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于思,行于试

2014-11-22陈珍

新课程·小学 2014年9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摘 要:对于几何概念的学习,教师要以数学活动为基础,把探究新知的主動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用不同思路、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获取新知,让体验奠定成功,让操作、比较成为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丰富生活。

关键词:教学;几何概念;小学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里有关圆的描述是:“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会用圆规画圆;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这一概念的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学习和理解圆的相关知识。

一、用“体验”深化“感觉”

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勾起学生的回忆,然后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自己最喜欢的平面图形。学生很快围出了各种不同的图形,环顾一周后,教师提出疑问:“为什么没人围圆?你能试一试吗?”学习之初,学生对圆已有了一些认识,最初不围圆,就是基于这种“感觉”。学生在操作、体验后得到证实:钉子板上确实无法围出圆,因为圆是由“弯弯曲曲”(生语)的线围成的,而以前所学的平面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这也是圆与以前所学的平面图形最大的不同。

“圆是曲线图形”这一概念属于图像表征,对此概念的认知,教师并未止步于此。尝试围圆后,教师接着让学生借助物体画圆、用圆规画圆并剪下看不到圆心的圆……有了围圆、画圆、剪圆的实践过程,学生对“圆是曲线图形”有了更加深刻的体验。

二、用“操作”验证“猜想”

在《圆的周长》教学内容中,圆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探索环节,教师安排了四个层次的操作活动:

1.自主发现

学生通过自主发现,了解到通过测量和计算,圆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大多在3~4之间。

2.二次测量

对于少部分数据不在3~4之间的情况,进行二次测量,师生再次亲历测量的过程,一起找出测量出现问题的原因,修正数据。

3.再次观察发现

数据修正后,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发现,得出“研究的圆形物体不同,圆的大小也不同,但每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4.再次验证

用例题中每个车轮的直径分别度量三个车轮的周长,让学生再次感受“圆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关系的得出过程,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与兴奋。

三、用“比较”引领“发现”

圆的“直径”概念教学中,认识“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时,教师引领学生先画一画,再想一想,让学生在圆内画出“不通过圆心,两端在圆上”的线段。画出符合条件的直径后,和圆内原有的直径相比较。学生很清楚地认识到这些线段比直径短。接着让学生画出“不通过圆心,两端在圆上,并且和直径一样长”的线段,学生尝试过后意识到:符合这样的条件的线段,是无法画出来的。不需教师多言,学生在比较中已经有所发现: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学生在操作后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有所“发现”,是对直径概念外延的认知,更是在比较的情境中触摸到了“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这一概念的本质。

四、用“应用”丰富“生活”

数学从生活中来,还要回到生活中去,但把数学“退回”生活不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从教学的目标来看,学生把生活带入数学才是最终意图,而这个目标必须通过学生的数学活动来达成。

《圆的周长》的教学之初,教材提供了三种不同规则的自行车车轮,让学生通过比较得出:直径越大,周长越大,说明周长的大小与直径有关。接着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在教师的引领下,找到了圆的周长始终是直径的π倍。新课完成后,教师再次引领学生回到课开始的三个自行车车轮,让学生计算三个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大约各是多少。分组计算后汇报,再次验证,得出:圆的直径越长,周长也就越长;反过来,直径越短,周长也就越短。因为不管周长和直径如何变化,圆周率始终不变。有之前的观察发现,此时再来学以致用,通过计算验证之前的发现,是对学习需严谨的甚好教育。再结合对“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车轴应该装在哪里”的索问,是对学生数学素养能力提高的较好训练,更是对“圆的特征”在生活中应用的理解。

参考文献:

郑金钗.浅谈小学数学几何概念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3(12).

作者简介:陈珍,女,1982年5月出生,本科,就职于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康华实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