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工匠宁浩的理想主义

2014-11-23邹玲

博客天下 2014年1期
关键词:宁浩无人区

文 / 邹玲

电影工匠宁浩的理想主义

文 / 邹玲

经历《无人区》4年后的“劫后余生”,宁浩学会了向审查与资本妥协,他开始审视理想主义与现实之间的安全距离。

一部电影,拍了四年,诞生一个双料影帝和一个“十亿票房俱乐部”导演,对于宁浩来说,是意料之外,但又是这个荒诞时代的情理之中。

在《无人区》的首映上,宁浩露出一种“混不吝”的痞气,“我又不是姜文,不想做个艺术家,就靠这个混口饭吃。”虽然等足了四年才上映,但他也一点没“劫后余生”的庆幸,反而挺淡然,倒是对舆论的一片奔走相告表示吃惊,“连我都没觉得(延迟上映)这事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就觉得这事弄不成就搞下一个,没什么可纠结的。”

这一次,宁浩终于站在了“风口上”,贺岁档,黄渤、徐峥、宁浩的“铁三角”合作,又加上“被禁四年”的饥饿营销,《无人区》上映一周就创下了1.4亿元的票房。不过,宁浩对自己的认识依然清醒,“我就是这个二流时代的三流导演。”

在《无人区》首映礼上,旁边恰好是“中国房地产发展高峰论坛”,人流如织。宁浩特意多看了一眼,并对旁边的徐峥露出会意的微笑,“《无人区》首映跟房地产论坛放一块,这事儿挺绝妙的。”

这些像是对过去这四年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场寓言。

探路中国类型片

宁浩想做这样一个实验:用西部片和公路片的壳,实际去讲人和环境,以及人性善恶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无人区》四年前不能上映?”在首映式的媒体见面会上,有媒体如此发问。“这不是明知故问吗”,旁边的黄渤双手一摊,作无奈状。

其实这也许并非明知故问,对于四年前的风波,虽然宁浩并不愿意多提,但四年间的变化太多,以至于对于媒体来说,突然宣布《无人区》上映,有点措手不及。

10月9日,正在赶拍新片《玩命邂逅》的宁浩突然接到了《无人区》通过审查可以公映的通知。尽管在反复修改上映日期后,宁浩和他的伙伴们都感觉有点麻木了,但接到审核通过的消息,宁浩当天还是开了一瓶红酒。这纸公文被宁浩开玩笑说要“裱进相框里”,挂到工作室墙上,以纪念这段有重量的岁月。

拍《无人区》的想法,源自他2004年中蒙边境时拍《绿草地》的一段真实经历。他在中蒙边境一住好几个月,在内蒙古找到一些当地演员,却发现这些人基本上没有“社会性”,常常戏拍到一半就去喝酒,在远离城市的地方,他们暴露出人身上本质的动物性的一面。《绿草地》拍得不大顺利,宁浩却由此开始思考人性跟社会之间的关系∶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看似开放,实际封闭,人身上的动物性和社会属性的冲突就会凸显。这个想法就是《无人区》的雏形。

在宁浩工作室的元老级员工、也是宁浩的师弟尹哲看来,宁浩身上有种科学家跟艺术家混合的气质。“他几乎一闲下来就会想故事,在本子上记下来,然后一有空就会完善。”尹哲评价道。宁浩也表示,一开始只是想到“两只猴子”的故事:两只猴子在树上摘桃子吃,总有被老虎爬上来吃掉的危险,猴子发现了一种方法,只要两个结成一个团队,一个放哨,一个摘桃子,老虎来了就来得及逃跑;但是,其中一只猴子在放哨的时候,另一只猴子也不能把桃子吃完,要留下足够的桃子给伙伴。这个故事被他视为对人性的一种隐喻:人性本恶,但有向好的可能,这个可能就是利他主义的部分。

