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转入此中来
2014-11-22汤春耐
摘 要:《2014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要求学生能够“深入分析,对某一含义进行分解和剖析,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果能牢牢抓住多分析几个为什么”。由此可知,加强学生的思维力度,增加学生的思维厚度,培养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的能力,应当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块重点;而如何将教材教学与高考作文紧密联系起来,又是教师应该尝试的第二个重点。
关键词:作文评分标准;思维力度;课堂教学
近日教授了《游褒禅山记》一课,这篇课文已经教了六七遍了,每次的授课流程无非就是从字词到句的翻译之后再到人生哲理的体会,但是因为今年新接手的一个高三班级作文水平薄弱,又联想到江苏高考作文已经转型为新材料作文,因此就想在这次课堂上加一些不一样的东西。鉴于这篇文章哲理思辨意义的丰富,和本人联想到的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又有许多共通之处,于是在解释完了本文的几个实词以后,我在黑板上抄出了这样一段仿照2013年江苏卷作文修改的材料作文,并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先讨论,再由我指导他们完成立意的深化。
笔者根据课文《游褒禅山记》修改后的自编材料(写在黑板上):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来到一个不知名的山洞,因对洞的奇特好奇,便相约入洞探险,他们发现入洞越深,所见到的景致就越奇丽,顿生感慨。一段时间后,其中有个人建议说:火把快熄灭了,如果不出去,恐怕会有危险。于是众人返身出洞,出洞后众人才发现原来情况根本不像他说的那样。于是大家都埋怨那个说话的人,因为正是他的懈怠和退缩而致使自己没能欣赏到更美的风景。
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范围,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这样一个材料作文完全是取了《游褒禅山记》的内核,镶嵌进了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的模子,从内容上来看,和王安石的原文有相似又有不同,比如,笔者首先和学生讨论的一个细节是:在编写材料时我有意淡化了“火把”这个细节在材料中的作用,因此在审题过程中,“懂得凭借外物”这个立意就不会生效了。讲清楚这点后,我开始了和学生的一番讨论:
师:谁来说说第一个立意?
生:相信自己。
生:相信自己的判断。
师:“相信”这个词语可以,不过也可以换成更加明确的词语,不如改为“坚守自己的判断”。这样是不是好点?
生点头。
师:坚持自我固然可以,但是我们说过论点不等于观点。你这样的中心论点是不具备可操作性的。怎么加?
生犹豫。
师:我们首先要对错误的做法予以否定,然后呈现正确的思路。所以立意可以这样说:不要盲从他人,而要坚守住自己的判断。这样是不是更具体了?
生点头。
师:还有什么立意?
生:好像还可以说走得越深看到的景色越美。
师:这个可以有,用我们刚才说过的一句诗歌来概括就是?
生:无限风光在险峰。
师:如果写这个立意,你可以写风景,但是最好写读书或者做事,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经历无数失败和坎坷才能实现顶端的成就。
生记录。
师:还有吗?
生沉默,无人作答。
师:刚才我们在最短时间内找出了两个立意,这么写肯定是合题的,但是我要告诉你们,你五秒钟就想到的立意能不能写?
生:不能。
师:应该说可以在挖掘。第一反应的立意点很大可能是最普通的立意点。过于简单,大家都会这么写。我们是不是可以再深入些。我们试一下逆视法。刚才我们给出的第一个立意是:不要盲从他人,而要坚守住自己的判断。你也可以反过来说:很多时候人们就是太固执于自己的判断,完全不考虑别人的建议,而导致了失败这样的观点,你们能同意吧?
生点头。
师:所以我们可以想:坚守住自己的判断固然是必要的,但是千万别一意孤行,人生路上还是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
生理解、记录。
师:好了,这样就是3个立意了,可是我们还是不满足。我们看这个被埋怨的人,大家都在责备他,认为他懈怠。那我要问了,他真的就这么一无是处吗?
生:不是!
师:那请为他辩护。
生:我觉得可以说他“居安思危”。他提出警告是可取的。
师:有道理,所以你们看,第四个立意就出来了:居安思危。这就是我们思考的结果,继续想,还有……
生思考。
师:我提醒一下,别人都认为是那个说话者懈怠,我要说他不懈怠,有没有这么说的理由?
