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蕴涵析论

2014-11-22张中文

理论导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目标定位

摘 要:科学揭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蕴涵,阐明其时代要求、价值规定和目标定位三个前提性问题,在理论层面上既是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三个基本特征——时代性、价值性和目的性的积极回应,也有助于实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与新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之间的现实勾连,是新时期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要做实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关键词:中华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时代要求;价值规定;目标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4)11-0063-0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现代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研究”(10YJA710091)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中文(1966-),男,河南鹿邑人,南通大学政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与研究。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精神生命,它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沿革中孕育、形成和发展,并历史地扩展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生生不息的不竭精神动力。当前,我国社会已经全面进入到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实质性的解构和重构新时期。如何立足现实、承继传统、面向世界、着眼未来,在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综合创新,增强民族自觉意识,积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持,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时代新课题。科学揭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蕴涵,阐明其时代要求、价值规定和目标定位三个前提性问题,在理论层面上既是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三个基本特征——时代性、价值性和目的性的积极回应,也有助于实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与新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之间的现实勾连,是新时期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要做实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一、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要求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其中包含着“弘扬”和“培育”两个方面。其中,“弘扬”,强调的是民族精神一以贯之的历史延展性;“培育”,强调的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民族精神新质素的引入和新的民族精神的形成。前者主要关涉到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光大,后者主要关涉到民族精神的时代创新,但无论是民族精神的弘扬还是培育,都有一个依据新的时代发展要求重塑中华民族精神的问题。在当今时代,中华民族正面临着“一大主题”“两大考验”。“一大主题”,指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代化;“两大考验”,指的是全球化的考验和市场经济的考验。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是现代化,正是在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探索中我们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相遇。对中华民族来说,这是一场重大历史变革和社会转型,意味着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要求更显迫切。

1.全球化的考验。就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而言,经济全球化已经使“全球化”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普遍意识和共同话语环境,世界的一体化进程正深刻地改变和重构着人类的存在方式。现在看来,全球化不仅是一个经济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政治文化过程。就文化过程而言,以“西方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为基本特征的西方价值观,以“优劣高低”论文明,把文化全球化理解为文化的单极化,并试图凭借其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的强势地位,一方面想方设法遏制世界各国多元文化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把导致生态环境危机的消费方式、片面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等社会文化现象加以普遍化,借以实现资本主义国家利益。与之相对应的是排斥异质文明的文化保守主义,片面地理解文化的民族性,对日益发展的全球化趋势采取消极的抵触态度,孤芳自赏,拒绝交流。文化霸权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这两种思潮,从实质上说都是不可取的。这是因为:第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当今世界上的任何一种经济格局、政治秩序、文化形态和价值体系,都不可能在封闭的状态下单独存在和孤立发展,开放、合作、共赢已经成为世界各民族国家实现进步发展的条件和动力;第二,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世界里,人类面临的一切亟待解决的危机和问题也必然是全球化的,只有通过世界各国不同层面的对话、交流和合作,才能逐步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转型的任务并非仅限于中国,而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任务。因此,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历史发展进程中必然出现的历史事实,它的到来对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已有传统和文明来说,都是一次重大挑战。世界各民族国家都应在自主选择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的同时,密切关注全人类在现时代的共同境遇和全球化面临的普遍性问题,积极应对、主动参与和推动全球化,在合作与共赢中谋求不同文化间的创造性整合,不断创新现代文明形态、丰富现代文明内涵、凝练现代民族精神、熔铸现代民族国家之魂,以此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上看,文明形态的多样性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推动力。世界各种文明形态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才是一条健康合理的人类文明进步发展之路。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史一再表明: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也不管是哪一个民族,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出现总是与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交流和相互融通密切关联。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对外来文化一直具有很强的吸收、改造与同化创新能力,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生生不息绵延发展的关键。文化既有世界性又有民族性,面对当前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客观情势,我们既要在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和继承创新中,消化吸收外来文化中一切有价值东西,用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又要接续民族文化传统深植中华民族之根,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富有智慧和价值的东西,对西方的现代化理念作出结合国情实际的必要修正。总之,当代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是全球化,中华民族面对全球化的强烈冲击,面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科技的强大挑战,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取得国际竞争的主动和优势,就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家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着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endprint

2.市场经济的考验。作为自然经济的替代物,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是人类社会进入近现代以来形成的两种性质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资产者通过市场雇佣劳动并占有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然后通过市场交换的方式又将这些剩余劳动转化为剩余价值的一种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这种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和资本不断生产出剩余价值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系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产生双重效果:一方面资本扩张带来的生产力发展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条件,另一方面,资本的本能性扩张无情地掠夺着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和人类生态环境资源,使人成为资本增殖的工具,导致人类生存和发展危机:劳动者的“经济贫困化”与“生态贫困化”。[1]24作为资本全球化的产物,社会主义是与资本主义完全不同的社会形态,它试图通过实施计划经济模式从根本上消除资本,尝试通过国家意志有计划按比例地将剩余劳动投入到生产系统中,以进行扩大再生产,从而有效避免“资本扩张悖论”及因此产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对于公共产品部门的扩大再生产,对于模仿已经成熟的工业化生产体系是十分有效的,这是苏联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成为世界工业化强国的根本原因。但这种投入机制由于不是靠市场而主要是通过政治机器驱动的,动力明显不足,也缺乏活力;而且,使用权力机器支配社会剩余劳动又极易形成等级制的社会结构。从世界范围看,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标志着计划经济时代的过去和市场化经济发展时代的到来。

