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自治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

2014-11-20朱海彬任晓冬泽锋

湖北农业科学 2014年18期
关键词:综合评价贵州省

朱海彬+任晓冬+泽锋

摘要:为了研究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贵州省为例,运用因子分析法,通过构建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对其11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同时运用聚类分析法,对各县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了进行空间聚类,并就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自治县;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8-4464-06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向联合国提交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自此可持续发展便成为了区域发展研究中的核心热点。可持续发展是由自然、经济和社会3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巨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要通过对3个子系统的综合调控,实现世世代代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生态安全[1]。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构成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经济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地区。面对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良好契机和少数民族地区本身面临的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落后等挑战[2],为了实现各少数民族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在对经济、社会、生态基本情况了解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3]。以中国少数民族成分较为典型的贵州省为例,对贵州省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作出综合评价,并结合评价结果提出了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议,以期为贵州省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1 研究区概况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东毗湖南、西连云南、南邻广西、北接四川和重庆,是我国多民族聚集的典型省份,境内分布有苗族、布依族、水族等18个世居民族。大约在两千多年前,华夏族系、氐羌族系、百濮族系、苗瑶族系和百越族系陆续进入贵州高原[4],五大古族系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贵州省现今“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历经漫长的岁月,各民族在贵州大地上创造出了以家庭为单元、以血缘为纽带、以民族为标志、以社区为范围、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多彩文明[5]。

贵州省民族地区包括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和252个民族乡,其中民族自治地方是指3个自治州和11个自治县,面积占到了全省的55.5%[6],2011年末常住人口1 347.1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866.89万人,实现生产总值1 560.5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 311.02亿元。3个自治州分别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南州”,下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1个自治县分别是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和三都水族自治县。

2 评价方法

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即将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纳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7]。因子分析包括R型因子分析和Q型因子分析。选用R型因子分析,即对变量作因子分析。其一般数学模型为:

研究同时采取聚类分析法(Cluster analysis),即按照“物以类聚”的原理,将具有共同特点的样本聚在一起,以便对不同类的样本进行分析的方法[8]。聚类分析分为R型聚类和Q型聚类。选用Q型聚类,即对样本进行聚类。

评价步骤为:①根据评价目的构建指标体系,并对原始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②计算所选原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③计算相关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④计算各系统的因子得分[9];⑤以各系统的综合得分为聚类变量,对样本进行分类[10]。

3 实证分析

3.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对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既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又要考虑区域自身发展的特点[11]。为了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指标体系设计时应遵循科学性、综合性、可比性、可获得性、可操作性等原则[12,13],力图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系统做出评价。该评价体系包括3个层次,共23个具体指标(表1)。原始数据来源于2012年《贵州统计年鉴》和《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

3.2 指标的预处理

3.3 相关性检验

为了检验原有变量之间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分析前需要对原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研究的判断依据是Bartlett球形度检验值和KMO度量,经计算各系统的KMO值均在0.5以上,相应的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原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

3.4 主成分的提取

为了能清晰地解释公因子在哪些变量上有较高的载荷,选用方差极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计算过程借助于多元统计分析软件SPSS 20.0。根据特征根大于1、累积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分别对各层提取公因子,相应公因子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积方差贡献率如表2所示。

3.5 各系统的综合得分计算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分别计算出各系统的公因子得分,再运用线性回归法将公因子及其所占权重进行加权求和,可分别计算出贵州省各少数民族自治县在经济(Y1)、社会(Y2)、生态(Y3)和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Y4)方面的得分及排序(表3)。

经济系统得分:Y1=0.696F1+0.304F2

社会系统得分:Y2=0.604F1+0.241F2+0.155F3endprint

生态系统得分:Y3=0.644F1+0.356F2

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得分:Y4=0.619F1+0.162F2+0.127F3+0.092F4

3.6 可持续发展能力聚类分析

采用系统聚类中的Q型聚类,聚类过程选用组间联接法和Euclidean距离,分别对经济、社会、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进行空间聚类划分,再根据划分的类型,运用ArcGis软件绘制出少数民族自治县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空间分异图,如图1至图4所示。

