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主城区商业结构整体升级发展对策分析
2014-11-21张建华
张建华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现代商业经营模式变革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根据上海市商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上海主城区商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文章最后提出了整合上海主城区商业结构的对策。
关键词:上海 主城区 商业结构 整体升级 对策
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上海人口由中心城区逐步外迁,商业需求的转移带动社区商业的迅速崛起与发展,形成一种商业增量,满足人们的刚性需求,与此同时,中心城区商业存量需求下降,供过于求,加上租金上涨、经营模式老化等问题,上海商业需要重新定位目标群体,制定新的商业发展战略。 目前上海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零售业竞争的主战场。而各种现代商业经营模式的产生也为上海商业结构的升级创造了世纪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现代商业经营模式变革的趋势
经营模式是根据企业的经营宗旨,为实现企业所确认的价值定位所采取某一类方式方法的总称。经营模式是企业对市场做出反应的一种范式。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商业经营模式出现以下几方面的明显变化 :
(一) 从传统的形态单一变革为多样化
传统的经营模式单一,只是以满足消费者的基本购物需求和商业企业的盈利需求为目标,而现代商业经营模式变革为多样化,在满足这些基本需求的基础上,还需满足消费者和城市空间的多样化需求。如近几年来,餐饮业随着商业经营模式的变革,由满足酒足饭饱的传统餐厅出现了很多新的服务类型,如自助餐厅服务,汽车餐饮服务,小吃餐饮服务等。这些餐厅不再以往常单调的餐饮模式出现,而是具有各自的特色,包涵了内在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经营文化、独特的服务来满足不同的消费者。多样化餐厅的出现,让消费者可以进行多样化的选择,并满足不同的心理和生理需要。
(二) 从传统的宏观管理变革为精细化
传统的商业管理就是以完成诸如营业额、盈利额等管理体系指标为导向,而现代商业管理,强调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要从小做起,把握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重视意识、观念、理念的形成,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全面化的管理方式,把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和作风贯彻到整个企业的所有管理活动中。
(三) 从传统的单一功能变革为多元化
传统的商业功能只是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而现代商业的功能除了满足购物需求外,还应具备体验功能、娱乐功能、展示功能、景观功能等。这种多元化的功能变革需要了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观察商业整体的运作情况与临近商家竞争的特点,通过变化和错位发展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使商家获得更多的收益。
(四)从传统的产品导向变革为用户导向
传统的商业企业唯一的目标是买卖商品,有什么产品就卖什么产品。而现代商业模式强调跨界融合和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商家不再盲目的销售商品,而是通过为消费者提供各类便利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上海主城区商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现象上看,高端消费的外流、外地消费的回流、本地消费的横流、网购消费的截流和多元消费的分流已实实在在的给传统商业敲响了警钟。尽管上海商业GDP贡献仍占总额的20%,商业占就业总额比例高达30%;但2014年上半年全国社会零售品消费增加12.1%,上海仅为7.6%;而上海购物中心面积虽然是香港的6倍,但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不到香港的50%。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商业布局缺乏层次性,导致无序竞争
由于上海中心城区商业的布局具有很浓的行政区划色彩,各区为了加快本区服务经济的发展,仍按“摊大饼”的传统理念布局商业,使得全市商业企业之间缺乏层次性,导致大部分商业企业形态相似、形式相似、功能相似和定位相似,同质竞争严重。从南京路商业街、淮海路商业街、徐家汇商业区和五角场商业区等区域的商业企业的分布情况来看,中心城区商业并没有形成明显的数量等级体系。同时,由于商业经营模式的功能定位缺乏层次性以及错位的产业导向和政策,各商业企业所在的行政区只能出台雷同的政策,为争取有限的商业资源展开无序竞争。
(二)商业发展极不均衡,与城市空间发展不匹配
上海中心城区的商业整体上发展并不均衡,发展速度和功能提升均有待协调。整体来看,南北向商业发展滞后,东西向商业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方面,与浦东商务区和虹桥商务区为带动的东西商务轴相比,南北纵向商务轴发展的内生性不够,进展相对滞后;另一方面,从浦东陆家嘴向西集聚了五角场、南京路、淮海路、徐家汇等密度高、能级强、辐射广的商业体系,形成了连绵发展、互为依托之势。而南北宝山、嘉定、奉贤、闵行等商业发展相对较慢,能级定位不清。中心城区商业发展不均衡严重影响着城市空间拓展及实现均衡发展的基础,也影响城市发展的后劲。因此,急需扭转商业发展的格局和态势。
(三)商业能级体系不清晰,核心商业区能级不足
上海中心城区的商业在多年发展中强调空间平面的拓展,但针对现代商业需求的变化所要求的功能复合化的完善尚有距离,各商业区在功能能级定位上不十分清晰。特别是城市核心商业区,由于规划、建设和发展思路仍沿用传统理念,尚未完成从低级的交易买卖向体验化、休闲化、景观化和展示化的跨越,未能实现自我的升级和提升,无法在功能、形态、理念等方面与其他次级商业形成明显的能级分化,也没有产生引领、辐射和示范效应。
(四)商业业态创新研究实践甚少,难以形成有效转型
首先上海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但消费市场仍然属于内向型,随着居民收入与支出增加,消费扩大的同时,消费需求由实物消费为主进入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的阶段,消费市场整体呈现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消费产品和服务结构升级加快。其次新兴大型购物中心不断建成并投入市场,中心城区大型商务商业中心数量众多,对商务商业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区域性商业中心规模扩张迅猛,主要分布在外环以外地区,对中心城区商业带来极大挑战。再次,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一大批平台企业应运而生,线上交易占比不断提升。但上海各商业区仍然以同类和相似商业业态为主打,互相干扰、彼此削弱。缺乏对新背景下的新型商业业态的创新和实践。因此,亟需出台鼓励商业业态创新实践的相关研究和政策,以利实行错位发展。endprint
