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机理分析与效率评价

2014-11-21吉利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32期

吉利

内容摘要:从国内外理论与实践发展看,商贸流通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背景下,探究中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及区域差距,可以更为深刻准确地认识我国商贸流通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差距问题。本文在回顾和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取商贸流通效率为研究的切入点,根据中国商贸流通特点,构建了商贸流通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全面衡量中国区域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并根据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背景,提出了现阶段中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 商贸流通效率 中国 区域差异 对策

引言

纵观我国商贸流通业,以改革开放为界可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应用,积极建立了以分配为主导思想的计划经济流通体制,与计划经济背景相适应重生产轻流通,当时我国的商贸流通业发展十分缓慢。但在当时的商贸流通业保证了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等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计划经济模式暴露出更多的弊端,传统的商贸流通模式己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流通体制改革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与发展,如转变了流通理念,纠正了计划经济时代的错误观念,政府和学者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商贸流通业的重要地位,依靠市场力量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改变了流通模式,摒弃计划经济流通体制,开始逐步尝试多种流通渠道并重的新型流通模式;创新流通渠道,降低了相关成本,提高了效率,如引入商业连锁经营模式;改革了一系列与流通管理体制不相符合的制度,积极推行商贸流通体系,接轨国家商贸流通体系,逐步实现了现代商贸流通业管理。

因此,研究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距具有重大意义,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日益突出的问题,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差距日趋扩大,影响了经济的均衡和稳定。因而,如何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学界研究重点。因而,本文从商贸流通角度分析区域差距问题,基于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商贸流通业在第三产业中具有重要的角色,国外商贸流通业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高达40%到45%。在后危机时代的大背景下,生产和消费矛盾不断突出,需要构建以流通为主导的发展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区域经济发展取决于区域间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因此,从商贸流通视角下分析中国区域差距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献分析

从商贸流通业与经济增长分析,重视了经济发展中的商贸流通业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09)划分了商贸流通服务业对经济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认为商贸流通业对经济的间接促进作用大于直接作用,对经济增长具有外溢效应;王德章等(2006)指出流通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对消费业的拉动、对产业结构优化、对就业率的提高、对城市经济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贡献。由此可见,发展现代化商贸流通体系是中国经济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

从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看,Key、Runste(1999)认为墨西哥的小农户和大型的流通企业之间合约制定的决定因素是交易费用;黄微分(2001)认为中国商品流通业存在产业集中程度低、大型骨干企业缺乏、企业管理水平低下、商业业态老化且结构不合理等;晏维龙(2004)认为城市化水平差异是造成流通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王自勤(2006)认为中国流通产业解决过度竞争问题必须实行降低推出壁垒及移动壁垒;杨海军(2007)认为在规模报酬递增前提下跨区域分工协作网络是义乌小商品城发展的根本原因;李杨等(2009)认为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呈现东强西弱的格局,区域之间和内部均呈差异扩大的态势。

从商贸流通业与经济发展阶段分析,Daniel S等(1991)认为区域市场支撑了服务业发展的基础;郭文杰(2006)也认为相同的观点;唐红涛(2009)认为流通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流通业系数;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09)指出在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商贸流通业对经济的直接作用与外溢效应可能出现不一致,要针对不同区域所处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来制定商贸流通发展政策。

就中国商贸流通业评价体系研究,徐莉莉(2003)选取十五个城市构建了包括城市商贸市场规模、城市商贸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社会经济和商业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宋则等(2004)构建了流通现代化指标,如流通总规模、流通效率、流通环境、流通效益、流通组织化程度、流通结构、流通人才等;石忆邵(2004)在商贸流通业竞争力视角下,建立了商贸流通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规模指标、增长指标、市场潜力、业态及结构指标等;孙薇(2005)构建了我国地区流通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规模力、商流力、物流力、信息流力、资金流力、贡献力和发展力七大类一级指标和23项二级指标;王永培等(2008)以流通规模、流通增长力、流通结构、流通效率、信息化水平、基础设施水平衡量了流通产业竞争力;宗颖(2008)建立了反映地区流通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包括市场环境、规模、贡献、成长与效益。

