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一池水,清风半日闲
2014-11-24孙国平
孙国平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流传千古的咏月诗文。张九龄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抒发对朋友的美好祝福;李白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寄托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要问历代文人谁对月感情最深?我想,非北宋大词人苏轼莫属。苏轼曾赏月:“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曾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曾叹月:“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在被贬黄州期间,孤独寂寞一直伴随着苏轼。此时,“月”成了他最好的朋友。《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仅用了84个字,就将月色的空明澄澈,以及他蕴藏在其中的丰富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月色入户,无意实为有情
在一个深秋的夜晚,作者“解衣欲睡”,月光似乎明白这位失意文人的孤独寂寞,主动前来与他做伴。 一个“入”字,将月光拟人化了,既写出了月色的优美,又体现了月亮的善解人意。“老朋友”到来,作者当然要“欣然起行” ,这一举动生动地说明,苏轼把月当作了最好的朋友。“月色入户”更入“心”,“欣然”一词,既体现了作者见到月光后的欣喜,也传达出他对月亮的喜爱。可是,作者依然寂寞,于是,他去找同病相怜的张怀民一同赏月。皎洁的月光下,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默默地散步于中庭,虽说在整个过程中一言不发,但“此时无声胜有声”,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
不着一字,无处不在写月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作者将明喻、暗喻交错运用,没有着一“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实在是神来之笔。作者以“积水空明”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同时巧妙地将它作为自己文章的注脚,自然是技高一筹。“水中藻荇交横”一句紧承上文,又设一喻,以水中的“藻荇”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既写出了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美丽,又以竹柏倒影烘托了月光。寥寥数笔,明月朗照之境全出。
月色常有,闲者才是主人
月色常有,竹柏也常有,但是“闲人”不常有。于是,苏轼才有了“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的感慨。面对如水的月光,优美的竹柏倒影,作者连续发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是啊,哪个夜晚没有美好的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但是有几个人会有雅兴把它们写下来呢?诗人由景及人,看似在问“月”、问“竹柏”,其实是在问“自己”、问“世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感慨,既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又透露出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甚至还讽刺了那些追名逐利、趋炎附势,无暇顾及这清冷月景的人……种种微妙复杂的思想情感,尽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