4 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4.1 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在经济系统中,提取了2个主成分因子,共解释了原始变量的86.886%(表2)。其中,公因子F1(方差贡献率为60.483%)在X1、X4、X5、X6、X7、X8、X9上有较高的载荷,可定义为“整体经济因子”;公因子F2(方差贡献率为26.403%)在X2、X3上有较高的载荷,可解释为“人均经济因子”。

根据表3中的经济系统得分可以看出,仅威宁县、玉屏县、松桃县和沿河县的得分大于0,处于平均水平之上,其他县的得分均小于0,呈现出经济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从具体指标来看(表1),GDP最低的三都县(190 007万元)和紫云县(203 815万元)仅是威宁县(790 698万元)的24.03%和25.78%,排名最后的紫云县在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 689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 637万元)、固定资产投资(95 044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 136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8 518万元)等方面分别仅是威宁县的18.99%、7.31%、13.99%、52.57%和26.70%,说明就“整体经济因子”F1而言,各县间的差异较大。对于“人均经济因子”F2而言,在人均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方面,排名最后的紫云县、道真县、三都县与威宁县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结果说明,贵州省少数民族自治县在经济发展方面,整体实力较弱、区域间发展差异较大。并且在11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中除了玉屏县外,其余10个县都是贵州省确定的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Q型聚类结果为,第一类:威宁县;第二类:玉屏县、松桃县;第三类:沿河县、镇宁县、印江县、关岭县、务川县、三都县、道真县和紫云县。沿河县得分虽为正值,但与第三类相似性较高,被较早聚成了一类。其空间分异如图1所示。

4.2 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在社会系统中,提取了3个主成分因子,共解释了原始变量的86.137%。其中,公因子F1(方差贡献率为52.012%)在X10、X12、X13、X14、X15上有较高的载荷,可解释为“基础设施因子”;公因子F2(方差贡献率为20.806%)在X11、X16上有较高的载荷,可解释为“基础教育因子”;公因子F3(方差贡献率为13.319%)在X7上有较高的载荷,可解释为“医疗卫生因子”。

根据表3中的社会子系统得分可以看出,威宁县、松桃县和沿河县的得分大于0,处于平均水平之上,其余县的得分均小于0,呈现出社会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威宁县仍然排名第一,而经济发展较好的玉屏县却排在最后,可能是由于玉屏县在11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中国土面积最小(517 km2),仅是威宁县(6 295 km2)的8.21%。从具体指标来看,玉屏县的人口密度是11个县中最高的,达到了227.76人/km2,巨大的人口压力导致了乡村人口就业率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比例失衡等一系列问题。排名靠后的三都县和道真县也有同样的问题,在“基础设施因子”F1、“基础教育因子”F2和“医疗卫生因子”F3方面发展不尽人意,因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弱。

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Q型聚类结果为,第一类:威宁县;第二类:松桃县;第三类:沿河县、印江县、关岭县、镇宁县、紫云县、务川县、道真县、三都县和玉屏县。沿河县得分虽为正值,但与第三类相似性较高,被较早聚成了一类。其空间分异如图2所示。

4.3 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在生态系统中,提取了2个主成分因子,共解释了原始变量的92.932%。其中,公因子F1(方差贡献率为59.849%)在X18、X19、X21、X22上有较高的载荷,可解释为“农业基础能力”;公因子F2(方差贡献率为33.083%)在X20、X23上有较高的载荷,可解释为“覆被恢复能力”。

根据表3中的生态子系统得分可以看出,威宁县、松桃县、沿河县和务川县的得分大于0,其余县的得分均小于0,呈现出生态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贵州省是典型的山地省份,同时也是西南喀斯特发育的核心区域,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得石漠化现象严重;山高谷深的地貌使得耕地面积少、机械化耕作困难,极大地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大多位于岩溶山区,情况更让人担忧,排名最后的玉屏县在“农业基础能力”F1和“覆被恢复能力”F2方面都较弱,其中,常用耕地面积(5.79×103 hm2)、有效灌溉面积(4.31×103 hm2)、农作物播种面积(17.24×103 hm2)和当年造林面积(4.15×103 hm2)仅相当于威宁县的8.04%、12.91%、10.57%和62.50%。