现有文献可知,对有关商贸流通业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省际层面分析较少,由于各省间的资源禀赋差异大,省际的专业化分工是各省比较优势的结果;各区域间经济规模、消费水平及运输成本等因素存在差异会导致区域间商贸流通发展水平相异,阻碍了区域间合理分工。总之,区域内部分工、区域间分工和国际分工会影响区域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因而,以相关文献为基础,探讨商贸流通业的区域差异,科学健康发展区域之间商品流通产业,对调整我国的商贸流通产业产业结构、促进合理分工、均衡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endprint

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机理分析

在经济学中,商贸流通业是重要概念,因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中介作用。纵观我国流通业的发展历史,我国商贸流通业在巨大发展的时候也具有一定的曲折,不断由简单向发达的商贸流通业转变,现代商贸流通业的思路也有了很大的转变,由卖逐步转变为买,不断增值了商品流通经营资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贸流通业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联系紧密,现代商贸流通业融合了新兴资本、技术、信息、人才流通等,不断创新了流通环节、交易方式,出现和发展了现代连锁业、现货期货业、电子商务业等。与此同时,我国现代商贸流通业的管理和技术也有了提升,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物流运输、设备工具等都有新的高度,伴随商贸流通业的日益完善,商贸流通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行业,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涉及了国民经济中的各行业,有力的助推了市场经济及各区域、产业、类企业提升,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起到了引导区域生产作用。商贸流通业、区域生产与商品生产、流通有密切的关系,影响了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交换与流通是附属地位,适应了当时的经济发展,但也有负面问题,不利于商贸流通业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相辅相成的,这是基于生产领域的客体是流通领域的主体,影响了商品流通内容、形式和规模,当然,商品在流通中又会反作用于商品生产的内容和数量。一是商贸流通业引导了生产规模,如商品生产规模大于流通规模,需要花费成本储存一些制成品,反之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导致使用的低效率;消费者也没有满足其消费需求。因此,当生产规模适应于商品流通规模时,才能充分发挥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二是商贸流通业引导了企业资本周转,商品流通速度较快,缩短了资本周期,提升了运营速度,提高利用效率;三是商贸流通业引导商品信息流通,生产者根据市场变化,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第二,促进区域消费的作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从商品生命周期看,商品流通领域连接了商品生产环节和商品消费环节,发挥了商品生产和消费中介作用,如图1所示。

首先,商贸流通影响和约束消费种类,如商贸流通业规模较小,不能满足市场,降低了商贸流通业效率、消费者市场行为,因而需要迅速发展商贸流通业,满足消费者需求;其次,商贸流通提供消费信息,以各种方式,开拓市场,吸引潜在消费群体,最大化满足消费需求;再次,商贸流通也会影响消费偏好,商家做引导性宣传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偏好,特别是高新技术附加值产品,不可能在短时间获得技术内涵,需要更多依赖商家宣传,更容易改变原有的消费偏好,改变消费选择;最后,商贸流通反映消费需求,商品流通领域较生产领域会直接联系消费者,市场中的一些商品需求种类、缺陷、对新产品的期许会通过流通领域反映给生产厂商,厂商最大程度满足市场需求,促进了消费习惯、观念、行为的进步。

第三,优化区域分配的作用。在国家经济活动中,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对其具有重要影响。在初次分配中,商贸流通业具有重要的枢纽作用,在供求关系中与商贸流通领域衔接才能不断实现商品的生产、销售和消费;银行信贷通过发放贷款等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一些非物质生产部门以劳动者的报酬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因而,在分配的多种途径中,商贸流通业也纳入其中,再分配需要商品流通来实现。因此,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还是再次分配都需要完善的商贸流通体系,商贸流通的畅通和高效是其前提,如商贸流通业不健全无法保证流通作用,会影响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减少国家财政收入,制约了国民收入再分配。

