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校园“种”文化
2014-11-21陈玉红
■陈玉红
我到校园“种”文化
■陈玉红
木偶剧是一个少年儿童十分喜爱的艺术品种。我们扬州市木偶研究所,每年都有几十场公益性的演出场次。演出除在剧场演出外,还采取一种到校园“送文化”活动,受到小学、幼儿园师生的欢迎。每演到高潮处,孩子们又喊又叫,拍红了小手掌不说,还加上跺脚,似乎这样,才能表达他(她)们兴奋和快乐的情绪。到了演出结束,演员谢幕的时候,会有许多小朋友到台前拉拉木偶的小手,摸摸木偶的脸,甚至和木偶拥抱、亲吻,以表达他(她)们的喜悦之情。这一切,尤其是离别时,面对孩子们恋恋不舍的眼神,使我的心灵深受触动。我想如果我们剧团把这种“送文化”的形式,改为“种文化”,即让孩子们自己学演木偶戏,让木偶艺术能在校园扎根,并使之发芽开花,那是一件多么好的事呀!机会终于来了。
二0一四年初,我们扬州市木偶研究所应仪征市新城中心小学之邀并达成协议,决定在该校开办儿童木偶表演班。并指定我担任孩子们的主教老师。面对这毫无心理准备的任务,我感到忐忑不安,怕完不成任务,辜负剧团领导和孩子们的希望。但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愉快地接受了这一光荣的任务。
万事开头难。我是有着三十几年艺龄的一位木偶剧演员,在剧团演出的众多木偶剧大型剧目中担任过主角或重要角色,但担任教学工作,我还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我就虚心地向剧团老师们讨教学员培训经验,决定把工作做好。在实际教学中,主要是克服“三难”。即教学操纵木偶难,排练节目难和克服家庭困难。
首先,教学木偶操纵难。扬州市新城中心小学成立了木偶兴趣小组,成员有40人之多。是从学校3-5年级学生中挑选出来的学生。这些农村孩子绝大多数都未接触过木偶,更不用说学演木偶戏了。在教学中,我首先从木偶操纵基本功对孩子们进行培训。一开始被挑选出来的学生对小小木偶十分好奇,积极性很高,但一旦举起几斤重的木偶,就感到不是件轻松容易的事了,有的孩子手臂一酸就放了下来。在我耐心的教导和热情鼓励下,这些小演员利用课余时间训练,不断克服我们木偶剧演员基本功训练的手臂 “酸”、“涨”、“麻”三关,举木偶的时间也从半分钟到一分钟、两分钟地增加.......在此基础上,我趁热打铁,进而要求孩子们逐步达到杖头木偶表演时的 “稳”(木偶不乱晃动);“正”(视点要正确);“直”(身体站姿直立);“平”(木偶身体的水平线不要忽高忽低)的基本要求。接着我又让他(她)们能完成一个个单个动作和步伐培训,孩子们的操纵木偶技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其次是排练难,因为孩子们学习木偶操纵都是利用课余时间,我就采取“以戏带功”的方式进行,以排练木偶小节目,来加速教学进度,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排练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克服难关的过程。从选好苗子到分配角色,从真人形体到木偶操纵,我都要身体力行,亲自过问,工作量很大。排戏初期,我也和导演一样和孩子们简单地介绍剧情,解释人物,力求按正规排戏要求进行。但由于孩子们的基本功还不扎实,往往一个简单的动作,要花费我不少的精力。我们排的第一个节目叫《乐伢与垃圾精灵》,这是我们扬州市木偶研究所由国家一级导演焦锋先生创作,宣传垃圾分类必要性的木偶节目。我教孩子们学表演时,其中有个剧中角色“剩菜”的“背手”和另一个角色“果壳”的“翻筋头”动作,孩子们学了几天都不能掌握其中表演要领。我便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的手把手地教,才让表演这两个动作的“小演员”表演到位。
第三,克服本人家庭和意外负伤的困难。我的老母亲已经70多岁了,体弱多病,平时都是我在照顾。在我们排练正步入正道的紧张时刻,她老人家冠心病复发住院。为了不误排戏,我便上午安排好她老人家,下午赶去仪征新城中心教学。新城小学在偏僻农村,交通不便。离公交车站要步行一个小时的路程,我都坚持徒步往返。一天,我为了赶时间不小心崴了脚,想到孩子们期待的眼神,我忍着疼痛,坚持步行到学校,正常教学。结束后再步行一个小时赶公交回到扬州家中时,发现自己的脚面肿得像个馒头,还磨出了泡。母亲心疼我,叫我休息几天再去教学,但我仍坚持在排练时间准时出现在排练场.......我和孩子们结下了良好师生之谊。在排练中有的孩子用他们零用钱,给我买了零食和矿泉水;当一个阶段教学任务完成时,校长带着孩子们列队欢送我,这一切都使我深受感动。在校方的大力支持下,在我们“木偶小组”成员共同努力下,童话木偶剧《乐伢与垃圾精灵》终于顺利地排了出来,还应邀参加了2014年6月5号由江苏省环保厅主办名为“世界环保日·守望绿色家园”的文艺演出活动。该剧新颖的主题,独特的表现形式与孩子们充满童趣的表演,成为整台演出的一个“亮点”,赢得了广大观众和评委一致好评,荣获演出一等奖。
初战告捷,使师生们深受鼓舞。今后,“种文化”活动将持续地进行下去。实践证明:儿童喜看木偶剧,也喜学木偶剧表演。下面我将继续教学工作,拟学排水伢子、猪八戒游扬城等一台木偶小戏,以满足农村少年儿童观众的欣赏需求。这种新的尝试对国家级“非遗”项目——扬州杖头木偶戏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我愿意为“种文化”到校园,做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