宁浩想做这样一个实验:用西部片和公路片的壳,实际去讲人和环境,以及人性善恶之间的关系。

在《无人区》之前,中国上院线的国产影片里还没有“公路片”这个类型,《人在囧途》第一部2010年上映,而《无人区》拍摄则是在2009年。

“中国的类型片现在还是一个扯淡的事。”宁浩表示。他认为之所以美国有那么多类型的电影,因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而中国的单一意识形态不可能产生美国那样的文化结构和层次,只能产生我们自己的相对较少的、单一的类型片种。在这种大环境下,在中国做类型片还是一个“无人区”。

什么类型片值得探索?在《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赛车》之后,宁浩想放弃自己熟悉的“多线程叙事”结构的安全边界,跳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我做的‘疯狂’系列都是荒诞喜剧,说到底并不是最主流的类型。而美国主流的黑帮片在中国也找不到土壤。”宁浩告诉记者,他想尝试“本土化”好莱坞的西部片。在他眼中,汽车已经不是奢侈品了,是大众消费品。中国的高速公路仅次于美国,中国的公路文化也已经形成。在宁浩的预想中,《无人区》比起“疯狂”系列来说,能表达更多的东西。在2010年的一次媒体采访中,他用了20多分钟来阐述缘起:人性的社会属性、西方宗教的原罪和救赎、宇宙的存在和扩大、甚至雄性花粉和男人花心的联系……但在时隔多年后,他对记者简而言之,“就是为了好玩儿。”

他甚至懒于去“阐释”创作动机,在三年后的宁浩看来,那是很幼稚的事情。“一个好故事的标准,就是观众能把电影看明白,而不是依靠评论或者导演访谈之类的东西才能搞明白。”宁浩往沙发上一靠,露出一副满不在乎的表情。

《疯狂的石头》是宁浩个人事业上的里程碑。这个29岁的年轻导演首部进入院线的作品,以300万元投资罕见地赚回了3000万元票房,并让宁浩成为继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之后最受商业瞩目的新星,据说中影的韩三平主动找到了宁浩,要给他投资。但在2009年拍摄完成以后,这部电影却曝出未能通过审查的消息,而且一搁四年。

在这四年中,宁浩都干了什么?四年时间,中国电影市场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而他片中的主演,也经历了命运的起承转合,“电影行业的春天来了。”宁浩靠在采访间的狭小角落里,突然抬头说了这么一句。

《人再囧途之泰囧》创下了10亿票房,而这个纪录在宁浩看来“恰逢其时”,更确切地说,是“类型片”的春天来了。徐峥在创作《泰囧》时跟宁浩有过无数次交流,宁浩给他的一条最明确建议,就是“做类型片”。

这是《疯狂的石头》成功后带来的启发,它的价值在于它证明了中低成本商业片不但可以存活,而且大有商业空间。宁浩认为,良性市场应该是1000万到4000万的区间,这个区间是主体投资市场,投资量应该占到整个电影产业的70%以上,而整个市场应该是个枣核形结构。

“《泰囧》是一个信号,就是你别玩那些乱七八糟的了。”宁浩说。在他看来,中国的电影市场很荒诞,甚至包括大家对《疯狂的石头》的肯定,是市场需求把他能力放大了,可能自己刚刚做到了及格,但是就这一点观众就已经很开心了,时势造英雄。《疯狂的石头》如是,此后的《泰囧》、《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如是,甚至《小时代》也如是。但这中间都没有宁浩的身影了,是宁浩江郎才尽了吗?

