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血穴位注射对痰瘀阻滞型高脂血症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014-11-21郑现红陕西中医学院咸阳712046
何 玲 郑现红 陕西中医学院(咸阳712046)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中医院(淄博255035)
自2010年9月~2011年10月,笔者观察自血穴位注射对痰瘀阻滞型高脂血症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的治疗并与用辛伐他汀片治疗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共观察120例,为本院门诊或住院治疗患者,以及秦都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60)、对照组(n=60)。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水平比较
治疗方法 治疗组:①取穴:双侧足三里、丰隆为一组,双侧膈俞、肝俞为一组,两组交替使用。②针具选择:一次性无菌注射器,5mL针管6号针头,生产厂家:江西丰临医用器械有限公司。③具体操作:操作者首先进行穴位定位及常规消毒,然后在肘静脉常规消毒后抽取静脉血4mL,出针后由助手用消毒干棉签压住针眼,迅速将注射器针头刺入穴位,得气后,回抽无血,注入血液1mL,出针后用干棉签按压穴位,其余穴位同法分别注入1mL。④疗程:1周治疗3次,4周1个疗程,两个疗程之间间隔1周,两个疗程结束后,复查血脂,统一评定临床疗效。
对照组:辛伐他丁片(国药准字 H10970385),10mg/d,晚间顿服。治疗时间同治疗组,为9周。
两组病例在治疗期间严禁使用任何对治疗结果有影响的其他治疗方法或药物。
治疗结果 治疗前组间血脂、血流变指标比较见表2。
表2 组间治疗前血脂(mmol/L)、血流变(ma/s)比较(±s)
表2 组间治疗前血脂(mmol/L)、血流变(ma/s)比较(±s)
△P>0.05。
指标 治疗组(n=60)对照组(n=60)TG 2.066±0.302 2.189±0.342△TC 6.012±0.885 6.143±0.688△DHL-C 1.370±0.269 1.360±0.278△LDL-C 3.031±0.569 3.156±0.526△全血还原粘度高切 9.697±1.107 9.522±0.930△全血还原粘度低切 47.767±7.056 47.450±7.126△全血粘度高切 4.898±0.587 4.890±0.615△全血粘度低切 5.745±0.602 5.771±0.608△血浆粘度 1.678±0.196 1.670±0.191△
治疗前后两组血流变比较 见表3、表4。
表3 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流变比较(ma/s)(±s)
表3 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流变比较(ma/s)(±s)
以a=0.01的检验水准,△P<0.01。
指标 治疗前(n=60)治疗后(n=60)全血粘度高切 4.898±0.587 4.350±0.358△全血粘度低切 5.745±0.602 5.351±0.559△血浆粘度 1.678±0.196 1.549±0.133△全血还原粘度高切 9.697±1.107 8.642±1.189△全血还原粘度低切 47.767±7.056 45.793±6.840△
表4 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流变比较(ma/s)(±s)
表4 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流变比较(ma/s)(±s)
△P>0.05;▲P<0.01。
指标 治疗前(n=60)治疗后(n=60)全血还原粘度高 9.522±0.930 9.302±0.946▲全血还原粘度低 47.450±7.126 46.222±6.621▲全血粘度高切 4.890±0.615 4.845±0.591△全血粘度低切 5.771±0.608 5.752±0.653△血浆粘度 1.670±0.191 1.663±0.138△
组间治疗前后血流变指标比较 见表5。
表5 组间治疗后血流变指标比较(±s)
表5 组间治疗后血流变指标比较(±s)
▲P<0.01。
指标 治疗组(n=60)对照组(n=60)46.222±6.621 4.845±0.591全血粘度低切 5.351±0.559▲ 5.752±0.653血浆粘度 1.549±0.133▲ 1.663±0.138全血还原粘度高 8.642±1.189▲ 9.302±0.946全血还原粘度低 45.793±6.840▲全血粘度高切 4.350±0.358▲
