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思茶馆文化与城市生活的互动

2014-11-24葛传海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3期
关键词:微观世界公共空间茶馆

葛传海

[摘 要]《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是王笛先生继《街头文化:成都的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之后的另一部力作。该文既对中国近代城市史进行了深度剖析,也对大众文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索,深刻地反映出在20世纪中前叶“天府之国”—成都的茶馆文化和城市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乃是一部现代版和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

[关键词]茶馆;城市生活;成都;公共生活;公共空间;微观世界

蜀汉时期,文献上已有蜀地种茶、卖茶的记载。历经魏晋南北朝,茶树种植拓展到长江流域,饮茶渐成风俗,茶叶贸易初具规模。唐玄宗开元年间,已经出现茶馆的雏形,茶叶还大量流入吐蕃和回纥地区。唐代陆羽的《茶经》问世,被誉为“茶叶的百科全书”,使得“天下益知饮茶矣”,饮茶之习还流入北方。宋承唐饮茶之风,徽宗朝翰林图画院画师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生动地描绘了都城汴京繁华的市井景象,其中亦有大量茶馆和茶楼,当时的茶馆已具有喝茶聊天、品尝小吃、做买卖、谈生意等功能。到明清之际,饮茶品茗之风更加盛行,茶馆业形式愈益多样,茶馆功能也愈加丰富。

进入近代以来,茶馆在中国城市生活变迁中的愈显重要的角色,是非常理想的观察社会、经济、思潮文化和地方政治变化的场所。

一、王笛《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的创作

关于探讨近代茶馆的文著,主要以上海茶馆的研究居多,而对于近代成都茶馆的,却是比较少的。而作者在编写《街头文化》时不断发现成都茶馆的文献资料,这给作者萌发了撰写专著的念头。

文中导言部分叙述了茶馆(成都人称为“茶铺”)在20世纪前半叶成都这样一个城市公共空间里存在的“特殊性”和“文化解读”,分为“城市和茶馆”、“茶馆的攻击者和捍卫者”、“城市史视野中的茶馆”、“茶馆叙事中的地域论”、“茶馆的生态与环境因素”、“资料与文本解读”等六节,。贯穿此时城市改良和现代化过程中有两条主线:一是国家和现代化加强时的地方文化削弱,二是以茶馆为代表的地方文化对国家权力和现代化的对抗。

全文主要内容分了四部分:

第一、茶馆与城市生活的社会互动,即茶馆的社会史。茶馆是成都市民公共生活的主流空间,市民就犹如茶馆里的血脉,成为日常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章考察了茶馆中各种人物的公共生活,揭示了茶馆怎样成为人们社会化的地方,人们怎么样在那里建立人际关系,以及人们在茶馆中进行的其他各种活动。第三章讨论茶馆里的娱乐活动,作为地方戏和曲艺表演的场地,茶馆则提供了场地。从茶馆里表演的内容,这能够使我们看到一般民众得到什么样的通俗教育:大众娱乐使得那些缺乏教育的人们,被无意识地灌输了传统的价值观,这成为地方精英和政府力图改良和规范大众娱乐的主要原因之一。第四章分析了茶馆的阶级及性别问题。茶馆为来自各个行业、各种社会集团和各个阶层的人们提供了空间。过去,妇女是不能进入茶馆里的,但是随着时代变迁,社会逐渐开始接受妇女,20世纪初期妇女开始进入了这个男人的世界,妇女的参与使得茶馆的生意和运作有了意料之外的效果,妇女的社会地位也有了慢慢的变化。

第二、茶馆与城市生活的经济互动,即茶馆的经济史。此部分着重考察了作为盈利性的商业机构的茶馆运作本身。第五章从经营角度分析茶馆,包括茶馆的数量规模、管理竞争、雇佣劳动、资金利润、环境卫生、税务负担等。还特别分析了茶馆“这样的小本生意”在日益恶化的经济状况外加国家控制的强大干预下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第六章考察了茶馆职业公会(简称“茶社业公会”)在政府和茶馆行业之间扮演的角色,公会所发挥的作用,如处理与政府的关系、控制本行业等日常大小事务。控制价格和协调税务是公会处理的首要事务,同时也是公会和政府发生矛盾冲突的最经常的领域,但在控制茶馆数量则是公会与政府合作最为密切的方面。第七章集中讨论茶馆的雇佣(“茶博士”、堂倌、“女茶房”)问题,特别是劳动力、工作状况、性别冲突以及职场文化。茶馆工人必须应付各种人物和问题,他们的经历揭示了茶馆中的各种社会关系。因此,茶馆成为一个切入点,透过这个切入点可以观察小商业的劳动力和工作环境、性别冲突、大众文化、公共生活以及中国劳工阶层的另一面。