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Q型聚类结果为,第一类:威宁县;第二类:松桃县、沿河县、务川县;第三类:道真县、印江县、紫云县、镇宁县、三都县、关岭县和玉屏县。其空间分异如图3所示。

4.4 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分析

综合了经济可持续能力、社会可持续能力和生态可持续能力,最终可得出贵州省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排名情况(表3)。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强到弱,依次为:威宁县、松桃县、沿河县、玉屏县、印江县、务川县、关岭县、镇宁县、道真县、紫云县和三都县。endprint

根据表3中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得分可以看出,威宁县、松桃县和沿河县的得分大于0,表明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其余县的得分小于0,说明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最强的威宁县与最弱的三都县得分相差2.353分,表明贵州省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较弱且存在严重的发展不均衡现象,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在平均水平之下的自治县要找准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快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建设。

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的Q型聚类结果为,第一类:威宁县;第二类:松桃县、沿河县;第三类:玉屏县、印江县、务川县、关岭县、镇宁县、道真县、紫云县和三都县。其空间分异如图4所示。

5 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建议

5.1 经济发展建议

首先,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完善产业体系。贵州省少数民族自治区大多都是经济落后的农业县,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第二、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在今后的发展中,各县要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情况,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不断完善产业体系。如威宁县可以凭借西南能源核心区——“毕水兴”能源资源富集区的优势,发展矿产资源加工及其配套产业,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紫云、道真、三都等县经济发展虽然较弱,但特色产业突出,紫云县是贵州省的草地畜牧业、木本油料的生产基地,三都县是蔗糖、蚕桑和热带作物的生产基地。可根据各县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拓宽产品的交易市场。

其次,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拉动经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多彩的民族风俗和秀丽的自然风光,如关岭县的海洋生物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镇宁县的黄果树瀑布和龙宫风景区、威宁县的草海自然保护区、沿河县的乌江山峡风景区、印江县和松桃县交界处的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三都县的尧人山国家森林公园等,都是全国知名的旅游胜地。加大对景区的建设和宣传力度,可以带动相应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

第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17]。随着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也成为了一支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充分挖掘和开发各少数民族特有的语言、文字、舞蹈、刺绣、蜡染、服饰、饮食、丧葬、婚嫁等文化,不但能产生经济效益,而且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威宁县的“撮泰吉”和紫云县的“亚鲁王”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的专家、学者前往考察;玉屏县的国际箫笛文化艺术节,每年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5.2 社会发展建议

1)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服务机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就业结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技术培训,加大推进贫困家庭的“阳光工程”、“雨露计划”,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自主创业,扩大劳务输出。黔东北的道真、沿河等县可以加强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劳务合作;黔南的关岭、三都等县可以加强同北部湾经济区和黔中经济区的劳务合作;黔西的威宁县可以加强同滇中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劳务合作。

2)统筹城乡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有的村寨甚至还未通电、通水。政府应加大对落后村镇的统筹规划,改善少数民族村寨的人居环境,全面推进“六到农家”(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新农村建设项目,优先对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村寨实施“生态移民”工程。

3)发展社会事业,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的,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科技等基础社会事业。玉屏、三都和道真等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的县要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教育方面,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建立“控辍保学”长效机制,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改善教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卫生方面,完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提高疾病和突发事件的监测、预防和处置能力;加快基础医疗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健全农村计划生育奖扶政策和老龄人口的养老保险制度。

5.3 生态发展建议

1)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贵州省是我国石漠化现象最严重的地区,大部分县(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石漠化现象,究其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能源消费模式所引起的。为了改变少数民族地区以柴薪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政府要加大对沼气等清洁能源的补贴力度,鼓励村民修建沼气池,减少对山林的砍伐。对镇宁、关岭、紫云、三都等生态可持续发展较弱的县要扎实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通过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加快植被的恢复,因地制宜地发展兼具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林果产业。

2)保证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保证常用耕地面积的数量和质量,这是确保少数民族地区粮食安全的基本前提。加快对“山穷、水枯、林衰、土瘦”的喀斯特地区中低产田的改造,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增强抵御季节性缺水和工程型缺水等灾害的能力;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参考文献:

[1] 刘培哲.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21世纪议程》[J].地学前缘,1996(1):1-9.