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了经济发展模式的新探索,并通过多年探索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模式。从理论层面上看,这种新经济发展模式,既具有自动驱使剩余劳动转化为资本而投入到社会生产系统中的市场机制,又具有驾驭和制约资本的社会主义力量,譬如:中国共产党的强大领导;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强有力的规范、引导和约束资本的人民行政与法制体系等。既能够有效利用资本的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又能够通过社会主义国家力量将资本运行纳入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轨道,使资本扩张不以损害劳动者的根本利益为前提,从而建立起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实现共同富裕。[1]25然而,从实践层面看,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激发和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不成熟和不完善,以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观念、思想、文化和制度体系等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致使新旧矛盾相互叠加,市场经济的诸多负面影响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克服与消解,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张力失度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失调等问题。[2]如何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概括、提炼和熔铸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构建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思想、文化和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和利用思想、文化和制度力量驯服和驾驭市场经济这匹野马,有效规避市场经济的消极负面影响,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健康和谐发展,是当代中国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规定

在当今时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下,把中华民族在悠久历史中形成的优秀传统精神、在近现代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形成的新时代精神和作为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外来先进文化精神融为一炉,提炼升华、综合创新,铸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中华民族精神,并通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社会制度建设等能动作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这也就决定了新时期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坚持: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思想武器。作为正确反映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在与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结合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现代化突飞猛进的大变革、大转型时代,内外矛盾错综复杂、新旧问题相互叠加、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当代中国,没有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是难以想象的。就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来说,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和培育什么样的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以及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这些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解决,内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历史发展紧密相联,外与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既需要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过去及其精神发展形态有一个科学认定,又需要我们对中华民族的现在和未来及其精神发展逻辑有一个准确把握,还需要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推动思想、文化和制度等诸多方面的改革与创新,这些都客观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进步发展的根本方向。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3]在当代中国,尽管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利益群体,有着利益追求方面的差异,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民族整体利益唯一正确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理想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希求国家强盛的共同愿望,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为之奋斗的伟大目标。新时期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反映和自觉服务于这一伟大目标,通过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把全国各族人民的理想追求引导和凝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上。endprint

(3)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一方面,爱国主义传统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从先秦至明清的千百年间,尽管时空转换,沧海桑田,但由我国各族人民在保卫祖国、建设家园的伟大斗争实践中锻造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其巨大的感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始终维系着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意志和信念,成为鼓舞人们不断开拓进取、上下求索,创造中华文明新成就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依然是鼓舞中华民族蓬勃向上、走向繁荣富强的精神力量,客观上需要我们通过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赋予爱国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并加以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要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政治多极化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历史趋势,适应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就必须不断改革社会体制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管理方式,推动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其他各领域的创新,客观上要求我们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通过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使改革创新真正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我们时代精神的重要标志。

(4)积极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这“八荣八耻”涵盖了政治、法律、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从荣与辱的对比、对立中划定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框架,彰显出了新时期我国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是现代公民社会中作为合格公民必须遵循的日常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具有实践操作性和最鲜明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功能的部分,也是新时期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要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强化的基本道德遵循。

在“四个坚持”的基础上,新时期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激励、凝聚和引领功能。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激励民心,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精神生命,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竭的动力源泉。“自尊、自信、自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伟大精神。正是依靠这种精神及其产生的巨大创造力,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很早就兴旺发展起来,一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4]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要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力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力量、社会主义道德的力量,去感召群众、鼓舞群众、激励民心,高扬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实践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民心,积极倡导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和合精神。“和合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明的价值理想。它既是宇宙精神、又是道德精神,是天道与人道、即天人合一的精神,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冲突融合而和合的精神。”[5]纵观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合精神所倡导的“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原则和方法,在创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同时,也造就了中华民族宽广兼容的胸怀,在解决社会问题、人生问题、民族矛盾和对外冲突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显示出中华民族宏伟的气魄和纳新的力量。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以什么样的文化旗帜建立全球化日益紧密的经济文化合作关系,怎样调动国内一切积极因素,实现稳定,政通人和,化解矛盾,解决冲突,造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以服务于改革开放,保证现代化事业的持续发展?应该说,作为中华人文精髓的和合文化,可为此提供一种卓越的思想和可供选择的价值评判标准。”[6]积极倡导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和合精神,按照“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原则和方法,把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力心志凝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上,符合当今时代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要求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新时期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群体、崇尚人格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形成了家国同构、人我一体、民胞物与的伦理型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群体、崇尚人格早已内化为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文化品性。今天,我国社会正在经历着市场经济的洗礼,传统社会正在解构中走向现代化,利益多元、价值多元、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明显,社会思潮活跃而多变,面对这样一种客观情势,迫切需要我们处理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多元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积极倡导崇尚群体、崇尚人格的伟大民族精神,在多元化的世界里加强社会整合,把中华民族的这一伟大文化品性提升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新高度,致力于实现传统精神的现代化和现代精神的社会化、民族化、大众化,坚决抵制市场经济条件下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泛滥蔓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目标定位