第三、茶馆与城市生活的政治互动,即茶馆的政治史。此部分考察了社会冲突、国家和地方政治是怎样影响茶馆、茶馆生活和茶馆文化的,以及茶馆怎样被政府和精英改良者所控制的。第八章探索了袍哥与茶馆的关系,揭示了茶馆这个空间充当了秘密社会组织的一个码头和公口,支配了地方政治、社会和经济生活。本章还分析了茶馆作为维持社区稳定的“民事法庭”,人们在那里解决纠纷和冲突,在社区治安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第九章讨论茶馆里及有关茶馆的冲突。由于社会动乱,各种矛盾层出不穷。在茶馆里,民众为生存而奋斗,流氓横行霸道,兵痞毁坏茶馆财物,盗贼偷窃茶馆和顾客的财物等,形形色色大小事件层出不穷。第十章揭示了茶馆中的政治。茶馆里的“政治”分为三种,即大众的平民政治、改良者所推行的精英政治、政府统治下得国家政治。改良成为政府和精英的政治议程,随着政治的演变,各历史时期的具体实践则五花八门。从晚清到民国,茶馆总是一个政治舞台,充分展示了地方政治和国家政治以及两者的复杂关系。抗战时期,茶馆政治更是达到顶峰,茶馆被用作进行全民动员和战时宣传的场所,日常生活与国家政治的联系之紧密达到史无前例的地步。

第四、结论为第十一章。对国家权力怎样影响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进行综合讨论,分析在多大程度上地方文化对现代化所推行的同一性作出反应和进行抵制,考察了茶馆作为微观世界是怎样反映了大的世界的变迁,讨论地方知识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体现全国模式。作者还把茶与西方的酒馆和咖啡馆进行比较,分析中西方之间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的异同。并探讨了20世纪上半叶茶馆、茶馆文化、茶馆生活在多大程度上被改变了,但在多大程度上又顽强地幸存下来。

二、王笛《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的学术价值

第一,以小见大、从细微入手、折射出宏伟的历史画面。“茶馆是个小成都,成都是个大茶馆”这句民谚一语中的,道出了作者的写作思想和意图。此文是作者从新文化史与微观史的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史的一次实践。新文化史和微观史观是最近几十年来国际上的史学新潮,其研究主题包括物质文化史(饮食、居所、家具等)、身体史(性别史)、表象史、语言社会史、旅行史等,其研究方法是相对于宏观史学对一个人物、一种事件或一个组织或制度所做的考证、排比、叙述性的研究。作者以茶馆作为一个微观物体,力图再现成都的公共生活和文化现象,勾勒出在基层单位上公共生活的完整画面,并通过挖掘在成都茶馆中所发现的形形色色的大小事件,构建茶馆和日常生化的历史叙事和微观考察。

第二,序言对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这个概念进行了具体讨论,认为它并非过去人们理解的总是一个与国家对立的社会和政治力量,而是指物质空间,并以茶馆为考察对象,诠释了在近代化过程中,“强国家与弱社会”这对力量对比关系是如何在茶馆这个这个“公共领域”得以体现的。

第三,关于“宏大叙事与日常取向”,即传统的政治或官方的史学转向人们日常生活的史学。作者认为:“地区和地方的研究可以提供一个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普遍性知识。当我们把微观视野放在民众、日常、街头、茶馆等问题时,精英、国家、政治运动等也不可避免地纳入我们的讨论之中。这种取向使我们在研究微观问题时,也充分注意到宏观的历史事件。虽然微观历史那些微不足道的细节或‘小历史,但其所揭示的问题有助于我们解决大历史。”

