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探索扬剧非遗保护新路径
2014-11-21胡江苏
■胡江苏
镇江探索扬剧非遗保护新路径
■胡江苏
依据国际法律文件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联合国倡导的世界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确认工作,以及随之在中国开展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遴选,继而是各省类似的遴选活动,都吸引了各级政府以及戏剧主管部门积极参与。这项重要工作也在中国戏剧界掀起了波澜。扬剧是我市最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之一,也是我市七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之一。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个非遗项目,镇江市文广新局下拨了专项资金。力图通过排演扬剧《小花旦当官》重振镇江扬剧,繁荣本土戏剧事业。希望通过这个剧目的创作,走出一条扬剧传承保护的新路。
一.地方戏保护要深耕传统,开拓创新
扬剧是江苏最具地域特色的地方剧种之一。其分布地区包括江苏镇江、扬州、南京、泰州、淮安,上海市以及安徽省的天长、滁州、来安等地。扬剧是由“扬州花鼓戏”和“苏北香火戏”吸收“扬州清曲”及当地一些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上个世纪30年代初称为“维扬戏”。建国后始定名为扬剧。
我们国家对于包括地方戏在内的“非遗”的重视,从历史角度来看,可以说是空前的。我们已经推出了不少政策、措施对地方戏进行保护、扶持,收到明显效果,传统戏曲受惠颇多。由于社会变迁给地方戏带来的困难是巨大的,保护工作还需要强化、深化。对于那些一时还不能适应市场生存的戏曲剧种,更要把保护工作做深、做细,以便同国家法律保持精神上的一致。如何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到地方戏的生存、传承和发展。
对于地方戏的保护一定要贯彻百花齐放的政策。重视京剧、昆曲等优势剧种是十分必要的,但要避免对地方戏的冷落。中国戏曲林林总总,本质上都是地方戏,而大量存在的地方戏,同它们流传地区的语言、音乐以至民俗风情有着天然联系,其表现形式多半比较活泼自由,善于表达当地群众的生态和心态。当年毛泽东主席制定党的文艺工作的八字方针时,把“百花齐放”写在“推陈出新”之前,可以理解为特别强调保护民族民间戏曲的多样性存在,鼓励它们通过推陈出新和自由竞赛达到共同繁荣。只有各类地方戏都能得到保护,都有机会生存、发展,才有戏曲界真正的百花齐放。
二.“非遗保护”要政府主导,找准特性
扬剧是我市地方特色剧种,本身就是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需要重点保护与培植。排演扬剧《小花旦当官》旨在更好地传承我市国家级非遗项目。本剧也希望通过作品传承我市传统文化,向世人展现扬剧的独特魅力。由于戏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口头传承等特殊性,演出的红火,有利于扬剧等艺术的传承、发展和发扬光大,相反,如果戏剧市场一片萎靡,长此以往,扬剧难免要变成博物馆中的活化石,所谓的保护和传承也只不过是人们的臆想罢了。
扬剧的特殊性存在,必然带来保护工作的难度。需要在《非遗法》的指导下,制定实施细则,其中的关键,是相关文化行政部门都要明确各自的保护对象,设立各自的保护基金和督导机构,使保护工作不仅是有效的,而且是可持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其他文化遗产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活态传承,是在生命与生命的对接中实现传承,因而需要具体化到对代表性传承人(主要是表演艺术家)及其传授对象实行有效保护,才算把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国家对地方戏的法律保护以及各种扶持措施、奖励机制,说到底都是生存条件、生存环境的改善,它还不是地方戏的生命源泉。生命源泉要靠从事此种戏曲工作的艺术家和各方面合作的专家共同来寻找、来确认、来开掘、来激活,才能使之获得旺盛的生命力。强化保护主要是对国家的要求,优化生存还得依靠艺术家们的高度自觉。所谓生命源泉,就是寻找这个戏曲剧种的艺术优势,以及它能不被别人替代的最终理由究竟在哪里?在这个基础上明确自己的艺术个性、功能定位和生存策略。一个剧种的艺术优势总是相对的,有其长必有其短,因此,在确认个性的过程中,既要认清其独特性,又要认清其难以超越的局限性,不要好高骛远,去做那些容易损害甚至丢失艺术个性的事。在功能定位上,在营业性演出困难的情况下,要多争取公益性演出以保持同群众密切的精神联系。
三.重振扬剧要聚集观众,着眼未来
扬剧作为“非遗”的戏曲艺术,只有有了聚集成群的经常性的欣赏者,传承的价值才得以实现、得以延续。而作为观众的群体总是当下的,古老的戏曲艺术不能召回古老的观众,只能面对当下的观众。所以,社会的变迁总会通过欣赏者的变迁曲折地影响着艺术的变迁。我们不能拒绝变迁,只是需要尽量争取优化,防止异化。怎样吸引更多的观众?要从总结历史经验和当代经验中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