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法和解中的经济因素
2014-11-24焦思维
焦思维
[摘 要]德法两个国家的恩怨由来已久,从近代的普法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背后都有着深厚的经济因素,但是在二战结束后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德法两国就化解了长久以来的历史恩怨,走向联合。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乃是德法紧密的经济联系,德法在经济上的联合,不仅为德法两国经济的复兴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德国;法国;和解;经济因素
德法之间的恩怨大抵要追溯到公元843年的《凡尔登条约》,根据这个条约,查理曼帝国的领土被一分为三,其意义在于大体确定了后来的德、意、法三国的雏形。但“这种划分是极其草率的,尤其是介于法德之间的楔形地带,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仍为法德两国时常发生争执的地方”。(1)
此后,在欧洲大陆各封建王国各自建立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德法恩怨进一步加深。法国先于德国完成了国家统一,并力争欧洲大陆的霸权。因而参加了三十年战争,获得了德国西部最富饶的地区。而后法国爆发大革命,德意志的两个大邦普鲁士和奥地利从1792年至1813年先后组织或参加了6次反法同盟,而拿破仑迫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退位,“德法冤冤相报的怪圈已然形成”。(2)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德法矛盾日益激化。德法两国三次兵戎相见向。即1870年的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法之间的怨恨也随着这三次战争的进行而越积越深,似乎一时之间难以找到化解矛盾之道,然而彼此间的经济需要和有利的国际环境给了德法两国解决矛盾的机会,从而通过缔结煤钢共同体的形式,实现了德法和解。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德法间紧密经济联系是德法和解的根本原因
德法恩怨除了政治因素以外,经济因素是其矛盾日益加深的主要因素。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是因为自工业革命以来,煤和钢铁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作用日益凸显。而诸如萨尔、阿尔萨斯和洛林等煤铁资源丰富的地区恰好都在德法的边境地区。因此,德法两国历来都在这些问题上互不相让,甚至兵戎相见。
然而在二战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二战给世界各国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尤其是给德国和法国的经济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战争使法国的国民财富损失了大约45%,战争结束时,其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40%。而作为二战策源地之一的德国,其经济则陷入了全面崩溃,1946年的工业生产只是战前1936年的33%,国民生产总值已经退到1938年的40%水平。
法国和联邦德国的经济联系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十分紧密了。从煤钢联营建立到1956年前后,德法之间的垄断资本早已相互渗透。与此同时,德法之间的私人资本投资也急剧上升,从1957到1973年,联邦德国在法国的私人直接投资从不到0.46亿马克激增到32亿马克。随之而来的就是两国贸易联系不断加强,突出表现为在1958年法国在联邦德国进口国中位居第四,而自联邦德国出口国中位居第五。10年之后法国在联邦德国出口国中就稳居第一。反之联邦德国从1958年起,就成为了法国最大的进口贸易对象国。(3)
因此,正是德法两国在战争后不断加强的经济联系为德法两国之间的政治和解创造了必要条件。
二、马歇尔计划成为德法和解的动力
战后的法国百废待兴,急需美国的经济援助。因此,对马歇尔计划的渴望自然十分强烈。美国基于其自身战略考虑,倾向于欧洲联合以此来制衡苏联的发展。
同时,法国深知自己无力与美国抗衡,而在对德问题上,又寻求不到盟友英国的支持。尽管法国外长曾以辞职相威胁,企图反对美英关于全面放宽双战区建设的决议,但都无济于事。(4)法国一方面需要美国的支持,去获取德国的煤矿。另一方面法国的重建,离不开美国的资金和工业原料。因此,在对德和解问题上采取了妥协退让的态度。
三、萨尔问题的解决成为德法和解中的突破口
在德法几十年的恩怨中,萨尔问题一直是困扰德法关系正常化的一大障碍。德法边境的小州萨尔承载了德法两国太多历史的宿怨。其背后交织着两国对能源和矿产的争夺。解决萨尔问题上的关键一步,是在1954年达成的“萨尔法规”,法规规定:在对德和约签订前,萨尔区经济上归属法国,政治上则实行自治。法国对萨尔的主要兴趣在经济方面,因此要解决萨尔问题,德国就必须从经济方面入手,寻求解决之道。而德国之间存在着能源和矿产的紧密联系,保持同法国的经济联系对于萨尔的发展只会有益而不会有害。同时,萨尔作为德国的一个州,强烈的民族情感会使它最终归属德国,政治上自治正为之打下基础。事实证明,这是十分正确的。在1955年10月23日的萨尔人民自决投票中,67%的公民要求回归德国。萨尔问题的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成功地将一个备受瞩目的政治争端转移到了经济领域,从而成功避免了法德在萨尔问题上造成更加激烈的政治对抗。为法德关系走出低谷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德法和解开辟了道路。正如英国学者厄尔温所说:“萨尔问题的解决,使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关系变得融洽多了”(5)其次,萨尔问题的成功解决扫除了德法在经济领域合作的一大障碍。此后,德法围绕能源和矿产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合作,从而加速了法德和解和欧洲联合的进程。
注释:
(1)李元明著:《世界近代国际关系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8年版,第37页。
(2)吴友法著:《德国史探研》,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60页。
(3)复旦大学编:《法国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9-200页。
(4)解红丽:《美国在法德和解中的作用》,载《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0卷,第3期,第62页。
(5)[美]加布里埃尔·杰克逊著;余昌楷、李佳译:《二十世纪欧洲史》,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1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