第四,是档案资料的丰富与翔实,乃是中国第一部茶馆历史的成文书。档案资料主要包括成都市档案馆藏关于茶馆的大量资料,这些有价值的记录散布在警察、商务、政府商业管理等档案之中。到目前为止,中外历史学家几乎未使用过这些档案。这些资料提供了大量关于茶馆的信息,包括经营、资金、利润、竞争、价格、征税等。发生在茶馆中的许多事件,像争执、偷窃、赌博、走私、暴力、仇杀等,在警察档案中亦留下了大量记录。民国时期的地方政府和警察发布了许多了关于茶馆的规章,涉及公共秩序、秘密社会、娱乐控制、行为规范、政治规范、卫生标准、服务态度等各个方面。这些档案资料提供了可信的记录,为研究茶馆以及相关问题奠定了基础。此外,作者还使用了大量国内和国外的报刊、学者笔记、私人记录、文学作品等,例如《成都晚报》、《成都快报》、《华西日报》、《华西快报》、《四川官报》、《国民公报》、《通俗日报》、《淘金记》等,其中不亚于上百种的英文和日文资料。文中还刊登了大量的漫画和大量国外传教士和国内游人学者在川时拍摄留下的真实照片,使得图文并茂、增强了视觉效果、加强了历史场景的作用。

第五,本文对于研究区域史、城市史、性别史(尤其是妇女史)很有借鉴作用。四川在中国古代以来所具有的特殊文化因素、地理和经济位置,一直以来是史学重地,因此,《茶馆》的成功,是对于近代以来四川区域史和城市史研究的一次具有深刻意义的突破。对于妇女史研究而言,抗战时期,妇女开始在成都茶馆谋生,被称为“女茶房”。1937年女茶房在成都出现是个新现象,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妇女进入茶馆充当女招待,在成都代表着一个重大进步,既是雇佣形式的变化,亦为茶馆生活和文化加入了新因素,改变了妇女的公共角色和性别关系等。文中第七章通过研究女茶房的不同生活背景、工作时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遭受的各种性别歧视和骚扰,以及他们在公众眼中的各种形象的考察,可以了解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

最后,作者还有意识地将中国成都的茶馆和欧美的咖啡馆、酒吧、餐厅进行了比较,这样既给我们提供了参考框架,也使我们看到在不同世界和地区的人们怎样从事公共生活、怎样使用他们所建立的公共空间。

三、王笛《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存在的问题和疑虑

首先,第一章(导言)和第十一章(结论)部分内容存在累赘重复的现象,即文中对茶馆研究的三个主题:茶馆的社会文化、茶馆的经济文化、茶馆的政治文化。导言部分已经将茶馆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总的概况叙述了两遍,但在结论部分又复述了一遍,我认为还是多此一举了。

其次,大量的英文和日文资料是由外国人汇编的,由于外国人和中国人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不同,其笔下的资料可能会受到影响。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就犹如1987年意大利的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导演的《末代皇帝》,尽管业内和业外对其的评价非常高,但此片带有“欧美人眼中的封建晚期的中国,显得神秘而恐怖”的色彩。

然后,尽管作者是以专题模式来撰写的,但是在“1900年到1950年”纵横半个世纪这样较长的时间段里描述部分内容,结构还是略显得凌乱了。譬如第十章(秩序),“千变万化的政治万花筒”这部分内容,我觉得可以放到第十章开头部分讲解,或者放到第三章(娱乐)里的“娱乐控制”这块。“从‘休谈国事到‘茶馆政治家”的内容可以连着前面的内容继续写,但是标题可以省略。

参考文献:

[1]王笛.《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贾艳晓.《宏观社会生活到微观茶馆的思考—读王笛<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J].传承.2011

[4]方洁琼.《小“茶馆”里的大“国家”—读王笛<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J].文史月刊.2012

[5]马敏.《追寻已逝的街头记忆—评王笛著<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J].历史研究..2007

猜你喜欢

微观世界公共空间茶馆
微观世界
《成都老茶馆》
生活中的微观世界
《长沙茶馆文创产品设计》
微观世界
微观世界真神奇
杯水车薪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