第四,促进区域产业关联的作用。商贸流通与生产和消费紧密相连,促进了社会分工,有利于生产技术发展,增加的生产中间环节会提升产业链持续增长,显现区位优势,发展比较优势,关联不同产业集群。首先,促进社会分工,增强专业技能,联系各个产业,激活经济整体;其次,增强产业链,提升生产效率,推动技术进步,深化专业化分工;再次,促进区域专业化,实现行业与部门分工差异化与精细度,在一个行业或某个产业形成比较经济优势,有利于提升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形成各自特色的专业化产业;如缺乏商贸流通业,会缺乏资源最优配置;最后,商贸流通业调节供需,连接了产业间的桥梁纽带,在分工不断深化、区域专业化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商贸流通业关联了不同地区产业,也联系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经济活动,有利于企业调整经营策略,通过市场活动反馈需求信息,商贸流通业有机的联系了各行业、部门与环节,逐渐形成了有机运行、协调发展的经济联合体,有利于国民经济运行。

数据说明和模型构建

本文选取商贸流通效率为研究点,界定商贸流通业指批发业、零售业及专门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仓储业、交通运输业及邮政业等。借鉴颜萍(2011)、宗颖(2008)、宋则(2004)等文献,本文构建了一级指标如表1,以3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数据,使用SPSS17.0计量软件。

根据相关系数的矩阵,因子特征值大于 1.000的有4个,方差贡献率依次分别为61.832%、19.801%、5.702%、3.912%,累积贡献率达91%以上,将4个公因子作为评价中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的综合变量,如表2。

结合上述分析,得出我国商贸流通效率的综合得分:F=61.832*F1+19.801*F2+

5.702*F3+3.912*F4,计算结果如表3。

由表3可知,因子分值差异较大,表明区域商贸流通业发展不平衡,北京得分最高,西藏得分最低。其中,综合分值大于0.5的有北京、广东和上海,说明商贸流通效率较高;小于-0.5的包括吉林、青海、宁夏、海南、西藏,表明商贸流通效率较低;由F1可知,商贸流通效率与流通业发展密切相关;由F2可知,商贸因子分值较高,如北京等,但商贸环境因子分值较低,商贸流通业外部环境需要完善;由F3可知,如四川、河南等,需要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进一步带动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由F4可知,上海等沿海城市通过商贸流通业促进了就业发展。endprint

结论与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造成我国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的成因是地理位置和思想观念不同,城市化和市场化水平发展相异,工业化发展存在差异,经济结构的地区间差异存在,各地区政府政策环境也不尽相同。因此,未来要想缩小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区域差距,实现商贸流通业区域协调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第一,要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继续解放思想,一方面学习发达地区商贸流通业成功经验,开展与东部地区的贸易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寻求与世界其他国家交流与合作,扩大开放。第二,逐步建立完善统一的市场,建立统一商贸流通体系,完善商贸流通业连接生产和消费的功能。第三,提升区域商贸流通硬件环境,建设铁路、公路、电信、网络的覆盖量,保障商贸发展的物质基础。第四,完善法律法规和地方政策,根据现实经济情况,更好地规范市场,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要在原则性的法律框架下,根据各地区不同需要,制定灵活的地方政策,促进我国商贸流通业在新时期背景下的均衡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Poncet, 5., /AFragmentedChina:Measureand Determinants of Chinese Domestie Market Disintergration [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es, 2005(13)

2.Yang, X. and Riee, R . An Equilibrium Model Endogenizing the Emergenee of a Dual Structure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Seetor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4(25)

3.Daniels PW, O.Connor K, Hutton TA.The Planning response to urban service sector growth: an intemational comparison[J].Growth and Change,1991

4.庄尚文,王永培.商贸流通结构、效率与制造业增长—基于2000-200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6)

5.王俊.流通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11(1)

6.晏维龙.城市化与商品流通的关系研究:理论与实证[J].经济研究,2004(2)

7.马强文.中国流通业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2

8.颜萍.中国商贸流通业的区域差距研究[D].西北大学,2011

9.王永培,宣烨.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各地区流通产业竞争力分析评价)兼论中西地区流通产业发展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08(4)

