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喘固金汤配合西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48例*
2014-11-21魏亚东张选国屈小元袁秋贞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710003
魏亚东 鱼 涛 张选国 陈 涛 屈小元 袁秋贞 骆 晶 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71000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 disease,COPD,以下简称慢阻肺)是一种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常呈进行性发展[1]。在我国,慢阻肺导致的疾病负担非常严重,已被列为卫生部15年疾病防治规划(至2020年)的五大重点疾病之一,至今已成为全球第四大致死疾病。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慢阻肺患病率达8.2%,且近年来还有上升趋势。慢阻肺常反复发作,不仅累及肺脏,还会导致肺功能逐渐下降,并可能引起全身并发症,包括肺癌、心血管疾病、骨骼肌功能障碍、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等。为了探讨更好的防治措施,本研究采用自拟平喘固金汤治疗慢阻肺稳定期患者48例,疗效较为满意,现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 根据吸烟等高危因素、临床表现、体征及肺功能检查等综合分析而确定,吸入支气管舒张药后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70%及FEV1<80%预计值可确定为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慢阻肺稳定期指患者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稳定或症状轻微。
临床分级 慢阻肺稳定期患者肺功能分为4级:Ⅰ级(轻度):FEV1/FVC <70%,FEV1≥80%预计值,有或无慢性咳嗽、咳痰;Ⅱ级(中度):FEV1/FVC<70%,50%≤FEV1<80%预计值,咳嗽、咳痰进展,气短,运动后更明显;Ⅲ级(重度):FEV1/FVC<70%,30%≤FEV1<50%预计值,气短加剧,反复出现急性加重;Ⅳ级(极重度):FEV1/FVC<70%,FEV1<30%预计值或FEV1<50%预计值伴慢性呼吸衰竭。根据观察要求我们仅纳入Ⅰ至Ⅲ级患者。
纳入标准 符合慢阻肺诊断标准且处于稳定期,并自愿接受临床观察者。
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结核、肿瘤等及其他肺部原发疾病。②合并其他疾病如心血管、泌尿等严重并发症。③合并有肝肾功能不全、神经系统、精神病患者。④对本药过敏者。⑤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或安全判断者。
病例资料 笔者选择本院门诊随访观察的慢阻肺稳定期患者92例,将92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8例,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57.73±5.46岁,病程16.12±2.65年;Ⅰ级13例,Ⅱ级25例,Ⅲ级10例,Ⅳ级0例。对照组44例,其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58.23 ±4.21 岁,病程 17.32 ±2.22年;Ⅰ级 12例,Ⅱ级22例,Ⅲ级10例,Ⅳ级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等方面相似,无显著性差异。
治疗方法 治疗组:吸入信必可都保(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160/4.5ug/吸)2 次/d,1 吸/次,内服平喘固金汤:党参、黄芪、白术、茯苓、浙贝母、麦冬各15g,姜半夏8g,枳壳、厚朴、胡桃肉、丹参、红花、苏子、橘红各10g,五味子9g,沉香 3g,炙甘草 6g,1d1 剂,水煎早晚分服。对照组:吸入信必可都保(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160/4.5ug/吸),2 次/d,1 吸/次。两组疗程均为8周。
观察指标与方法:纳入观察的病例分别在治疗前、后观察临床症状、体征,行肺功能检查。治疗前后记录临床症状、体征计分病情程度[2]:咳嗽:0分:无;1分:轻度;2分:中度;3分:频咳,剧咳。痰量:0分:无;1分:少量(每日少于20mL);2分:少~中量(每日20~50mL);3分:中量(每日50~100mL);4分:大量(每日100mL以上)。气喘:0分:上三层楼无气喘;1分:能在平地以正常同龄人速度行走,但上楼时不能;2分:不能在平地以正常同龄人速度行走,但可长距离慢走;3分:不能平地行走超过100m;4分:稍动或安静状态即气喘。胸闷:0分:无;1分:偶尔;2分:有时;3分:经常。肺部干湿性啰音0分:无;1分:两肺底或肺野偶闻啰音;2分:两肺底或肺野散在啰音;3分。
两肺底或肺野满布啰音。肺功能观察指标(肺功能指标采用德国康讯数字化专业肺功能仪测量)。FVC,FEV1,FEV1/FVC,PEF,MVV。
疗效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综合疗效评定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临床控制:咳、痰、喘、胸闷等症状及肺部啰音基本消失,治疗后积分值减少80%以上,肺功能好转,生活完全自理;显效:咳、痰、喘、胸闷等症状及肺部啰音明显好转,治疗后积分值减少60% ~80%,肺功能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改善2/3以上;有效:咳、痰、喘、胸闷等症状好转,肺部啰音减轻,治疗后积分值减少40% ~60%,肺功能无变化,生活自理能力改善1/3以上;无效:咳、痰、喘、胸闷等症状及肺部啰音无变化,治疗后积分值减少小于40%,肺功能下降,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治疗组临床控制14例,显效22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31%。对照组临床控制9例,显效19例,有效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4.51%。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通气功能比较见表1。
