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表演中的“怯场”现象
2014-11-21郭亚峰
■郭亚峰
众所周知,歌唱虽然是由人的呼吸、发声共鸣,吐字咬字,听觉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参与下的多动作的组合,但是,所有这些运动都是受人的高级神经系统控制并将它们协调起来的,这种整体协调的配合,主要是通过大脑皮质对歌唱器官的控制实现的,因此,歌唱时心理状态或心理素质的好坏,对歌唱者的训练和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因此,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就歌唱而言:一些学生在台下唱得不错,一上台就大打折扣,紧张得不能自制,这也就是通常所讲的“怯场”。本来练习得滚瓜烂熟的节目,一到台上演出,虽倍加留意却偏偏会发挥不好,心跳加速、身体僵硬、两腿打颤、气息上浮、口干舌燥、甚至还忘词跑调。这些现象不仅发生在初学声乐的学生身上,即使是一些专业的表演者,在重大演出时,也时常会有类似的紧张失控的心理障碍发生,当然,这一切都是心理因素中情绪消极的一面起作用。
在课堂上,有的同学歌唱的欲望非常强烈,无论在课堂上或舞台上都充满了强烈的表现欲望,往往他们台上发挥得要比台下好;有的同学声乐各方面都不错,但他们缺乏表现欲望,表演的时候精神过分紧张,导致平时所掌握的歌唱技巧和方法得不到正常的发挥。这却是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所造成的两种不同的结果。
声乐艺术是以音乐和语言艺术来表达我们思想感情的,因此,我们为了充分表达艺术,除了嗓音的技巧外,还需要智力的援助,这就需要我们学习研究智力和感情的科学,即心理学。
心理学是关于各种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内存联系的规律性问题作出的根据与间接的反映。”①感觉和知觉,表象和思想,情绪和情感,需要和兴趣等都是属于人在心理上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它们总是有规律地依存于每个人的学习、工作及生活中。声乐也不能例外,同样受着各种心理现象的支配和影响,嗓音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受着心理的支配。
一.歌唱中形成“怯场”的原因
心理学家认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的情绪紧张,致使原来已经形成的熟练动作和材料不能重新回忆、再现,通常称之为‘怯场’”。②“怯场”是一种心理反常现象。它是由一系列不正常心理及生理过程所造成的。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思想上有压力,比如说舞台环境,观众及演出气氛导致歌唱者的心理不适应而产生心理压力,它所造成的影响不但使平时熟练的演唱者技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而且还会使歌唱者蒙受委屈,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所以这样的歌唱心理将对歌唱者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我就以下几方面分述如下:
(一)情绪或情感对歌唱的影响
情绪或情感是建于生理基础上的一种主客心理活动。也就是指喜、怒、哀、乐等方面,歌唱者的情绪如何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他的发声,虽然发声器官是正常的,但当其心理产生情绪异常时,也很难发挥好一首作品。所以,声乐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情绪”这一心理因素的影响。
情绪又可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它们是对立的,也就是情绪的两极性。积极的情绪可以增强人的活动能力和歌唱欲望;消极的情绪则相反。歌唱运动是一个统一协调的运动。人的发声器官等各方面运动都通过高级神经系统的控制来协调。因此“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发声器官及身体各部位共鸣的协调、统一。
(二)个性或性格对歌唱的影响
所谓性格,就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是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③心理特征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一般来说:性格可分为外向型性格和内向型性格。外向型性格的人重视外在世界,性情开朗、性格活泼,喜欢活动和交际。具有这种性格的表演者上台一般很放松、自如,水平也会正常发挥乃至超常发挥;内向型性格的人则重视主观世界,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比较缺乏自信,也比较孤僻和害羞。这种性格的歌唱者上台往往会很紧张、拘谨,导致平时的水平得不到正常发挥。从而这种人往往对于遭到的失败反应比别人敏感。从而产生严重的“怯场”心理。
(三)意识对歌唱的影响
我们在歌唱表演中,存在着大脑对动作“有意识”控制与“潜意识”控制两方面。“有意识”控制是指有一定的目的性,例如想着什么地方该处理成怎样的力量、音量、速度等;“潜意识”控制是由于习惯而成自然,我们平时在声乐训练的时候,不断使有关的肌肉活动按一定运动轨迹活动,时间长了就形成机制,它是由潜意识控制,由于声乐活动是一个多动作的组合,是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多种活动的过程。而人的显意识只能调节完成一个动作,所以,在演唱时,我们只能把显意识用来应付主要的动作,其它动作则依赖于“下意识”的控制。事实上歌唱时的各种器官和腔体的积极配合不是完全靠“有意识”所能控制得了的。例如:歌唱者有时练声的时候或上台表演的时候,顾此失彼,这也就是显意识控制了过多的动作行为,“下意识”控制的动作机制被破坏,导致不能很好的发挥;所以我觉得平时在练习歌唱中,要加强“下意识”的训练。
