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项目教学法改革初探
2014-11-21宋淼
宋淼
【摘 要】为了解项目教学法的效果,选择《预防医学》课程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制”这一单元进行项目教学法的改革和探索,结果显示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能力。
【关键词】预防医学 项目教学法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项目教学法全称为“项目活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法,这一教育理念来自于美国[1]。项目式教学通过项目的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独立完成项目的全过程,从而学习、掌握相关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2]。近年来很多课程都在探索应用项目式教学法,并肯定了其教学效果。为了解这一方法是否能够提高《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效果[3-4],2012年10月在我校高职护理和助产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过程中,选择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制”这一单元来进行项目教学法的改革,现将改革情况分述如下。
1 教改单元特点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制”这一单元主要阐述了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和伤害等常见慢性病的流行特征、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基于该单元知识较容易理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人群中特别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病,以及高职学生具有一定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的特点,设计了一次高职学生针对自己中老年亲属进行慢性病调查的项目教学活动。
2 项目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师事先设计项目教学的整个过程,提前向学生讲解方法和注意事项。
2.1 教学目的
增进学生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的认识,训练学生调查、分析数据、制作PPT和汇报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关心、了解自己亲属的健康状况。
2.2自主学习
要求学生提前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这一单元的内容进行自学,以便对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特征、危险因素和防制措施有所认识,为下一步的调查活动奠定基础。项目进行过程中自行学习相关内容。
2.3学生亲属慢性病现况调查
(1)每班分4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为每位学生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2)调查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现患慢性疾病和死亡原因等,事先制作成调查表。
2.4调查结果分析
要求学生使用Excel表格对性别、职业、现住址、现患慢性疾病与死亡原因进行分类汇总,并计算出每个类别的频数与百分比。年龄分析要求计算出最小年龄、最大年龄与平均年龄。
2.5 PPT的制作与汇报
要求学生将整个调查工作过程与结果制作成PPT,PPT的内容包括目的、方法、结果与讨论。讨论部分主要根据调查结果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特征、危险因素与防制措施进行论述。最后各小组选择一位学生就PPT的内容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教师对汇报情况进行现场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进行评分。
3 教学效果与存在问题
本次项目教学活动实施后,及时收集了学生的意见。学生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增强了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调查过程他们发现细致对于完成工作非常重要,通过这次对家庭成员健康状况的调查也促进了他们与亲人的联系,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现况,对其危险因素与防制措施有了深入的认识。这次教改也促进了学生制作PPT的能力,通过各调查小组PPT的展示与教师的现场点评,学生对制作PPT的方法以及如何将调查工作呈现在PPT上有了一定认识。通过调查、整理数据、分析和讨论这一过程的训练为学生后期学习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知识,以及今后开展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次项目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得到学生的肯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认为在自学过程有一些知识点理解较为困难,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有助于他们理解一些难点。学生还认为调查、分析、总结和制作PPT的过程他们要花费很多精力与时间去完成,这样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不宜太多,一次就够了。教学过程发现部分未按要求完成调查工作的学生寻找各种理由进行解释,这反映出部分学生学习不够主动,学习态度有待转变。教学过程还发现部分学生计算机基础较差,不会制作PPT,有必要在计算机课程中加强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与训练。
总体上,项目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实践能力,值得在教学过程应用,但是否适用于《预防医学》课程其他单元的教学,是分单元设计还是根据整个课程综合设计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牛森.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药剂课教学应用的探究[J]. 科技世界, 2013(31):80-81.
[2]洪国华.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 卫生职业教育, 2013,31(21):84-85.
[3]刘殿刚, 武艳. 项目教学法在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局部解剖教学中的应用[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3,12(7):560-561.
[4]李军林. 项目教学法在《园林植物》课程中的应用[J]. 教育界, 2014(12):80-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