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改革研究
2014-11-21王冬梅
王冬梅
【摘 要】高校《资本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学方法上,应该坚持启发与讨论相结合的原则,并贯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方法的运用,考核方式上,按照“多元评价、综合考核”的原则,灵活采用多种考核方式。通过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启发与讨论 理论联系实际 多元评价 综合考核 教学效果
教育部高教司在所研究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课题中明确指出:“应用型人才” 就是能够为社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人才,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高等院校需要通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以及课程教学工作来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资本论》是高校财经类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虽然创作于19世纪中期,但所揭示的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特征和规律,对于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高校的《资本论》课程教学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 《资本论》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的改革研究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学方法上,应该坚持启发与讨论相结合的原则,并贯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方法的运用,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本论》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程,之前已经系统学习过,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从微观角度系统进行理论观点和基本原理的讲解,而《资本论》则需要更多从宏观角度讲解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以及理论观点对于分析现实问题的价值依据。因此,在对抽象、难点问题的讲解上应该坚持启发式教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原则。例如,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体系形成过程问题,这个问题不仅是整个《资本论》中的重点问题,而且它对于分析不同经济制度下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讲解这个问题上,首先启发学生对于一个问题的分析要既全面又具体,既要从性质上进行揭示,也要从形式上进行概括和总结。《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七篇先启发学生对分析生产和再生产的关系进行把握,自己总结出再生产和一次生产过程相比较的特点,明确再生产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而且也是资本价值的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在此基础上分析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要满足对剩余价值追求的冲动和抵御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就必须既提高劳动生产力水平以实现内涵的扩大再生产,而且也通过资本的积累来实现外延的扩大再生产,进而对积累的性质和实质、形式以及结果进行分析,最终总结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从性质上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揭示,(主要内容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七篇)。然后从形式上分析再生产,对再生产形式问题的分析主要围绕资本的运动进行,资本的运动既包括资本的循环、资本的周转,而且也包括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启发学生通过了解资本循环运动所包含的运动阶段、过程和循环形式的分析,总结出资本循环运动正常进行应该满足的条件;启发学生通过了解资本周转运动所受到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总结出资本运动速度的快慢给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启发学生通过了解社会两大部类的生产和产品,总结出社会要实现有计划和协调运动应该遵循的条件,(主要内容在《资本论》第二卷的第一、二、三篇)。教学改革实践证实这种启发式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便于学生对整个理论体系完整把握。启发式教学结合必要的课堂讨论教学效果会更加明显,组织学生进行具体问题的课堂讨论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并通过所讨论结果的总结和口头表述,培养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之前,先课堂布置需要进行讨论的问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充分准备。课堂讨论中先将学生进行分组,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将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由一名学生代表小组的观点在课堂上和全班学生进行交流,再在全班进行几种观点的讨论,最后由任课教师进行最后的观点总结。例如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的课堂讨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重要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分析不仅会影响到产业的划分标准和国民经济总量的计量范围,而且还会涉及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构建,这对于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者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问题非常重要。讲授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之前,先布置课堂讨论题,即马克思提出这个问题的背景是什么?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的理解应该结合的角度是什么?研究一个社会的劳动是否属于生产劳动为什么既要结合生产力,又要结合生产关系?坚持启发与讨论相结合,要求任课教师积极引导和启发思路,讲解讨论问题的要领,并贯穿对重点和难点的解释,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自主学习,认识到对于这个问题理解如下:如果从生产力角度研究就必然要求多元化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应该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整体偏低以及不均衡发展结合起来,如果从生产关系角度研究就必然要求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是满足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全部要求。在我国目前不仅要求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而且也要求在产业的划分上必须将服务业作为我国产业中的一部分,这样组织教学效果显著。此外,课堂中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关注理论前沿问题,学习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如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分析知识产品的价值问题,运用生产劳动理论分析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问题,运用马克思的人口理论分析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联系实际地突出教学中的重点,能够提高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考核方法上,按照“多元评价、综合考核”的原则,通过灵活采用多种考核方式,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除了启发式教学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的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及多种考核方式的采取也对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在《资本论》教学手段的选择上,除了教师课堂讲授之外,还可以利用《资本论》多媒体课件,通过将图像、文字、声音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生动直观、信息量大、效率高等优点,提高教学效果。在《资本论》多媒体课件中,增加适当的视频资料,如“卡尔·马克思的青年时代”的纪录片等,便于学生加深了解《资本论》写作背景。在考核方式的改革中,按照“多元评价、综合考核”的改革思路,将日常测试和期末测试、口头测试和书面测试结合起来。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就是学生本门课程的最后成绩由课堂提问成绩、作业成绩以及期末考试成绩共同决定,平时提问成绩占总成绩的10%,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综合考核就是将日常测试和期末测试、口头测试和书面测试综合起来。日常测试主要依据学生平时课堂出勤、课堂讨论时的表现、作业的完成质量等综合评定;期末测试主要以笔试为主,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原理理解和运用的掌握程度。这种相对合理和科学客观的综合考核办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口头测试主要表现在平时课堂提问环节中,一方面能反映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程度,能否听清楚、听准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考核学生理解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这也是对学生上课出勤率和课堂听课质量进行监管、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争取每位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至少有两次被提问的机会;书面测试主要表现在平时作业的完成上,可以根据周课时合理安排作业的布置次数,一般来说作业的布置次数和周课时数一致即可,书面作业的形式可以是问答题,也可以是小论文,特别是写作小论文,不仅选题要求具体、现实,而且论文的格式也要求规范,即有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等,结构要完整,语句表述要求通畅。例如在分析“脑体倒挂”问题上,首先对“脑体倒挂”的含义以及在20世纪80、90年代的具体表现进行提问,在提问中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启发和引导,提问部分学生进行回答;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并进一步就目前我国“新脑体倒挂”现象出现的原因、表现和解决的根本措施进行提问,要求另一部分学生进行回答,并再次进行总结,并上升到劳动价值论的高度进行总结,最后要求学生课后就此问题写一篇心得体会或者小论文。在期末考试方式的选择上,传统的方法是闭卷考试,这种考试方式的最大缺陷就是学生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大量记忆,这样做不利于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考试方式上,可选择“开卷”考试,这种方式可缓解学生记忆的压力,使考试重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考试题目主要放在综合论述题上,阅卷与评卷也不设固定的标准答案,只要学生的分析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分析结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都应该给予较高的成绩。这样能降低学生作弊的可能性,维护考场纪律,对端正学风、考风也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高等教育中教师面对的是充满活力、思维活跃的大学生,压力大,责任更大,教师如果能因势利导,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按照培养能力、启迪悟性、挖掘潜力的原则组织教学和进行考核,就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作用,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3]徐明.资本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指导作用需关注的几个“瓶颈性”问题[J]. 国际学术交流报告集,201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