的古建筑较多,可上升为古迹重点保护的层面,所以街区色彩应该延续目前的青灰色,辅以其他灰色系,进而凸显古城风貌及其区域的历史感和文化感。
综上,淮安城的色彩定位是:主导色为代表智慧的水的灰色,辅助色为白色和褐色,点缀色为代表革命的红色和代表生命的绿色(见图3)。
五、城市色彩定位方法的综合演变
现今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时代,各种信息高速流通,各个学科相互交叉、渗透,作为人类生存的城市空间,其色彩环境与人类关系密切。城市色彩的定位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变化而改变与调整的,因此,城市色彩的“把脉者”对未来城市色彩定位与研究的前提应该是具有更专业的知识,结合更多的周边学科,同时要有前瞻性的知识储备以拓展该类研究的新领域。
城市色彩定位方法的综合性演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图2 淮安城市色彩的现状
图3 淮安城市色彩谱系
其一,多学科交叉互动下的智力资源的整合。未来的城市色彩相关研究参与主体的学科背景、知识层次会更加丰富。城市色彩价值将得到更多的重视,在群众心态的驱动下能形成统一的城市价值观。
其二,分工更加明确。研究层面更加细节化、具体化、集约化和数字化,相关研究数据库的建立可以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更广泛并带有预见性的思路。
其三,先进的技术手段的应用和高科技平台的搭建为人工智能的完善提供了保障,先进的科技系统提高了研究效率,延伸了人类的智慧。
总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城市色彩研究面临着独特性与复杂性的双重挑战,以多学科的理论体系作支撑,应用正确合理的方法体系以及先进的科技手段,必将推动城市色彩定位研究的不断深入,拓展城市视觉生态环境研究的学术疆域。
[1]高金锁.试论历史名城的文化色彩定位[J].装饰,2002(2):12-13.
[2]郭红雨,蔡云楠.城市色彩的规划策略与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20-25.
[3]贾京生.中国城市文化色彩与色彩文化的透析[J].装饰,2008(3):77-79.
[4]吴建勇.非文物历史街区保护问题研究:一种对待历史的态度——以高邮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0(1):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