生:有,他一直在观察。
师:正确。当所有人只顾着自己脚下一路往前走的时候,只有这个人一直在观察火把燃烧的情况,在可能即将燃烧完的情况下,给团队提出了建议,其他人关注到了吗?没有。所以我们可以立意为:“懈怠”者不懈怠。
生领悟、记录。
师:我还想继续挖掘。我请大家从“果”的角度思考。我们都说这个说话者的建议是不对的,他是个懈怠者,我不禁要问,我们这么衡量的理由是什么?
生思考。
师:先不急着回答,我先讲个故事:三国时期的袁绍大家都听说过,官渡之战前他决定要消灭曹操,于是决定南下。这时候他手下的一个谋士田丰,提出建议说:这个时候主公您应该蓄养后方,稳定您的根据地,然后时不时地出动小股军队骚扰曹操。您先打他左边,他右边的军队就会来驰援。这时候您可以攻击他右边,经常这样让他疲于奔命。加上他周围都是敌人虎视眈眈,用不了多久曹操就会撤离。但是袁绍没听他的意见,认为他扰乱军心,把他关入监狱,一意孤行开启了官渡之战,最后结果当然是失败了。这时候有人去监狱给田丰庆贺说,先生您果然言中了,主公不听您劝失败了,看来先生要获得重用了。没想到田丰仰天长叹:如果主公打胜仗了,我或许还能有生还的可能,现在失败了,我是死定了。果然许攸进谗言,对袁绍说,田丰听说您失败了,在监狱开心地说:主公没听我的话果然失败了。袁绍一怒之下就把田丰给杀了。endprint
生聆听。
师:好,我们回到材料,我们这么开始修改:田丰提出建议:去攻打曹操,恐怕会有危险,不如蓄养后方。袁绍不听,一意孤行,果然失败。好,这两个材料中,都是有一个人提出了建议,当然听意见的人的做法相反,结果也不同,我们就要思考问题了:事情的结果与意见本身有没有关系?
生:没有关系。
师:那我们犯的错误是什么?我们犯的错误恰恰是“用结果去证明建议的合理性”,这是最大的错误。因为建议之前你知道结果吗?
生:不知道。
师:有句话叫:事后诸葛亮,事前猪一样。
生笑。
师:还比如我对你说:孩子,你要多做题,才能提高成绩。这个建议你有两个选择,听,或者不听。而听或者不听,你都有两个结果:提高了成绩或者没提高成绩。如果你听了建议,提高了成绩,你会说什么?幸好听了老师的建议,才提高了成绩;如果你听了建议但是没提高成绩呢?你会说都因为听了老师的建议,我原本的学习方法就很好,当初就该坚持自己的;如果你没听,提高了成绩,你说说幸亏没听;如果你没听没提高成绩,你会说早知道听了该多好。所以我们有没有发现:我们所有对建议的合理性判断是用结果去判断的。
生理解。
师:用结果去判断建议的合理与否,会导致什么严重后果?
生:这个人被他们骂。然后很纠结。
师:我继续问下去,你们继续思考下去:如果下一次还是他们四个人去探险钻洞,如果这时候真的火把快烧完了,请问这个说话者还会再提意见吗?
生恍然大悟:哦!不会了!
师:所以结果就清晰了:如果我们还是坚持以结果去证明建议合理与否的话,会让原本敢于提意见的人闭口不说话!因为我说了可能会犯错,但是我沉默不说,肯定?
生:没错!
师:所以最后一个立意我们可以概括为:不要让敢于说话的人受了伤。做法就是要尊重、合理审视每一个建议,即使事后证明这个建议并不正确,但是也要懂得保护这个建议本身的一种态度。这就是最深刻的立意。
其实这一个片段是笔者针对自己班上学生对材料作文审题能力差而进行的针对性指导,笔者一直认为,作文立意的深刻是需要一步步推导演练的。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就一定要让他们学会从各个角度深入探究现象的成因、后果,甚至还要求让学生因外求因,探究根本原因;果中推果,寻求最不理想的结果。如果能牢牢握住这样的抓手,那么我相信我们学生的审题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谭延丽.高考命题作文的审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1(14).
作者简介:汤春耐,男,1985年2月出生,大学本科,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语文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高考材料作文写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