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18,中国反潜的现实选择
2014-11-21Yankee
Yankee
编者按:英国《简式防务周刊》网站8月20日报道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正在测试一种新型反潜直升机,该机据信被命名为“直18F”(下文同),是国产AC313直升机的军用型。该机的出现为我国航空反潜作战新增一把利器,同时弥补了大型固定翼反潜机装备前,我国岸基中程反潜装备的空缺。该机以反潜机的形式出现,也说明了我国在大型直升机平台多样化发展中取得了新的成绩。
看不见的威胁:
我军现役反潜直升机
的问题
有言说,看不见的威胁最危险,在我国周边,就有许多来自深潜海底、难以发现的潜艇威胁。且不论美国海军增购了10艘 “弗吉尼亚”级多用途核潜艇环伺亚太,单说日本海上自卫队近乎全新的常规潜艇力量,就需中国严肃认真地面对。此外,近年来南中国海周边各国不惜巨资购置各种潜艇,其中不乏先进的AIP(Air Independence Power,不依赖空气推进装置)潜艇,企图使用这些水下武器抢夺本不属于它们的南海资源。
面对威胁,审视自身,如果说反潜作战长期以来是以近海防御为主的中国海军最大短板,那么航空反潜无疑又是这块短板上一道深深的缺口。目前,随着052B型导弹驱逐舰和054A导弹护卫舰的服役,我海军水面舰艇部队的远洋反潜实力相比过去有了很大进步,056型轻型护卫舰的批量装备又丰富了近海反潜作战的层次,以039A/B型常规潜艇和093型攻击核潜艇为代表的“水下长城”在多项技术上也已赶上了国际先进水平,唯有航空反潜力量,仍是我国海军“三位一体”反潜作战中最薄弱的环节。
中国海军批量装备能搭载直升机的军舰,已经是上世纪90年代052型驱逐舰和053H2G/H3型护卫舰服役时的事,可见我军舰载反潜直升机的起步非常之晚。在此之前,中国海军唯一值得一提的航空反潜能力仅仅是寥寥数架法制“超黄蜂”直升机和其配套的少量意大利A244S反潜鱼雷。对当年的中国海军而言,“超黄蜂”巨大的体型已经到了除远洋打捞救生船外找不到部署平台的地步,而打捞救生船一般也不会装备反潜作战所需的探测设备,这种组合充其只是一种力量的象征。
想让驱/护舰真正实现航空反潜能力,还需要更适合的机型。为此,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末引进了少量法国SA565“黑豹”反潜直升机,该机为SA365“海豚”直升机增强反潜作战能力的改进型,同时引进的还有“海豚”直升机的生产技术。在无法通过外购得到适用机型后,我军决定在直9的基础上,参照运用“黑豹”的经验改装反潜直升机,这就是直9C的缘起。该机于1994年首飞, 1999年设计定型,但被配套发动机问题拖到2004年才正式服役。
虽然历经坎坷,但直9C的研制装备还是缓解了海军众多驱护舰多年“无机可用”的尴尬。从深层次上说,直9C的装备为我国发展后继型号反潜直升机积累了经验。但在部队实际使用中,该机性能不足的问题也尤为突出:因发动机功率低,直9C的起飞重量受到严格限制;较小的机体尺寸无法同时携带反潜武器和吊放声呐,不具备单机独立反潜作战能力。
随着“现代”级驱逐舰的引进,中国海军航空兵从2000年左右开始装备配套的俄制卡-28型反潜直升机。该机体型虽然不比直9大太多,但起飞重量从4吨级一跃提升至6吨级,使得卡-28在携带声呐浮标和吊放声呐的同时,还可在内部弹舱挂载两枚苏/俄海军特有的400毫米级别反潜鱼雷。从理论上计算,卡-28单机反潜作战能力相当于一个直9C双机反潜编队。
兼具良好作战性能、高出勤率、高可靠性的卡-28服役后深受部队欢迎,不仅引进的4艘“现代”级导弹驱逐舰均有配备(后两艘特意改建固定式机库以更好满足操作卡-28的需求),而且近年服役的国产第三代驱护舰052B/C/D和054/054A等型号在设计机库时均考虑了容纳卡-28反潜直升机的要求。