整合上海主城区商业结构的对策
商业是城市空间中的一个重要系统,无论是空间的布局、商业企业点线面的构成,还是商业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理念,都对商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为了让商业更好地继续发展,有必要依托新型商业经营模式,通过商业体系的整合来发挥其城市名片和动力源作用。
(一)借鉴国外大都市商业转型经验,全景式发挥政府的作用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伦敦、巴黎与东京同样经历过商贸业发展结构升级问题,但其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市场有效合理的资源配置,均成功地实现转型,虽有不可完全复制性,但其先进经验尚可借鉴。伦敦是在政府对商贸业空间布局的合理规划下,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完善金融服务扩大消费需求,开展文化旅游与特色消费,面向全球市场,定位清晰明确;巴黎通过立法以规范商业空间布局结构,保护商业生态,同时推出本土品牌,进行全球性营销,成功地打造成为“浪漫之城,时尚之都”。东京侧重于商业空间布局的“差异化功能定位”,细分为综合性、零售业中心型和专项中心型,同时建立优质的法制化营商环境,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族品牌,并将“观光立国”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此三大国际城市商贸业结构升级均是在政府科学合理的规划下进行的,政府起到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政府应系统培育和扶持民族品牌、扩大入境旅游、提升消费与服务水平,推进商业管理机制创新,突破以往“市级、区级、社区级”商业管理划分方式,以“国际大都市核心区国际商业和两级社区商业”进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分类建设、分类发展”。
(二)重视现代商业产业的地位作用,源头式的强化核心城区商业区
历史上曾经被称为“东方巴黎”的上海,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成为远东地区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上海中心城区商业,特别是以南京路和淮海路为主轴的商业,一直是这座国际大都市最闪耀的名片之一。上海中心城区商业的逐渐萧条、产业要素的逐渐稀释、发展速度的迟缓,必然产生产业间的恶性传导,高端商务和金融服务业受到冲击,使中央CBD的高端服务业之间共生共存的产业生态面临严重的潜在危机。因此,应该充分重视商业对城市繁荣繁华的决定性作用,维护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城区良好的产业生态圈。上海核心城区商业的市场定位应确立为主要面向满足国际和国内观光客的旅游游览消费需求。以上海自贸区为依托,以商品高端化源头、各类商品集聚化源头、商业服务国际化源头为发展方向,大力拓展各种新型商业消费功能,吸引国内外游客消费,力争打造上海国际大都市商业的“升级版”。
(三)重视现代商业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层级式的定位各中心城区商业区
基础设施的巨大飞跃,数据储存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据思维的变革颠覆了传统商业格局,便捷、快速、时尚、多元等字眼冲击着传统商业。上海中心城区商业区要充分借鉴国外日本六本木、东京丸之内、法国巴黎、美国纽约、英国伦敦等城市商务区的建设经验,完善筛选、定位和层级标准。一是从两级社区商业中心、辐射商业中心和核心商业中心三个层级规划中心城区商业区;二是对每一层级商业中心进行定位,形成高端、中端和低端(包括电子商务)全覆盖的商业体系。两级社区商业和辐射商业中心应确立面向满足本地消费需求的市场定位。主要承担满足本市市民日常消费需求和商务办公消费需求,以市场化、便民化、差异化为发展方向,构建布局合理、宜居宜商的上海城市商业环境。
(四) 重视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和电子商务发展,组合式的提升各中心城区商业区
研究发现,人们的生活已不再满足于过去“吃、住、行、游、购、娱”的基本要求,而是升华为“产、学、研、康、艺、情”的高品位生活。政府应在对上海市商业区和商业业态布点情况专项调查的基础上,全面梳理并掌握商业企业和各业态总量、布局、结构和经营现状等基本情况。同时,以现代商业经营模式发展趋势为基础,对全市各商业区和商业业态进行总体评估和系统分析,探讨研究与上海未来发展相适应的商业(总量、结构和布局)发展规划,并分层次、分类别、分区块地制定上海商业持续发展的网络体系。应牢牢抓住商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发展的历史机遇:一是明确上海商业要与面向国际大都市发展的定位相匹配,未来三十年上海要实现全球城市的目标相对接;二是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努力实现从规模发展向结构升级转变,实现“从注重规模发展向注重质量发展、从同质化发展到分类引导发展、从内向型市场向外向型市场转变、从发展集聚能力到提升辐射能力”四个发展方式的转变;三是借助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势,加快完善投资管理制度、贸易便利化水平、深化金融制度创新、推进政府管理改革等方面,努力构建更加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此外,应积极引导和支持上海中心城区商业区的商业企业,尤其是定位为高端的商业中心(企业)充分重视商业的展示、体验、休闲、购物、娱乐等功能;要探讨和研究大数据背景下的新型的商业企业运作模式,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各级政府要在商业企业功能提升和业态创新实践的过程中,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通过对伦敦、巴黎、东京等全球著名城市进行国际比较研究获得的先进经验,厘清主城区商业的产业生态关系,及其在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国家战略下所承担的战略任务,聚焦具有海派商业文化底蕴的消费群体研究,明确“高端商业服务业是基础,商务金融服务业是核心”的主城区商业生态观,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重塑海派商业文化特色,无疑会给上海商业产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春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