[2] 刘国华,傅伯杰,陈利顶,等.中国生态退化的主要类型、特征及分布[J].生态学报,2000(1):14-20.

[3] 方创琳,YEHUA D W. 河西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地域分异规律[J].地理学报,2001(5):560-568.

[4] 熊宗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J].当代贵州,2004(10):53.

[5] 贵州百科信息网.贵州少数民族概况[EB/OL].http://gz.zwbk.org/MyLemmaShow.aspx?lid=2540,2011-12-03.

[6] 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省“十二五”少数民族事业发展专项规划[N].贵州民族报,2012-08-22(C03).

[7] 郭利平,陈忠暖.西部11个省(市、自治区)的综合实力评价[J].经济地理,2001(5):518-522.

[8] 熊小刚,翁贞林.“环鄱阳湖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及评估[J].商业研究,2008(6):125-128.

[9] 张 楠,祁永安.对甘肃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31-35.

[10] 王联兵,刘小鹏,米文宝.民族地区县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以宁夏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6(8):29-33.

[11] 刘求实,沈 红.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12(4):60-64.

[12] 仇方道.县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经济地理,2003,23(3):319-326.

[13] 杨问芝.湖北省县域经济差异分析与协调发展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116-118.

[14] 孙明洁,者贵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J].科学决策,2010(2):50-62,71.

[15] 刘新华.因子分析中数据正向化处理的必要性及其软件实现[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9):152-155.

[16] 叶宗裕.关于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指标正向化和无量纲化方法的选择[J].浙江统计,2003(4):25-26.

[17] 廖乐焕.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endprint

根据表3中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得分可以看出,威宁县、松桃县和沿河县的得分大于0,表明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其余县的得分小于0,说明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最强的威宁县与最弱的三都县得分相差2.353分,表明贵州省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较弱且存在严重的发展不均衡现象,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在平均水平之下的自治县要找准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快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建设。

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的Q型聚类结果为,第一类:威宁县;第二类:松桃县、沿河县;第三类:玉屏县、印江县、务川县、关岭县、镇宁县、道真县、紫云县和三都县。其空间分异如图4所示。

5 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建议

5.1 经济发展建议

首先,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完善产业体系。贵州省少数民族自治区大多都是经济落后的农业县,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第二、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在今后的发展中,各县要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情况,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不断完善产业体系。如威宁县可以凭借西南能源核心区——“毕水兴”能源资源富集区的优势,发展矿产资源加工及其配套产业,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紫云、道真、三都等县经济发展虽然较弱,但特色产业突出,紫云县是贵州省的草地畜牧业、木本油料的生产基地,三都县是蔗糖、蚕桑和热带作物的生产基地。可根据各县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拓宽产品的交易市场。

其次,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拉动经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多彩的民族风俗和秀丽的自然风光,如关岭县的海洋生物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镇宁县的黄果树瀑布和龙宫风景区、威宁县的草海自然保护区、沿河县的乌江山峡风景区、印江县和松桃县交界处的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三都县的尧人山国家森林公园等,都是全国知名的旅游胜地。加大对景区的建设和宣传力度,可以带动相应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

第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17]。随着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也成为了一支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充分挖掘和开发各少数民族特有的语言、文字、舞蹈、刺绣、蜡染、服饰、饮食、丧葬、婚嫁等文化,不但能产生经济效益,而且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威宁县的“撮泰吉”和紫云县的“亚鲁王”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的专家、学者前往考察;玉屏县的国际箫笛文化艺术节,每年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5.2 社会发展建议

1)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服务机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就业结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技术培训,加大推进贫困家庭的“阳光工程”、“雨露计划”,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自主创业,扩大劳务输出。黔东北的道真、沿河等县可以加强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劳务合作;黔南的关岭、三都等县可以加强同北部湾经济区和黔中经济区的劳务合作;黔西的威宁县可以加强同滇中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劳务合作。

2)统筹城乡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有的村寨甚至还未通电、通水。政府应加大对落后村镇的统筹规划,改善少数民族村寨的人居环境,全面推进“六到农家”(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新农村建设项目,优先对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村寨实施“生态移民”工程。