但卡-28并非完美,受起落架布局限制,该机难以外挂反潜武器,只能使用内部弹舱,导致内部布局拥挤。而且受卡-28研制时代和俄罗斯电子技术水平影响,其机载探测设备性能较为落后,面对越来越安静的潜艇,作战能力也同样受限。最重要的是,作为一支大国海军,中国不可能把航空反潜作战的重任完全寄托在一种进口机型身上。
平台决定论:
详解直18F
及其出现的原因
和美欧等国装备的SH-60系列以及NH-90型反潜直升机相比,吨位较小、性能较为落后的直9C和卡-28用于现阶段中国海军驱护舰单舰和小编队反潜作战尚可起到自保作用,但承担未来航母编队大范围、高强度的航空反潜作战使命则明显力有不逮。
在美国海军的S-3“北欧海盗”固定翼舰载反潜机退役后,全世界的航空母舰都使用舰载直升机执行反潜任务。想保护航母编队这个水声信号特征明显的大目标不被愈发安静的“水下刺客”袭扰,除要求反潜直升机具备优良的搜潜、攻潜设备外,直升机平台本身的飞行性能,尤其是载荷、航程性能更为重要。
在目前国产直升机型号中,只有直18和直20两种型号的基础性能可达到西方反潜直升机的标准。虽然气动外形脱胎于美制“黑鹰”系列直升机的直20尺寸大小明显更适合驱护舰使用,但因其首飞不到一年,想发展反潜型号也尚需时日,因此在直18平台上改进的直18F型反潜直升机的出现是中国海军最现实的选择。
在沿用直8F基本结构和气动布局的基础上,直18更换了复合材料主旋翼和尾桨,减轻了空重,改进了发动机和传动系统,提高了飞行性能。直18平台最早是以舰载预警直升机的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目前经过改进的直18预警型已经在“辽宁”舰上进行过多次起降和舰机匹配保障试验,相信很快将批量生产。
直18预警型验证了直18平台技术的成熟性与可靠性。随着近些年我国在航空反潜技术上的发展,特别是通过“高新”6号固定翼反潜巡逻机的研制,包括国产声呐浮标在内的一系列配套航空搜潜、攻潜装备的研制难题均被攻克,直18F反潜直升机应运而生。endprint
虽然直18的基本布局沿袭了其前身直8以及直8的仿制原型——“超黄蜂”,其巨大的体型无法部署在我军现役的驱/护舰上,但是对于空间较为宽裕的航空母舰来说,这一缺点完全可以接受,而直18巨大的尺寸和载重带来充裕的设备布置空间,对于缺乏专业反潜直升机设计经验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
笔者曾在2014年新加坡航展上登上新加坡空军的美制SH-60型反潜直升机参观,对该机机舱内各类搜潜反潜设备布置的紧凑程度深有体会,操作人员坐席几乎是见缝插针的安排,其总体布局协调绝非易事。因此研制直18F这种设备齐全的大型反潜直升机获得的经验,会让未来发展其他反潜直升机型号少走很多弯路。
根据公开图片显示,直18F在机头下方安装了一具尺寸巨大的搜索雷达,十分醒目。据公开数据显示,直9C的ZLC-1型雷达对导弹艇的探测距离约为100千米,对掠海反舰导弹、潜艇通气管和潜望镜也有约50千米的探测距离。凭借更大的天线,直18F配备的这具雷达性能势必更好,不仅可以用于探测处于通气管状态航行的潜艇,还可以用于搜索水面小目标,并引导“鹰击”9型空舰导弹发动超视距攻击。
直18F机头右部外侧伸出一个短臂,下方安装有光电探头,这也是普遍实现全天候作战能力的现代舰载直升机的标配。沿着直18F宽大的机腹,设计人员布置了多组设备,在接近全机重心的机腹中后部能看到大型吊放声呐的收放口,这也是反潜直升机最重要的探测设备。另外在直18F后机身和尾梁交接的“斜坡”上,布置了30具声呐浮标发射管,不仅数量较多,还节省了宝贵的舱内空间。而SH-60只能在机身侧面横向布置25个声呐浮标发射管,足见大块头确实有大好处。
