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再演《沦陷》有感
2014-11-21张树平
■张树平
国家公祭再演《沦陷》有感
■张树平
2014年12月13日是我们首个中国 “国家公祭日”(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
77年前的今天,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被日军占领,在随后的六周里日军又以极其残忍的手段屠杀了我30余万同胞!制造了惨绝人寰,灭绝人性,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距今已经时隔77年,我们应该清醒的意识到,虽然死难的同胞们尸骨已寒,可是当年的刽子手们仍旧没有向我们死难的先辈们做出道歉和赔偿!这是一个让我们没办法接受的事实!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必须要牢记这段耻辱的历史!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而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作为一名南京人,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让更多的世人知道这段血淋淋的历史,以告慰30余万遇难同胞的在天之灵!
大型话剧《沦陷》是南京市话剧团在2006年,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发生70周年而创作排演的,我在其中饰演了国民党青年军官“刘营长”一角。能参加这个戏的创作与演出,我感到荣幸之至,责无旁贷,无怨无悔!
之所以在这样一个沉重的时间段内说这个戏,而没选择其他的剧目和角色,是因为经过这么多年的排练和演出,个人对这个戏已经有了很深的的感受和理解,不吐不快!
“戏”开始于一场大逃亡,凄厉的防空警报声中,大批逃难的的民众出现在观众的视野内……战机的呼啸声,枪炮声,难民的呼喊声……接踵而来……随之出现的是中国传教士史孝庭和其弟国民党军官上校处长史孝堂一家以及美国传教士玛利亚,她们因为去或留,抵抗或妥协而产生的争执……
而也就在这个时候日本人来了,大军压境……南京民众的慌乱和无助与日军的咄咄逼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预示着一场巨大的灾难即将降临在这个悲情的城市里……
这样的一个大背景给人心理上带来的感受是,深深的恐惧和灾难的即将来临,气氛压抑的喘不动气……
因为当时政府的不作为,交通工具的稀缺和战争状态下的令行不畅,导致大批民众和溃兵无法顺利渡江撤离。极度混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我所饰演的刘营长就是出现在大撤离的长江边上,是南京保卫战的一个代表人物,在光华门坚守了三天三夜后溃败下来的,可在撤离的过程中却遭到了友军36师的阻击,很多身边的弟兄没死在日本人手里,却倒在了自己人的枪口下,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他的愤怒可想而知。而恰恰在这个时候,一个36师的伤兵和他相遇,他满腔的怒火就倾泻在了这个伤兵的身上,导致这个伤兵最终羞愧自杀,正自责的时候史孝堂的家眷,惠芬和香香来让他帮忙找船撤离,为保护她们俩被敌机轰炸而负伤,就这样和这一家人最终都滞留在了南京城内,也因而展开了各自的不同的人物命运。
在破败倒塌的南京政府外交部临时伤兵医院,刘营长遇到了史孝堂,这个当时他能找到的长官部的最高长官,于是他把一肚子的怒火全都发在了史孝堂身上,就在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传教士玛利亚和史孝庭来了,她号召大家放下武器,脱下军装,进入难民营避难。一直和日军交战的刘营长深知鬼子的秉性,拒绝交出武器,因为军人交出了武器就意味着交出了生命,史孝堂在玛利亚的劝说下主动放下了手中的武器,刘营长绝望了,他万万没有想到在誓师大会上号召大家与南京共存亡的长官竟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僵持不下的时候,实枪核弹的日军来了,拼命未果,刘营长和史孝堂一众官兵被日军五个一组,五个一组的绑成几串压到了长江边上,面对围了三面的日军,刘营长怒骂着:“小日本儿,我操你姥姥……”光荣殉国!
