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苗岭的早晨》欣赏课

2014-11-22孙江东

新课程·小学 2014年9期
关键词:引子曲式小提琴

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提问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没有问题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没有问题就说明不善于思考,没有思考就不可能有创造的萌芽。

这是一堂四年级《苗岭的早晨》的欣赏课,为了更直观地让学生领略苗岭的山寨山明水秀、春意盎然的绚丽美景,感受苗族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而愉快劳动的情景;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感受节奏和速度的对比对乐曲的表现所起的作用;并且认识西洋拉弦乐器——小提琴,

知道这个乐器的演奏姿势;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

领略感受完苗岭山寨的美景和情景后,于是分析乐曲的曲式(曲式指的是乐曲的结构,中国传统器乐曲的常见曲式有:单牌体、联曲体、变奏曲、循环体和套曲体。西洋则有:一部曲式、單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复二部曲式、复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奏鸣曲式、回旋奏鸣曲式、赋格段),而《苗岭的早晨》是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也就是我们平时用字母代替的ABA。由此,我的备课也就开始了。

分别分析了三段所表达的内容:

第一部分:由小提琴在高音区奏出富有苗族特色的“飞歌”旋律,立即把人们带入苗岭山寨。紧接着,小提琴以二胡的滑指颤音和笛子花舌音等奏法,模拟百鸟在晨曦中清脆婉转的鸣唱,为苗寨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第二部分:在活泼跳动的钢琴伴奏下,小提琴奏出了欢乐热烈的旋律。在钢琴一连串刮奏之后,小提琴又在低音区拉出粗犷有力的音调,速度由慢渐快,此起彼伏,互相呼应,宛如青年男女芦笙高歌,载歌载舞于清水江畔。

第三部分:是短小的尾声,再现第一部分旋律。音乐告诉我们,一天的欢快劳动结束了,人们背着背篓,踏着晚霞,听着山谷回声渐渐远去。

由此,我根据这样的过程,很快地把课备完,并且做了课件,大功告成,心里一时美滋滋。之后,由于要上课,我详细并反复听了好几遍音乐。在听的过程中,我想到:这样一个音乐,每个教师上课都是按照这样的三段进行分析的,要把课上得有特色,这样肯定太过于大众化了。能不能把音乐分析得更透彻些

呢?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通过这样的一个问题,我再次反复地细听音乐。发现,音乐本应该有引子,我想任何音乐都应该是有引子的才对,特别是民族音乐,而《苗岭的早晨》则是介于西洋乐与民族音乐之中,但手法还是趋于民族化。由此,我听了音乐,发现前面确实有引子。引子恰好就是小提琴模拟百鸟鸣唱的前面一段。这样我就把原来的第一段分成了引子和第一段。解决了第一段,仔细分析第二段,第二段的音乐由快慢快三部分组成。难道第二段也由三段组成?那么这三段的结构又是什么?再次仔细听音乐进行分析:首先由音乐分析中明显分辨出来,音乐在钢琴刮奏部分开始区分,慢和低音的中间一段为b,那么前面和后面分别为a和c。可在速度上两段却相似,仔细听,音乐不一样。最后我以速度区分,把他们分为aba'。直到反思这一天我才更加确定,其实应该是abc,更确切地说应该是ab(第三段和第二段旋律一样,只是速度不一样)。最后就是音乐的最后一段结尾了。

那么由此得出结论:《苗岭的早晨》用我的分析来分曲式结构则是AB(aba')A'。我根据这样的分析再次重新备了课,最终敲定了我这堂公开课的教案。上课时我也感受到了与他们的不同之处。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可以催发和推动学生的思维前进。

教师的创造是学生创造的开始,是一堂课与众不同的开始。

这样的一次备课过程,使我对音乐的认识更深刻化、系统化了,并能提出问题且解决相应的问题,为课堂开拓了更大的空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这句话也表明了思考的开始、学习的开端都是提出疑问,在往后的日子里都要多提出疑问,并解决问题。不但是自己,更要使学生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作者简介:孙江东,男,1986年12月出生,大专,就职于江苏省余姚市小曹娥镇中心小学,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编辑 董慧红

猜你喜欢

引子曲式小提琴
延河晨晓(小提琴独奏)
Hey Diddle, Diddle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巧借“引子” 活用“换元”——一道解析几何题复习案例研究
挖掘文本特色 构建引子课文阅读教学模式
“引子”教材观:聚焦语文要素与课文范本的阅读教学模式——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边缘曲式所属范畴的判断
论并列曲式的审美特征
一类导函数流行题的诊断
Pear Conc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