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308例临床分析
2014-11-21许昌泰
张 华,赵 红,许昌泰
(1空军总医院药学部,北京 100142;2第四军医大学神经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抗菌谱广和血浆半衰期较长且抗菌效果显著的药品,是临床应用相当广泛的抗菌药物。由于长期大量广泛使用,目前已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所造成严重后果也不在少数[1-3]。神经外科应用喹诺酮类药物也是相当普遍的,对其临床使用中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对更好应用这类药物具有一定的意义[4-6]。为掌握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发生 ADR状况,我们对空军总医院近年ADR监测工作收集的喹诺酮类药物ADR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依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要求,2010-01~2013-12空军总医院统计上报ADR报表1 984例,其中308例(15.5%)为喹诺酮类药物引起,无死亡病例,这些ADR报告同时利用网络系统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备案。
1.2 调查方法
上报的ADR材料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报告(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引起308例ADR进行统计分析。ADR分类参照WHO方法,因果关系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药品不良反应判断标准,严重程度分级根据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2011)中标准评定。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喹诺酮类药物引起ADR 308例(448例次)中,男性138例,女性170例,年龄18-79岁,平均(47.2±28.5)岁。308例ADR发生年龄段分布为:18-20岁 2例(0.6%),21-40岁为 118例(38.3%),41-60岁 96 例(31.2%),61-79岁 92例(29.9%);给药途径分布为:静脉 206例(66.9%),口服86 例(27.9%),肌肉 4 例(1.3%),其他12例(3.9%);发生时间分布为:≤1 d 189例(61.4%),2-3 d 75 例(24.4%),4-7 d 34 例(11.0%),8-28 d 10 例(3.2%)。
2.2 ADR累及器官(系统)
发生ADR主要涉及喹诺酮类药物10种,发生ADR 448例次的临床表现见表1,2。
表1 10种主要喹诺酮类药物发生ADR的临床表现 (例)Table 1 Incidence of major adverse reactions caused by 10 kinds of quinolones in patients with ADR (cases)
表2 喹诺酮类药物ADR发生448例次临床表现Table 2 Manifestations of major adverse reactions caused by quinolones in patients with ADR
3 讨论
从20世纪60年代的喹诺酮家族第一个成员萘啶酸应用于临床开始,在短短的近50年中,这个家族的发展和变化巨大,现在已成为1-4代品种众多的喹诺酮类药物,第3代喹诺酮药是现在常用的“沙星”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是以细菌的DNA为靶点而合成的抗菌药,作用机制是抑制DNA拓扑异构酶Ⅱ的活性,从而阻碍细菌分裂。ADR发生的原因可能是这类药物在渗入细菌细胞内产生杀伤力的同时,也渗入人体正常细胞产生毒性反应[4-6]。有关统计分析表明,喹诺酮类药物发生ADR病例在各类抗感染药中位列第三,大约在14%[3]。本文分析中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以左氧氟沙星致ADR报道居首位,这与该品种临床上使用广泛和价格适中有关。
喹诺酮类药物引起ADR患者在成年中年龄不是主要危险因素[5-7],因此应对各年龄段患者均应加强用药监测。ADR发生大多数在1 d内出现,大多数为过敏反应,表明该类药物用药应特别注意药品在短时间内的不良反应,如发生不良反应必须立即停药,并迅速采取处理措施。
根据WHO分类方法,ADR分为A、B和C三型,但它发生机制均很复杂[4-6]。①A型(剂量相关型)。这一类型主要是药物动力学特点所决定的,其应答反应或对药物治疗作用可能进行的放大反应,是治疗作用以外的特异性反应。A型是药理作用过强引起的,一般是可以预测的,停药或减量后反应迅速减轻或消失,发生率高,但死亡率低[7-9]。②B型(特异体质型)。主要与特异体质相关,与药物剂量无明显关系,包括遗传性药理学不良反应和变态反应两种,是一种特异性体质对药物的反应。由于B型与药品药理作用完全无关,反应很难预测,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10-13]。③C型(复合型)。归类于A 型或 B型都不合适的ADR,特点是发生率高,用药复杂或不清楚,药物无特异性,用药时间和剂量都难以确定,有较长的潜伏期,发生机制十分复杂[14-16]。根据上述分类,我们分析的308例中,大部分ADR为A型,其次是B型,个别为C型。因此,对于大多数ADR患者通过减量或停药处理而缓解或消除反应[16,17]。
喹诺酮类药物品种多,其抗菌作用强,临床应用广泛,药物引起的ADR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一般表现较轻微且可逆,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但仍应引起临床重视。严格掌握适应证和规范药品用法用量是关键。用药后严密监视病情变化,积极稳妥处置不良反应,才能保证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1]Leise MD,Poterucha JJ,Talwalkar JA.Drug-induced liver injury[J].Mayo Clin Proc,2014,89(1):95-106.
[2]Xia J,Zhao Y,Chen HH,etal.The correlation between gatifloxacin's acute adverse reaction and intravenous drip velocity[J].Saudi Med J,2013,34(8):829-831.
[3]Pulitzer MP,Nolan KA,Oshman RG,etal.CD30+lymphomatoid drug reactions[J].Am J Dermatopathol,2013,35(3):343-50.
[4]叶玲梅,徐翔.240例药源性剥脱性皮炎文献分析[J].中国药房,2009,20(8):614-616.
[5]Leise MD,Poterucha JJ,Talwalkar JA.Drug-induced liver injury[J].Mayo Clin Proc,2014,89(1):95-106.
[6]廖燕玲,刘承统,陈治宇.2011-2013年312例医院抗感染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4,29(3):303-305.
[7]杨雪静,曹俊敏,张伟珍,等.棒杆菌属细菌药敏试验方法学评价及对喹诺酮类药物主要耐药机制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6):1235-1238.
[8]陈丕俞,齐学硕.浅析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药,2013,26(1):122-125.
[9]潘凤潺.浅谈喹诺酮类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性[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25(2):72-73.
[10]Wang F,Li Y,Mo Y,etal.Cutane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s:an 8-year retrospective study on hospitalized patients in Southern China[J].Indian J Dermatol Venereol Leprol,2012,78(4):488-490.
[11]Mockenhaupt M.Epidemiology of cutane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s[J].Chem Immunol Allergy,2012,97(1):1-17.
[12]陈浩.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1):145-146.
[13]王君平.2012年我院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179例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9):176-177.
[14]孙志勇.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联合用药及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1):66-67.
[15]Williamson DR,Lesur O,Tétrault JP,etal.Drug-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in the critically ill:a case-control study[J].Ann Pharmacother,2014,48(6):697-704.
[16]Ponce Guevara LV,Yges EL,Gracia Bara MT,etal.Fixed drug eruption due to amoxicillin and quinolones[J].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2013,110(1):61-62.
[17]Doa I,Blanca-López N,Torres MJ,etal.Drug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s:response patterns,drug involved,and temporal variations in a large series of patients[J].JInvestig Allergol Clin Immunol,2012,22(5):363-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