二.怎样来克服“怯场”
我们已知道良好的心理因素会给演唱者带来莫大的自信;反之,则会给歌唱者带来痛苦和失望。既然如此,我们平时就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克服“怯场”这一反常心理现象。
(一)、解除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
首先,我们在上台表演的时候,面对众目睽睽的观众或观众里面有关键性人物时,要消除杂念,不要担心万一自己不好会怎么样,要以一种平常心态来对待表演。要沉着和有自制力,克服情绪的干扰,把自己的成败置之于度外,思想集中在歌曲的感情、艺术和美好发声上。同时也可以依赖潜意识来减轻显意识的压力,要在演唱前去掉紧张,可用几次均匀的深呼吸来减轻紧张,增强轻松感,还可进行积极的心理自我暗示,摒弃消极态度。
其次,我们要刻苦锻炼,提高演唱技巧、树立自信心。紧张恐惧的关键性问题就是信心问题,而信心则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自己的实力,即演唱水平的高低。俗话说:“艺高人胆大”。成功表演来源于平时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要求演唱者具有正确的心理状态。正确的心理状态,是指与歌唱有关的各器官处在协调、平衡、自然、灵活的状态下,可以随歌唱者的意志去控制。歌唱者在演唱时,全身放松而不松懈,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不紧张,积极热情主动演唱而不慌乱。正确认识自我,充分认清自己的优点,不要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时刻要想着我一定能唱好。平时训练时,要做到心情愉快、坦然。内心充满自信,不被技术、方法所吓倒,这样才可能排除紧张心理。同时,学习是一个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它不可能是直线上升的,中途难免会碰到一些困难和受到一些挫折,这时千万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因为学习总需要有一段时间来巩固和整理的。只有这样,学习才能踏实而稳步地前进,相反,如果急于求成,违背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就会是“欲速则不达”,也必然导致歌唱心理受到损伤。所以说消除压力、树立自信是通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永远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加强自信心,才能更好的避免“怯场”。
(二)歌唱欲望和歌唱环境影响的培养
我们平时在训练各种技能技巧的同时,还要注意歌唱欲望的培养和歌唱环境影响的培养。一个人在演唱前,需要在精神上、身体上、以及发声器官上做好准备,歌唱前要全身心投入到作品中去,自我激发歌唱的欲望并对歌唱情绪进行培养。如果我们在练唱时萎靡不振,思想不集中,缺乏应有的创作激情,是不可能获得正确的声音的,也就不可能把歌曲唱好,歌唱时没有激情,没有歌唱的欲望也就必然导致发声器官肌肉的松跨,发声器官迟缓,在这种状态下歌唱,非但收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会使发声器官受到损害。所以我们在平时练声或演唱前,要诱发自己内心美好的歌唱欲望,充满激情的去歌唱,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一切与发声有关的呼吸器官、喉头、口咽腔、软腭等,才能处于它们应有的积极灵活、协调一致的状态,从而发出的声音才会通畅、自然、优美。也只有在这样种精神状态下,我们才能全身投入到歌曲中去演唱。
环境的培养,主要通过平时应注意多锻炼、熟悉,并习惯于在各种环境、各种场合中演唱。很多优秀的表演者的表演才能都是在反复不断的舞台实践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身的心理状态和表演技巧与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表演者也越来越对自己的成功充满信心。只要我们充满了信心,就能投入到歌曲中去,我们的表演才能获得成功。
我们已经知道,歌唱中正确的发声,清晰的吐字,音色的变化,音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力度的轻重,感人的表情等都无一不受一定的心理机制的制约。因此心理活动的规律在声乐学习和声乐表演上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平时在追求各种演唱技能技巧的同时,还要积极培养自己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只有把娴熟的技能技巧、丰富的感情和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结合起来,我们的演出才能多一次成功,少一次“怯场”。
参考书目:
1.《声乐演唱与教学》,徐小懿等编著,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年11月
2.《演员自我修养》,斯坦尼靳拉夫斯基著,中国电影出版社
3.《声乐艺术心里学》声乐艺术教教育丛书文库2000年8月
注释:
1.摘目智贤、林泉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9
2.摘自徐小懿等编著的,《声乐演唱与教学》第七章,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3.三奇情智训练工作室韩三奇著《心理学》讲议第四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