开始演这个人物的时候,只能顾及到军人的血性,非常的单一和片面,可是随着演出场次的增多,我开始逐渐体会到了这个人物不同的情感侧面:对自己人杀自己人的愤怒;对自杀的 36师的士兵的愧疚;陷入困境时的绝望,无助;面对长官孝堂主动缴枪的难以置信和痛心疾首;与鬼子对峙的无畏;江边牺牲前对鬼子的仇恨的宣泄……等等,都是在不断增加的演出场次中逐渐体会到的。开始的时候,在孝堂带头缴枪的时候,刘营长也是自己扔下了自己的枪,可是后来,我总觉得我代表的是当时的中国军人,难道都没有进行抵抗么?应该不会,于是我就和扮演孝堂的老师商量能不能让他配合下,把我手上的枪踢掉,在他的配合下后来就这样处理了。还有牺牲前的台词是:“弟兄们,这儿一条船都没有,我们上当了……”鬼子的枪就响了,和导演商量能不能骂一句,导演说可以,但因为是在舞台上要注意尺度,于是就有了加上的一句:“小日本儿,我操你姥姥……”。
孝堂这个人物一开始是坚定的抵抗者,可是在经历了长江边的屠杀以后,因为是刘营长站在他的前面,使得他躲过一劫才没被日军杀掉。内心的恐惧压到了一切,经过痛苦的挣扎后为了活命而当了汉奸,而放弃尊严苟活的代价则是,目睹年幼的女儿香香被日军强奸,最终自尽在香香的身上,用灵魂去继续尽一个父亲的责任;孝堂的妻子惠芬为保护侄女馨馨被日军强暴,后因为丈夫的变节而绝望成了慰安妇;年幼的香香目睹着发生在眼前的一幕幕惨剧,幼小的心灵也因为战争萌生了仇恨的种子,用本应该拿玩具的双手开枪误杀了还有一丝善念残存的日军士兵濑川;馨馨和恋人严子泉代表的是觉醒的年轻人,她们最后走上了坚决抵抗日军暴行的道路。当然这在剧中也只能是一种呐喊和奢望,用以唤起善良国人的抵抗精神,与其束手待毙,不如放手一搏;传教士孝庭目睹着这一切罪恶的发生,在积极控诉的同时依然相信上帝不会抛弃他,最终一定会发现罪恶并救赎他,可是随着屠杀的升级,他所祈祷的上帝并没有出现,绝望的他根据孝堂死前提供的信息,引爆了一个日军的军火库而自杀;美国传教士玛利亚因为目睹了太多日军的兽行而患上了神经官能症,回国后于次年自杀……在孝庭引爆军火库熊熊的火光中,我们这些饰演的在屠杀中逝去的同胞们缓缓的走上舞台,久久的凝视着南京城那流满鲜血的城墙,而后缓缓的转向观众,默默地注视着她们,仿佛在质问目睹这一切的她们,也在质问我们自己,这段记录在史册上的耻辱的,黑色的记忆,我们还记得么?如果记得,我们该怎么做?如果忘记了……我们应该忘记么?
这场发生在人类史上的血淋淋的惨剧,应该永远成为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都不能忘却的记忆!因为只有正确地认识历史,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只有把这耻辱的一幕化作动力,把我们的国家发展的更加文明,强大,才能保障我们每一个国人的安全,才是对死难同胞的最好慰藉。
随着八年的不间断演出,使我对战争的残酷的理解不断地加深,如若是我生在当年,我该如何自处?在战争的背景下,作为个体的人是多么的渺小和脆弱,在战争的状态下,人心灵上的转变和扭曲是多么的可怕!每每想起当年的同胞所面临的巨大灾难,内心就会感到不寒而栗,在演出时也就会愈发地投入……让更多的世人了解并铭记这段残酷的历史,我们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最后引用导演的话,来说明这个戏存在的意义和目的:“见证”才能激起“良知”,“一个民族的灾难永久不被忘记”才对得起历史的成本,历史才不会重演和轮回!重要的不是描摹,复制“苦难的场景”;重要的是挖掘,展示苦难中“人的心灵”;重要的是表达在那场侵华战争中“人的精神痛苦和原因”,进而引发我们当代人的“思考和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