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后肺通气功能各项指标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后肺功能相关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从数值上可以看出两组的FEV1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而治疗组改善趋势较对照组大。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通气功能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通气功能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FVC FEV1 FEV1/FVC% PEF MVV治疗组治疗前 48 50.31±12.32 49.82±11.32 69.63±14.42 47.2组 别 n 2±12.33 53.53±10.63治疗组治疗后 48 59.02±11.81△ 54.51±12.13△ 76.92±16.91△ 51.20±10.32△ 57.31±18.12△对照组治疗前 44 54.22±17.41 48.32±10.41 69.83±12.42 47.92±16.32 50.64±11.73对照组治疗后 44 57.92±16.23 51.52±12.70 69.61±11.93 49.21±15.33 52.42±12.31
讨 论 慢阻肺多属中医咳喘病、肺胀范畴,稳定期以咳嗽、咯痰、气喘、胸闷为主要表现。本病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涉及肺脾肾三脏,至晚期则累及心脏;标实以痰湿瘀血为主,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痰的产生与肺、脾、肾三脏关系至为密切,肺主治节,外邪袭肺,肺失宣肃,肺津可凝聚成痰;脾主运化,外感湿邪,或饮食不节,或思虑劳倦,脾胃受伤,运化无权,水湿内停,凝聚为痰;肾司开阖,肾阳不足,开阖不利,水湿上泛,可聚而为痰;命门火衰,不能温运脾阳,水谷不化精微,亦可生湿成痰。久病则瘀,痰阻血脉,则成痰瘀互结之征。在稳定期则以本虚为其主要病理特征。彭氏等认为,根据其肺气虚-肺脾气虚-肺脾肾心俱虚的病程衍变规律,肺脾肾在慢阻肺病程中的地位尤为重要[3]。治以补肺益肾,健脾化痰,降气平喘,活血通络。
经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自拟平喘固金汤中党参、黄芪补益肺脾之气,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以养后天之本,三药共为君药;胡桃肉补益肺肾之气,为臣药;橘红、姜半夏、茯苓、枳壳、厚朴、苏子、浙贝母健脾化痰,调气平喘;五味子、沉香、收敛肺气,降气平喘;久咳伤阴,麦冬滋阴润肺,恰到好处;丹参、红花活血通络;群药共为佐药;炙甘草补气兼调和诸药。本方内含四君子汤,以大健脾胃为核心治法,取“培土生金”之义。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中四君子汤有增强非特异性免疫、促进代谢等作用[4]。黄芪有增强及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细胞的生理代谢,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并有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有对机体抗应激能力的影响[5]。现代研究认为,慢阻肺患者由于缺氧、感染、内皮细胞损伤等因素,可促进血小板聚集,导致微血栓的广泛形成[6]。丹参的有效成分为脂溶性丹参酮及水溶性酚酸类物质,可扩张动脉、降低血管阻力、抗血小板聚集、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对抗体外血栓形成,从而使微循环得到显著改善[7]。红花的有效成分主要为查尔酮类色素及黄酮醇类化合物,也具有较强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使得血小板黏附、释放过程受到干扰,降低血栓形成风险,缓解炎性反应,从而使血液循环畅通[8]。本研究观察治疗组治疗后,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FVC、FEV1、FEV1/FVC% 、PEF、MVV等指标明显改善,本法可能的作用机制是自拟平喘固金汤具有补肺益肾,健脾化痰,降气平喘,活血通络之功效,通过调节“后天之本”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以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S].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4):1-10.
[2]SFDA.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试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01-103.
[3]彭 磊,范毕辉,陆剑豪.慢阻肺稳定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疗效观察[M].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3):45-47.
[4]吕 苑.四君子汤的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M].中医研究,2012,25(1):76-77.
[5]陈国英.黄芪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M].北方药学,2013,10(10):53-54.
[6]毛莉娜,罗光伟,万 军,等.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37例总结[M].湖南中医杂志,2013,29(2):14-15.
[7]朱荣霞.丹参酮的临床应用[M].中原医刊,2003,30(20):51-52.
[8]江 华.红花黄色素药理作用与临床观察[M].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20):20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