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2014-11-24孟凡明冯彩云
孟凡明 冯彩云
[摘 要]张思德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士,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型,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新时期在广大青少年中,学习和贯彻“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尤其必要。
[关键词]为人民服务;典范;准则
中共十八大旗帜鲜明地提出关注民生,既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延续和升华,也是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新诠释。张思德同志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型,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
一、“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提出
“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那里。他写于1916年的名篇《民彝与政治》中就有以“民”为“体”的思想,他强调人民群众的作用来回答中国现代化问题的体用关系问题、现代性和传统的关系问题。[1]
“为人民服务”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则是在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时期,曾经颂扬过三个典型:愚公、白求恩和八路军战士张思德,并分别为这三个人写过三篇光辉的著作,张思德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主人公。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毛泽东发表著名的《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张思德同志的光辉形象,随同《为人民服务》这篇著作而名扬天下。1945年4月召开的中共七大郑重地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写进了党章。毛泽东主席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为,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2]1096随后,为人民服务就成为共产党人的座右铭,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生前最爱佩带的像章就是左为毛泽东主席手书“为人民服务”、右为主席头像的胸章。2007年修改后中国共产党党章写道:“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3]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
二、张思德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1915年4月19日,张思德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六合场乡韩家湾村一户穷苦农民家庭,生下仅七个月,母亲就离开了人间;大哥给地主干活,劳累而死;二哥沿街乞讨,饿死于途中;父亲张行品外出谋生,流落他乡,一家人就这样生离死别了。叔叔张行忠和婶娘刘光友将其养大。
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翻越大巴山,建立了以通江、南江、巴中为中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9月,解放了仪陇县,建立了长胜县苏维埃政权。同年12月,年仅18岁的张思德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长征,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任中央军委警卫营通讯班长。1940年夏,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施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为了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他第一次去延安以南的安塞县深山老林中烧炭,苦战三个月,把八万斤木炭运回了延安。1941年,他随警卫营到南泥湾开荒。1942年11月,部队合并整编,干部精兵简政,一部分连排级干部去当班长,多数班长、副班长去当战士,张思德任中央警卫团1连通讯班长。1943年3月,中央警备团组建直属警卫队、骑兵连和宣传队,警卫队直接负责毛主席的警卫安全工作,这个队共有25人,分为一班和二班,张思德分在一班当战士。对此,他毫无怨言,他那“当班长是革命的需要,当战士也是革命的需要”朴实无华的语言,彰显了他服从革命需要,不计较个人名义得失的宽广胸怀。
1944年7月,他再次到安塞县石峡峪村烧炭。9月5日,天空下着雨,中午时分,张思德、白仓和刘树林三人挖制的新窑在雨中发生崩塌,张思德不幸牺牲,年仅29岁!
9月8日下午两点,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张思德举行的追悼大会在延安枣园后沟西山脚下的操场上举行,这是中国共产党举行的第一个正式追悼会,中央警卫团的全体指战员、中央社会部及中共中央直属机关等1000多人参加了追悼会。毛泽东同志送了写有“永垂不朽”四个大字的花圈,并亲笔题写“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在追悼会现场,毛泽东主席发表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的演讲,说他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这是对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高贵品质的高度评价。
三、“为人民服务”精神永载史册
在革命事业的长河中,张思德同志的一生是短暂而平凡的,他既没有显赫的战功,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然而他却给人类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革命精神!毛泽东主席对张思德的死做了最为精辟的解释:“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张思德同志只是做了一些平凡的工作,为什么会得到毛主席的高度评价,在毛主席的另外一篇文章《纪念白求恩》中,我们同样可以得到答案。“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4]621这里还有几个问题需要探究,才能更加明白张思德同志在平凡中孕育的伟大。
1、为什么要去挖窑烧炭?原因之一是为了解决经济困难,为了减轻农民负担。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共产党的军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西北革命根据地更名为陕甘宁边区。在抗战初期,陕甘宁边区实行“争取外援,休养民力”的财政方针。所谓外援,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根据国共两党的协议,国民党向共产党拨发军饷及其他款项和物资;二是国内外进步人士捐助的款项和物资。然而,从1940年起情况发生了变化。国民党反共摩擦不断加剧,从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完全停止拨付,国民党还禁止国内外进步人士向陕甘宁边区捐助。要克服经济困难,根木的办法是增加生产和减少支出。为了增加生产,中共中央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政经济工作总方针。开展大生产运动,保障机关、部队、学校的自给自足,减轻边区人民群众的经济压力,减轻他们的负担。当时机关、部队、学校的取暖用炭,自己不去烧,就要摊派到农民身上,成为他们的劳动负担。烧炭虽然是一件平凡的小事,却关系到党的生存与发展,是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大事情。[5]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切问题的关键在政治,一切政治的关键在民众,不解决要不要民众的问题,什么都无从谈起。”[6]202
其二,1944年为了迎接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了解决中央领导同志的取暖问题,为了给代表们及当时参加延安整风运动的同志们准备御寒的木炭。于是,中央办公厅决定再次派人到安塞县烧炭。
2、一个普通战士的死为什么会如此引起毛主席的高度关注,还亲自部署追悼会,亲笔题写挽词,现场发表题为《为人民服务》的光耀千古的著名讲演?原因有三:其一,张思德同志是毛主席的警卫员,毛主席关心爱护战士。其二,主席为失去这样优秀的战士而悲痛,主席认为“前方打仗死人是没有办法的,后方生产劳动死人是不应该的”[7],为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不必要的牺牲的惋惜。主席讲到:“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8]955其三,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更是千百万个像张思德同志那样为人民的利益而死,他们的死比泰山还重。
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国际风云变幻,面对改革开放的复杂形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途上,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革命本色,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实现期盼百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童世骏.中国共产党人的“终极关怀”——重读《为人民服务》[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9).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国共产党章程[M].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07年10月21日通过,总纲。
[4]毛泽东.纪念白求恩[C].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5]鲁亦冬.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来龙去脉[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5).
[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1996.
[7]曾加顺.“为人民服务”光照千秋——追忆毛主席得知张思德牺牲后[J].炎黄春秋,1995(3).
[8]毛泽东.为人民服务[C].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作者简介:孟凡明(1977-),男,湖北襄阳人,六盘水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文化科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基金项目:本文是贵州省教育厅2013年青年课题“从高中历史教学反观新课程背景下师范生培养问题的研究”(项目编号:13QN0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