从长远目标上看,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要高举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伟大旗帜,赋予中华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逐步实现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转换,熔铸民族性和时代性高度统一的现代中华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从近期目标上看,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取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原则,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中心线索,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建设、文化制度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等,发挥先进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树新风、鼓正气、促和谐、求发展,通过民族精神的塑造不断提高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确保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实施和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为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当前需要具体做好以下工作:endprint

1.在国家层面上,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致力于寻求国家意志的精神呈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当前这个阶段的根本目标,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又是保障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根本所在,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旗帜。在当代中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已经成为凝聚亿万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价值理想和精神纽带。在国家层面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要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发展理念,超越不同民族之间、地域之间和不同职业之间的差异,整合形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统一的国家意志,建构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共同思想基础,形成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国家精神。在国家层面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建构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基本价值的国家主流价值形态,构筑国家主流价值形态与民间伦理规范的对接通道和作用平台,把国家主流价值形态的阶级属性和价值诉求融入到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诉求中,打通代表国家核心价值尺度的主流价值和代表民间价值尺度的社会规范之间的价值共识通路,让代表国家意志的核心价值观“接上地气”,成为全体中国人民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和精神追求。

2.在社会层面上,积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致力于确立社会发展的目标导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基本精神和理想追求。在社会层面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要积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把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的现代理念融入到社会文化和社会制度之中,重塑社会文化精神。这里需要强调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理性对待传统。传统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对待的问题。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化腐朽为神奇,激活优秀的传统文化因子,赋予传统以新的文化生命,这样才能既解决新的社会文化精神如何融入传统的问题,也为新的社会文化精神的孕育和发展提供广泛的社会认同基础;二是要把新的社会文化精神的培育与优秀的社会文化传统的弘扬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培育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的社会文化精神;三是要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和文化发展逻辑,尤其是现代资本主义的文化发展逻辑,深入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发展逻辑和文化发展逻辑,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本原则,借鉴吸收包括资本主义文明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这样才能培育出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具有现代性的新的社会文化精神。

3.在个人层面上,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致力于构建民间社会的底线伦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的精华集萃,是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的道德支撑力量,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公民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是作为一个现代社会公民理应具有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在个人层面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要通过社会个体精神的塑造,确立公民身份,倡导公民道德,构建民间社会的底线伦理。这也客观要求我们不仅要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且要通过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和社会服务平台的创建,自觉地使之融入到社会个体精神之中,成为社会个体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个人层面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要辩证地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个体价值观与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关系。个体价值观是社会整体价值观形成和变化的基础,同时,个体价值观又要接受社会整体价值观的指导和规约。在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建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兼容性,尊重公民的正当利益和正当权利诉求,致力于公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实现,在社会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的充分互动中去建构社会整体价值观;另一方面要注意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原则性,坚决抵制极端个人主义错误倾向,坚持在社会整体价值观的规范和引导下实现个体价值观的塑造。二是社会现实理性与大众价值理想的关系。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仅仅着眼于社会现实理性去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对社会公众来说显然缺乏一定的感召力;如果我们脱离社会现实理性提出过高的价值理想追求,又会让社会公众感到遥不可及,进而产生信仰危机,加剧社会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因此,我们要在理想与现实的内在张力中科学把握合理区间去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三是精英化提炼与大众化传播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过程,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当然需要我们进行理论上的概括和提炼,但目的不是把中华民族精神搞成“阳春白雪”,而是要概括提炼出科学准确、通俗简明和具有广泛群众认同基础的新时代的中华民族精神,以满足通俗化学习和大众化传播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鲁品越.剩余劳动与唯物史观理论建构——走向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J].哲学研究,2005,(10).

[2]高清海.“类哲学”与人的现代化[J].中国社会科学,1999,(1).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2012-11-18.

[4]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学习出版社,2000∶14.

[5]张立文.中国哲学史新编(第2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3.

[6]阎献晨.关于和合文化现代价值分析[J].前进,1999,(9).

【责任编辑:黎 峰】endprint

猜你喜欢

目标定位
论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高职综合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开发与应用的思考
关于不同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提高师资水平的思考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