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例霉菌性鼻窦炎的CT征象分析
2014-11-21罗颖梅曾乐飞庄剑伟谢宝明
罗颖梅 曾乐飞 庄剑伟 谢宝明 张 强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中医医院
广州市黄埔区中医医院,广东 广州 510700
图1 轴位CT显示病变仅累及左侧上颌窦,窦腔内密度增高。
图2 冠状位CT显示病变累及两侧上颌窦及两侧筛窦,粘膜增厚,窦腔缩小,左侧上颌窦内可见团块状钙化灶,左侧上颌窦窦口扩大。
图3 冠状位CT显示病变累及左侧上颌窦,其内密度增高,可见散在点状钙化,左侧上颌窦窦壁骨质增厚。
近年来,霉菌性鼻窦炎的发现逐渐增多,其临床虽有一些特殊,但大部分仍与一般的炎症、肿瘤有相似的表现,有时难以鉴别,并且其治疗方法与肿瘤和一般炎症相差较大,因此,与二者的鉴别十分重要。本文收集一组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23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病例,对其临床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该病的CT征象的认识。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3例患者,男9例,女14例;年龄25~60岁,平均48岁;病史6个月至13年。主要临床症状有:头晕、头痛11例,鼻塞17例,脓涕15例,鼻涕带血9例,嗅觉减退2例,有7例具有使用免疫抑制剂病史2~5个月。
1.2 CT检查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荷兰飞利浦MX4000Dudl型双排螺旋CT扫描机扫描,8例平扫,15例增强,15冠状位扫描,8例轴位扫描。扫描参数:扫描范围包括上颌窦至额窦,层厚2.5mm、层间距2.5mm、骨算法重建(窗宽1500~3000Hu、窗位150~300Hu),观察软组织选用(窗宽80Hu、窗位35Hu)。用骨窗及软组织窗观察病变的位置、形态、范围、密度及窦壁骨质改变情况。
2 结 果
2.1 CT表现
2.1.1 病变部位及范围:所有23例均累及上颌窦。仅累及单侧上颌窦病变17例(74%,17/23)(图1);双侧上颌窦病变4例(17%,4/23);累及上颌窦并蝶窦、筛窦或额窦6例(26%,6/23)(图2)。
2.1.2 病变鼻窦的密度:窦腔变窄、密度增高19例;粘膜不规则增厚4例。病变密度高于软组织,不均匀,CT平均值65Hu;病变内见钙化20例,CT值约为105~210Hu(图2、图3)。
2.1.3 窦腔形态:窦腔缩小12例(图2、图3);上颌窦自然窦口扩大8例(图2),合并有OMC异常的有12例(鼻中隔偏曲5例;中或下鼻甲肥厚4例;气化中鼻甲2例;Haller气房1例)。
窦壁骨质改变:骨质增厚15例(图3);骨质破坏8例。
2.2 手术所见 本组23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上颌窦粘膜增厚14例;脓性分泌物11例;息肉样变5例;囊肿3例;上颌窦灰黑色霉菌块12例;白色干酪性肿物4例。病理提示:曲霉菌病15例,毛霉菌病5例,隐球菌病3例。
3 讨 论
在正常情况下副鼻窦是无菌的,然而任何原因引起副鼻窦窦腔内正常环境改变,使之有利于霉菌生长,或是遇到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免疫力下降均可造成霉菌性副鼻窦炎的发生[1]。本组病例23例中有7例使用免疫抑制剂2~5个月病史。有12例合并有鼻中隔偏曲(5例)、中下鼻甲肥大(4例)、气化中鼻甲(2例)、Haller气房(1例)的OMC异常。本组资料表明,OMC异常及使用免疫抑制剂是引起霉菌性鼻窦炎的主要原因[2]。
霉菌性鼻窦炎一般分为非侵袭性和侵袭性[3],前者病变仅局限于粘膜;后者侵袭感染侵入粘膜血管形成血栓,可致粘膜及窦壁骨质改变。
本组患者病程长短不一,临床表现头痛、鼻塞、鼻涕增多或涕中带血、嗅觉减退等,与普通慢性副鼻窦炎、鼻窦炎相似度很高,从上述情况看临床早期诊断较为困难,误诊较高。
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除了具有普通鼻窦炎的表现外,还具以下的特征:鼻旁窦内软组织密度影内可见散在特征性的条片状或斑点状高密度的钙化区,是坏死区域铁和钙沉积所致[4]。与霉菌性鼻窦炎相比,普通细菌性鼻窦炎双侧多见,并可累及多个鼻窦,常伴有粘膜增厚及积液(可见气液平面),钙化少见,如有钙化也常位于病变周边,周边骨质偶见骨质硬化,无骨质破坏,多伴有鼻甲肥大及鼻窦息肉等炎症性改变,单侧发病时常能发现中鼻道变异和窦口阻塞等情况。而霉菌性鼻窦炎的上颌窦的自然窦口扩大,单侧单个窦腔发病多见,常见上颌窦,窦壁增厚、窦腔缩小[5];若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可见骨质破坏,多见于上颌窦内侧壁,这要与上颌窦癌鉴别,上颌窦癌的窦腔内软组织团块影较为局限,密度相对均匀,钙化比较少见,部分肿瘤亦有钙化,呈粗大条片状、环状,而霉菌性炎 高密度为小砂粒状、小团状,肿瘤骨质破坏以溶骨性为主,无明显骨质增生,形式多样,如融雪状、虫蚀状、虚线状或大范围骨质消失,骨破坏区尚可残存碎骨片;霉菌性鼻窦炎的骨质破坏为局限性,多数伴骨质增生[6];肿瘤有明显的占位效应,窦腔常有明显扩大,而霉菌性鼻窦炎窦腔形态改变轻,并可见窦腔缩小,肿瘤可侵犯邻近结构及远处转移。
1.李蕾,苗重昌,周胜利.霉菌性鼻窦炎的CT和MRI表现.临床放射学杂志头颈部影像学,2011;26(1):22-24.
2.周松.鼻内镜下治疗真菌性鼻窦炎43例体会.中国医刊,2011; 46(6): 43-44.
3.阿孜肯,卫列斯,哈纳提,金克斯.霉菌性鼻窦炎的CT特征性表现与其诊断价值.现代医用影像学,2012;21(2):98-100.
4.郑晓琳,王承缘.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附8例分析).临床放射学杂志,1996;15(4):214-216.
5.李茂美,李国栋,杨峰.MSCT在真菌性鼻窦炎诊断中的应用.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3; 11(2):225-226.
6.张文,宋斌,齐敏.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9):1170-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