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遇到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2014-11-21吕悦

剧影月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吕悦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遇到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吕悦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外,还包括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等文化形态。

一.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遇到的问题

1.时代、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局限。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会文明为其背景。而西方文化,是以资本主义文明为背景的。一个是封建色彩浓厚的文明,一个是资本主义色彩浓厚的文明,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落后性,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薄弱之处。

中国传统文化由于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长期处于领先地位,遂使国民产生强烈的文化优越感和自我为中心的文化心态。我们必须排除这一不合时宜的自大心理,在思想上要明确认识到“中央之国”是封建时代狭隘的观念,地球村之一员才是对自己正确的定位。

2.信仰危机:文化虚无主义及“过度”的反传统。

五四运动,掀起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十年文革,更是将传统文化置于底谷,反思百年来,我们对传统文化全面否定的态度和做法,确实有些极端。实践也证明,采取文化虚无主义及“过度”的反传统,完全丢弃中国传统文化的做法,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中国每一位公民离不开传统文化。现今的中国,陆续出现了信仰危机、文明缺失、道德滑坡现象,急需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加以纠偏,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

3.国学热及学习西方文化的局限。

由于我们在很长时间内,不能以开阔的胸怀理解资本主义,对于资本主义文明一直保持一种强烈的警惕性,不能积极地学习西方文化那些先进成果,结果反过来损害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

近十多年来,出现国学热,涌现一些国学大师。但其中有人只是就国学谈国学,盲目崇拜,极尽溢美之词,那便走上了歧路。甚至有人在看到西方文明碰到一些挫折后,便反过来大力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了,儒家文明重新复兴是大势所趋。这纯粹是一种意淫,愚昧可笑。中华文明是要复兴,但绝不是去复兴儒家文化,而是建立在科学、民主、崇高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中国新文化。今日谈国学,应站在整个世界文化背景去研究,必须了解现代社会发展趋势。这样,研究国学,才能真正得出比较全面、成熟、中肯的结论。

4.物质追求淡化了精神追求,过分功利使传统美德丧失。

现代中国,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西方盛行的个人主义、唯我独尊的思想和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侵入国内,已经使得部分国人变得贪图享乐,凡事只顾自己,把家庭、父母、子女的亲情都看得很淡,更缺乏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及爱国的情怀,视财如命、挥金如土、随意妄为,大大冲击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有人批评:这是现代社会缺乏灵魂,民众失去信仰。一些政府官员罔顾党纪国法,大造政绩工程,劳民伤财,有的甚至贪污受贿、买官卖官、携款外逃;有些不法商人不择手段,罔顾他人生命;有的矿主草荐人命,制造重大伤亡生产事故。物质追求淡化了精神追求,过分功利使传统美德丧失。

5.文化创新力不足。

在全球化过程中,我们从国外引进了大批先进技术,这本是件好事。但出现对外国先进技术过份依赖,对其消化吸收及创新不足。在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很多领域里,我们只能被迫同别人接轨,而自主创新不多、水平不高,原因是我们的研究起步比西方国家要晚,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在中西方文化之间还没有找到联结点,缺乏文化创新力、积极进取及变革的精神。

二.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应对策略

1.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身份认同,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我们要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弃之。科学地继承和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今天可以继承的“民主性精华”及可合理利用的成分,同时摒弃那些愚昧、落后的“封建性的糟粕”及无法传承利用的成分。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进行创造性的现代化转换,在历史的时空转换中实现与现代社会的对接,并积极引导人们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而中国精神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积极深入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把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使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服务。

2.深入研究挖掘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目前,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我们应采取果敢行动,积极研究挖掘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品性。建议各级政府除了加大对文化建设的硬件投入、重点文化设施的投入外,还要下大力气建立与之匹配的文化管理制度,比如:对研究整理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等项目给予必要的财政资助。通过建立全国及区域艺术委员会、基金会等机构,加大对文化团体和个人的资金扶持。鼓励文学艺术创新及创办众多国际性艺术节,为文化艺术创作和展示,提供适当的平台。文化领域既要政府的财政投入,也要通过市场化运作来谋求发展。应减少政府资助的文艺团体的数量,同时加大对诸如交响乐、芭蕾舞、京剧院团等重点文艺团体的支持力度,以保证中国传统艺术精粹不断传承。应努力培养健康健全的文化市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艺院团收入来源的多元化,让市场票房、企业赞助共同支撑文化的发展。

3.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

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我们一方面要致力于保存保护文化固有“形”,如: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等文化物质遗产,使其继续发挥传统文化“神”的载体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

4.在创新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和利用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力。

民族文化只有在继承的同时不断创新,才能产生体现时代内容的新文化;只有赋予新生命的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得以传播、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对传统文化中普适性的文化元素,要发扬光大,使之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长短,应该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人权理论等文明成果,要兼容并蓄,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5.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和世界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要做好普及教育和媒介传播工作。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要常抓不懈。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要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中国传统文化课,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等,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产生敬畏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产生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的联系而产生自信心。文化发展的关键是重视文化教育,培养文化人才。文化发展应与大众教育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如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应该成为重要的教育基地,让每位公民从小就能感受文化、欣赏文化,这样才能使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真正浓郁起来,才能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中华文明是一盏从未熄灭并永远照亮人类的明灯。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化是一种特殊而巧妙融合中外的文化。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过程中发挥应有的文化影响力。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求制衡点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少年力斗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