讨 论 高脂血症是使全血黏度增高,红细胞刚性增强,变形力下降的主要病因。血脂、血清总胆固醇、脂蛋白的增加导致血黏稠度增高,而血液黏稠度增高又可使血流缓慢,血管内压力增高,可造成湍流,促使连续应力增加,导致血液有形成分和血管内壁受损,从而诱发和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造成高脂血病持续发展[1]。因此治疗高脂血症,同时改善血液黏稠度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有学者[2]认为血中之脂为食中厚浊富有营养的部分所化生,适则为身体所需,多则为邪为害,其留滞多余者,犹如水液聚为痰浊,故可名之为“脂浊”。有研究表明[3]高脂血症与痰浊之血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其实质是血瘀,因而采用血液的流变性作为衡量血瘀的标准。实验表明高脂血症,痰浊之血、血液流变学之间的关系,前两者可以等同起来看待,而后者可做为前二者实质的鉴证。三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中医病因病机的角度分析[4]首先是饮食不节,而导致脾失健运,其次是肝失疏泄,清浊难分。而“痰浊”、“瘀血”、“脂浊”是脏腑气化失调的病理产物,也是治疗高脂血症立法遣方的重要依据。我们的实验[5]也同样表现这种密切的联系。
对实验室血流变指标的影响:治疗组血液流变学的5项指标在治疗前后相比,有很大的改善。血液粘度明显降低、血流阻力降低,血流速度加快,因此各脏器的供血也可增加,表明治疗组对改善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液流变有确切疗效。理论上降低了罹患其他缺血性疾病的风险。
对照组血流变,治疗前后血浆黏度有所改善,对降低全血还原粘度高切、全血还原粘度低切有明显效果(P<0.01)。但因红细胞自身流变性的影响,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低切、血浆粘度治疗效果不明显。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主要反应血流阻力,患者在服用口服药之后,血脂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血流阻力未得到很好的改善,血流依旧速度缓慢,长期发展最后将导致血流瘀阻,血栓形成或直接影响脏器血液供应,引发其他疾病。组间血流变比较,治疗组5项指标与对照组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而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显示了自血穴位注射的临床使用价值。
自血穴位注射组在改善血流变上优于辛伐他汀片组。自血穴位注射在改善血流变上效果较好的机制可能是:①在短时间内,循环血量的多次重复减少,经吸收外源性的水分补充丢失的血液,造成循环血量的多次稀释,从而改善了血液的粘滞状态。②抽血后的空间,如同刺络放血,加速了血液循环的速度,改善了血瘀的状态。③研究证明[6],献血后,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检测值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1)。献血可以刺激造血系统造血,本试验也是从肘静脉中抽取血液,而且是多次少量的抽取,血液缓慢的减少,在这个过程中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必定也在通过某种途径再次补给,这个途径只能是自身造血系统的激活,重新生成新的红细胞、血小板等各种成分。未抽取血液之前,血液中的红细胞因长期存在于高血脂的环境中,导致其表面的胆固醇及磷脂增多,刚性增强,变形性下降,而重新生成的红细胞相比之下其表面的胆固醇及磷脂少,因此其变形性较好,故流动性好,从而改善了血流变的异常状态。④抽血后全血穴位注射,使血中的抗体、酶、激素、各种微量元素以及蛋白、离子等有益成分通过穴位组织吸收后,补充到需要的经穴中,就能刺激相应脏腑器官功能旺盛,进而激发和调节机体自身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延缓衰老。⑤血液穴位注射后,也造成局部组织间血液的暂时瘀积,通过神经生理反射机制,激活体内清除瘀血的机制,甚至是全身清除瘀血的机制,起到了纠正血流变异常的效果。
参考资料
[1]曾 垦.血液流变学、血脂与高血压关系的探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2,25(5):604-605.
[2]张大明.高脂血症属“痰”属“脂”之变[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5):401-402.
[3]王继红,刘素蓉.痰浊之血(高脂血症)与血液流变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9(5):283.
[4]张红霞.脏腑辨证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概述 [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8):960-962.
[5]何 玲,郑现红.自体血穴位注射对痰瘀阻滞型高脂血症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3,34(7):889-890.
[6]韦桂兰.献血疗法治疗高黏血症43例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8):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