3)发展社会事业,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的,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科技等基础社会事业。玉屏、三都和道真等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的县要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教育方面,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建立“控辍保学”长效机制,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改善教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卫生方面,完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提高疾病和突发事件的监测、预防和处置能力;加快基础医疗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健全农村计划生育奖扶政策和老龄人口的养老保险制度。

5.3 生态发展建议

1)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贵州省是我国石漠化现象最严重的地区,大部分县(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石漠化现象,究其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能源消费模式所引起的。为了改变少数民族地区以柴薪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政府要加大对沼气等清洁能源的补贴力度,鼓励村民修建沼气池,减少对山林的砍伐。对镇宁、关岭、紫云、三都等生态可持续发展较弱的县要扎实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通过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加快植被的恢复,因地制宜地发展兼具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林果产业。

2)保证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保证常用耕地面积的数量和质量,这是确保少数民族地区粮食安全的基本前提。加快对“山穷、水枯、林衰、土瘦”的喀斯特地区中低产田的改造,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增强抵御季节性缺水和工程型缺水等灾害的能力;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参考文献:

[1] 刘培哲.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21世纪议程》[J].地学前缘,1996(1):1-9.

[2] 刘国华,傅伯杰,陈利顶,等.中国生态退化的主要类型、特征及分布[J].生态学报,2000(1):14-20.

[3] 方创琳,YEHUA D W. 河西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地域分异规律[J].地理学报,2001(5):560-568.

[4] 熊宗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J].当代贵州,2004(10):53.

[5] 贵州百科信息网.贵州少数民族概况[EB/OL].http://gz.zwbk.org/MyLemmaShow.aspx?lid=2540,2011-12-03.

[6] 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省“十二五”少数民族事业发展专项规划[N].贵州民族报,2012-08-22(C03).

[7] 郭利平,陈忠暖.西部11个省(市、自治区)的综合实力评价[J].经济地理,2001(5):518-522.

[8] 熊小刚,翁贞林.“环鄱阳湖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及评估[J].商业研究,2008(6):125-128.

[9] 张 楠,祁永安.对甘肃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31-35.

[10] 王联兵,刘小鹏,米文宝.民族地区县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以宁夏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6(8):29-33.

[11] 刘求实,沈 红.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12(4):60-64.

[12] 仇方道.县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经济地理,2003,23(3):319-326.

[13] 杨问芝.湖北省县域经济差异分析与协调发展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116-118.

[14] 孙明洁,者贵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J].科学决策,2010(2):50-62,71.

[15] 刘新华.因子分析中数据正向化处理的必要性及其软件实现[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9):152-155.

[16] 叶宗裕.关于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指标正向化和无量纲化方法的选择[J].浙江统计,2003(4):25-26.

[17] 廖乐焕.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endprint

根据表3中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得分可以看出,威宁县、松桃县和沿河县的得分大于0,表明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其余县的得分小于0,说明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最强的威宁县与最弱的三都县得分相差2.353分,表明贵州省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较弱且存在严重的发展不均衡现象,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在平均水平之下的自治县要找准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快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建设。

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的Q型聚类结果为,第一类:威宁县;第二类:松桃县、沿河县;第三类:玉屏县、印江县、务川县、关岭县、镇宁县、道真县、紫云县和三都县。其空间分异如图4所示。

5 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建议

5.1 经济发展建议

首先,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完善产业体系。贵州省少数民族自治区大多都是经济落后的农业县,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第二、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在今后的发展中,各县要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情况,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不断完善产业体系。如威宁县可以凭借西南能源核心区——“毕水兴”能源资源富集区的优势,发展矿产资源加工及其配套产业,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紫云、道真、三都等县经济发展虽然较弱,但特色产业突出,紫云县是贵州省的草地畜牧业、木本油料的生产基地,三都县是蔗糖、蚕桑和热带作物的生产基地。可根据各县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拓宽产品的交易市场。

其次,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拉动经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多彩的民族风俗和秀丽的自然风光,如关岭县的海洋生物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镇宁县的黄果树瀑布和龙宫风景区、威宁县的草海自然保护区、沿河县的乌江山峡风景区、印江县和松桃县交界处的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三都县的尧人山国家森林公园等,都是全国知名的旅游胜地。加大对景区的建设和宣传力度,可以带动相应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