理想主义与现实的安全距离

你总得从一个小孩变成一个大人。成长是必然的,是要走向成熟。

宁浩承认,《疯狂的石头》之后拍的电影都不算成功,包括《黄金大劫案》。

而在尹哲看来,正是《无人区》的延迟上映,才有了《黄金大劫案》的诞生。“宁浩是对投资人非常负责任的导演,他有时候迫于投资的压力,接了活就不得不做,而且尽量不让投资人亏钱。”而在后来宁浩做了很多反省,认为“无人区”搁置的这几年,他做了很多“应景式创作”。

“这没办法,因为你遇到了雷区,你只能换个安全一点的边界,不可能再去踩雷嘛。”宁浩对记者表示,真正的艺术家是有话就说的,而自己是职业导演,是按照标准生产件去生产,一旦进入程序化的生产,电影就是一个工业,自己也就是一个工匠而已。

看上去,宁浩很坦然地接受了这种妥协,“拍电影这事,就是应该跟产业化混一起,没什么不好。”他又指了指旁边的房地产高峰论坛,“我们应该感谢房地产商,如果不是他们,中国电影的银幕数不会从四千多块增长到一万五千多块,而且还在增长。”宁浩拍完《无人区》后成立工作室,当时尹哲、黄海、潘肖都是工作室的元老,并被戏称为“三大金刚”。

四年过去,潘肖去了华纳兄弟任职,黄海则成立自己的编剧工作室,只剩下尹哲一人还留在宁浩身边。出生于1977年的宁浩自称“天资平平,青春期里做过半吊子文艺青年”。他听崔健、枪花、山羊皮,组过乐队,还读先锋小说,以25岁“高龄”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其间靠拍MV赚钱,宁浩结识了现在音乐圈的大佬宋柯。“我请宋柯吃饭,跟宋柯聊,说你得给我发活儿啊,宋柯及时地出现了,这就是有良心的资本家啊。”宁浩大笑,而现在,“连宋柯都改行卖烤鸭去了,你说中国还有什么人能坚持做音乐?”这对于宁浩来说是最大的痛苦—“人家说电影行业这几年很火啊,很赚钱啊,一部电影都上10亿了,甚至说中国可能几年后能跟美国并肩了,我觉得特别可笑。”宁浩对记者说,说到底只是在物质上提高了,但不代表创作上进步了,正相反,他觉得能说的越来越少。这还不只是电影的事,而是整个文化圈的事,“我们不能指望《爱情买卖》代表我们音乐的最高水准吧?”

作为一个有强烈自省精神的人,宁浩甚至在拍完《黄金大劫案》后对媒体做出了“检讨”,认为自己这6年“走了弯路”。“不能说《黄金》是失败的,毕竟从投资上,没亏钱。”尹哲表示,但不能否认的是,《无人区》的推迟上映改变了宁浩的创作心态。

“你总得从一个小孩变成一个大人。成长是必然的,是要走向成熟。”宁浩承认,《无人区》的上映版经过了删改。“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以前我拍《疯狂的石头》,可以随便拍,现在我必须要考虑,你宣扬的是什么样的价值观,你不能像古惑仔一样在电影里持刀砍人,那就必须得换个方式去表达,不那么暴力、血腥地去表达。”

你看,对于触碰“火线”的敏感现在已经渗透了宁浩的血液。宁浩曾经想过要把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乡村教师》改编成电影,但在跟团队讨论了好几个月之后,始终没下决心。他不像以前一样那么“无畏”了,而是必须选择继续在安全的区域内“冒险”—他的下一部作品,据说是个“治愈系”的喜剧。

说到底,这是一个宁浩愿不愿意被市场化裹挟的故事,他把自己伪装成一个现实主义者,以至于大家忽略了他在《无人区》里的理想主义。这一次,36岁的宁浩能像他所形容的“艺术家”前辈姜文一样,站着把钱给挣了吗?■

来源 / 《中国企业家》2013年12月20日,原标题为《宁浩闯过无人区》

猜你喜欢

宁浩无人区
谁最怕过新年?
宁浩,累了!
婚姻如树,只是不会自己生长
徒步穿越无人区
巧克力的苦与甜
行走不需要借口 穿越四大无人区纪实
著名导演宁浩的成功机遇
溯溪:溯源之舞
宁浩的安魂曲与迷魂记——兼及新世纪中国电影的类型化
《无人区》点映 粉丝感叹4年没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