10.唐红涛.流通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探讨—基于面板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实证研究[J].天府新论,2009(2)endprint

结论与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造成我国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的成因是地理位置和思想观念不同,城市化和市场化水平发展相异,工业化发展存在差异,经济结构的地区间差异存在,各地区政府政策环境也不尽相同。因此,未来要想缩小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区域差距,实现商贸流通业区域协调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第一,要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继续解放思想,一方面学习发达地区商贸流通业成功经验,开展与东部地区的贸易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寻求与世界其他国家交流与合作,扩大开放。第二,逐步建立完善统一的市场,建立统一商贸流通体系,完善商贸流通业连接生产和消费的功能。第三,提升区域商贸流通硬件环境,建设铁路、公路、电信、网络的覆盖量,保障商贸发展的物质基础。第四,完善法律法规和地方政策,根据现实经济情况,更好地规范市场,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要在原则性的法律框架下,根据各地区不同需要,制定灵活的地方政策,促进我国商贸流通业在新时期背景下的均衡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Poncet, 5., /AFragmentedChina:Measureand Determinants of Chinese Domestie Market Disintergration [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es, 2005(13)

2.Yang, X. and Riee, R . An Equilibrium Model Endogenizing the Emergenee of a Dual Structure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Seetor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4(25)

3.Daniels PW, O.Connor K, Hutton TA.The Planning response to urban service sector growth: an intemational comparison[J].Growth and Change,1991

4.庄尚文,王永培.商贸流通结构、效率与制造业增长—基于2000-200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6)

5.王俊.流通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11(1)

6.晏维龙.城市化与商品流通的关系研究:理论与实证[J].经济研究,2004(2)

7.马强文.中国流通业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2

8.颜萍.中国商贸流通业的区域差距研究[D].西北大学,2011

9.王永培,宣烨.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各地区流通产业竞争力分析评价)兼论中西地区流通产业发展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08(4)

10.唐红涛.流通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探讨—基于面板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实证研究[J].天府新论,2009(2)endprint

结论与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造成我国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的成因是地理位置和思想观念不同,城市化和市场化水平发展相异,工业化发展存在差异,经济结构的地区间差异存在,各地区政府政策环境也不尽相同。因此,未来要想缩小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区域差距,实现商贸流通业区域协调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第一,要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继续解放思想,一方面学习发达地区商贸流通业成功经验,开展与东部地区的贸易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寻求与世界其他国家交流与合作,扩大开放。第二,逐步建立完善统一的市场,建立统一商贸流通体系,完善商贸流通业连接生产和消费的功能。第三,提升区域商贸流通硬件环境,建设铁路、公路、电信、网络的覆盖量,保障商贸发展的物质基础。第四,完善法律法规和地方政策,根据现实经济情况,更好地规范市场,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要在原则性的法律框架下,根据各地区不同需要,制定灵活的地方政策,促进我国商贸流通业在新时期背景下的均衡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Poncet, 5., /AFragmentedChina:Measureand Determinants of Chinese Domestie Market Disintergration [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es, 2005(13)

2.Yang, X. and Riee, R . An Equilibrium Model Endogenizing the Emergenee of a Dual Structure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Seetor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4(25)

3.Daniels PW, O.Connor K, Hutton TA.The Planning response to urban service sector growth: an intemational comparison[J].Growth and Change,1991

4.庄尚文,王永培.商贸流通结构、效率与制造业增长—基于2000-200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6)

5.王俊.流通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11(1)

6.晏维龙.城市化与商品流通的关系研究:理论与实证[J].经济研究,2004(2)

7.马强文.中国流通业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2

8.颜萍.中国商贸流通业的区域差距研究[D].西北大学,2011

9.王永培,宣烨.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各地区流通产业竞争力分析评价)兼论中西地区流通产业发展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08(4)

10.唐红涛.流通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探讨—基于面板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实证研究[J].天府新论,200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