第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17]。随着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也成为了一支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充分挖掘和开发各少数民族特有的语言、文字、舞蹈、刺绣、蜡染、服饰、饮食、丧葬、婚嫁等文化,不但能产生经济效益,而且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威宁县的“撮泰吉”和紫云县的“亚鲁王”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的专家、学者前往考察;玉屏县的国际箫笛文化艺术节,每年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5.2 社会发展建议

1)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服务机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就业结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技术培训,加大推进贫困家庭的“阳光工程”、“雨露计划”,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自主创业,扩大劳务输出。黔东北的道真、沿河等县可以加强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劳务合作;黔南的关岭、三都等县可以加强同北部湾经济区和黔中经济区的劳务合作;黔西的威宁县可以加强同滇中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劳务合作。

2)统筹城乡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有的村寨甚至还未通电、通水。政府应加大对落后村镇的统筹规划,改善少数民族村寨的人居环境,全面推进“六到农家”(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新农村建设项目,优先对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村寨实施“生态移民”工程。

3)发展社会事业,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的,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科技等基础社会事业。玉屏、三都和道真等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的县要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教育方面,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建立“控辍保学”长效机制,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改善教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卫生方面,完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提高疾病和突发事件的监测、预防和处置能力;加快基础医疗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健全农村计划生育奖扶政策和老龄人口的养老保险制度。

5.3 生态发展建议

1)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贵州省是我国石漠化现象最严重的地区,大部分县(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石漠化现象,究其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能源消费模式所引起的。为了改变少数民族地区以柴薪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政府要加大对沼气等清洁能源的补贴力度,鼓励村民修建沼气池,减少对山林的砍伐。对镇宁、关岭、紫云、三都等生态可持续发展较弱的县要扎实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通过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加快植被的恢复,因地制宜地发展兼具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林果产业。

2)保证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保证常用耕地面积的数量和质量,这是确保少数民族地区粮食安全的基本前提。加快对“山穷、水枯、林衰、土瘦”的喀斯特地区中低产田的改造,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增强抵御季节性缺水和工程型缺水等灾害的能力;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参考文献:

[1] 刘培哲.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21世纪议程》[J].地学前缘,1996(1):1-9.

[2] 刘国华,傅伯杰,陈利顶,等.中国生态退化的主要类型、特征及分布[J].生态学报,2000(1):14-20.

[3] 方创琳,YEHUA D W. 河西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地域分异规律[J].地理学报,2001(5):560-568.

[4] 熊宗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J].当代贵州,2004(10):53.

[5] 贵州百科信息网.贵州少数民族概况[EB/OL].http://gz.zwbk.org/MyLemmaShow.aspx?lid=2540,2011-12-03.

[6] 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省“十二五”少数民族事业发展专项规划[N].贵州民族报,2012-08-22(C03).

[7] 郭利平,陈忠暖.西部11个省(市、自治区)的综合实力评价[J].经济地理,2001(5):518-522.

[8] 熊小刚,翁贞林.“环鄱阳湖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及评估[J].商业研究,2008(6):125-128.

[9] 张 楠,祁永安.对甘肃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31-35.

[10] 王联兵,刘小鹏,米文宝.民族地区县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以宁夏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6(8):29-33.

[11] 刘求实,沈 红.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12(4):60-64.

[12] 仇方道.县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经济地理,2003,23(3):319-326.

[13] 杨问芝.湖北省县域经济差异分析与协调发展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116-118.

[14] 孙明洁,者贵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J].科学决策,2010(2):50-62,71.

[15] 刘新华.因子分析中数据正向化处理的必要性及其软件实现[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9):152-155.

[16] 叶宗裕.关于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指标正向化和无量纲化方法的选择[J].浙江统计,2003(4):25-26.

[17] 廖乐焕.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endprint

猜你喜欢

综合评价贵州省
贵州省种公牛站
贵州省种公牛站
贵州省种公牛站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陕西省各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
10kV配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综合评价应用探究
主成分分析法在大学英语写作评价中的应用
贵州省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