大块头的好处还不只于此。从直18F试飞的照片中可以看到,该机机身中部左右各有2组悬臂式外挂架,而大部分西方反潜直升机一共只有2组外挂架。这样可轻松携带4枚鱼7型反潜鱼雷,该鱼雷类似美制MK46型,使用OTTO水下燃料推进,40节航速时射程达14千米,发射重量235千克,战斗部重45千克。另外,直18F也可以携带4枚“鹰击”9空舰导弹,该弹是外贸型TL-10B空舰导弹的国内自用型号,飞行速度为0.85马赫,射程18千米,发射重量仅105千克,拥有30千克半穿甲战斗部,非常适合用来打击小型舰艇。
展望未来: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也许对比吊放声呐和声呐浮标性能、机载航电火控设备先进程度,乃至鱼7和MK50型反潜鱼雷性能等这些子系统方面的指标,直18F不如SH-60最新改进型,并且平台适应性较低,三发布局造就的硕大体型使之目前除“辽宁”舰外几乎别无去处,但凭借这个 “一力降十会”的机体平台,直18F在载荷航程性能、高海况出动能力、搜潜攻潜设备的完善程度这几个反潜直升机的基础性能指标上跨入世界大型舰载直升机序列,全球范围内只有欧洲联合研制的EH-101重型反潜直升机能和直18F这个最大起飞重量接近14吨级的大平台相比。
机载子系统的性能落后,是可以通过不断的升级而弥补的,美国海军SH-60系列直升机的发展历程就证明了这一点。但如果只有直9C和卡-28这样的平台,即使拥有世界一流的反潜设备,也无法得到真正合格的反潜直升机。
随着歼15舰载战斗机批量交付服役,“辽宁”舰舰载机部队的主战力量已经初具规模,因而舰载机部队中其他几种配套的辅助机型自然成人们关注的焦点。早前,用于舰载机飞行员岸上训练的歼教9H教练机、用于人员搜救的直9C型直升机、用于要员运输的直18运输直升机以及舰载预警直升机直18J均已曝光。此次直18F反潜直升机的亮相,终于揭开了“辽宁”舰舰载机部队构成最后的悬念。据推测,“辽宁”舰未来将装备6架左右直18F,另外,正在研制的国产055型大型驱逐舰的机库也有可能容纳1架直18F,因为这是中国海军未来几年内最靠谱的反潜直升机型号。
随着直18F随“辽宁”舰投入现役,中国海军航空反潜领域这一“短板上的缺口”终于有了填补的材料。它不仅将凭借续航时间长、作战半径大、搜潜设备完善、载弹量大等独特优势成为我军反潜作战的一把利器,而且由于其机内空间较大,具备一定的数据传输和指挥控制能力,该机在反潜作战网络中还能够承担通讯与指挥节点作用。因此未来直18F将很可能和航母编队中其他护卫舰艇搭载的直9C甚至卡-28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舰载航空兵反潜体系。有了直18F的支援,后两者在这一体系中终于有了“轻装上阵”、做一个单纯的任务终结者的机会,更好的实现“机”尽其才。
这样,再加上编队内水面舰艇和潜艇本身反潜作战网络的支援,中国航母编队的反潜作战体系至少在装备上已初具雏形。这对有了几艘先进潜艇就妄想骚扰攻击中国航母编队的某些南海周边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真正的威慑。
另外,直18F未来还有可能充当其他用途。虽然直18F无论在机体平台性能还是搜潜攻潜设备的种类功能上,都无法和岸基部署的大型固定翼反潜机相提并论,但众所周知,在三位一体的反潜体系中,航空反潜因具备反应速度快的优势,非常适合用于紧急出动驱离靠近领海的敌方潜艇。由于中国海军还没有装备新型的固定翼反潜机,在面对我国广阔领海内随时可能出现的敌情,海军现有航空反潜平台直9C和卡-28因航程不足显然只能望洋兴叹。因此在一段时间内,直18F很可能还要充当岸基近海反潜机的角色。
相信在前文提到的目前正在试飞中的“高新”6号岸基固定翼反潜巡逻机批量服役后,直18F终归会彻底回归其原本的设计使命。而在未来直20改进型反潜直升机出现之后,直18F也并不会被取代,它将作为一种“承上启下”的装备,配合“高新”6号和直20反潜型在东海、南海乃至更广袤的西太平洋海域一展身手、“缚住苍龙”。
责任编辑:陈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