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联络口译现场译员的角色定位

2014-11-20胡丽艳

校园英语·中旬 2014年11期

胡丽艳

【摘要】口译是一种不可预测的即席双语交际活动,在纷繁复杂的口译场景中,经常会出现可能与“口译原则”相冲突的情况发生。而这种突发情况,往往会给身处口译现场的译员,特别是临场经验相对不足的新人带来一定的挑战与困难。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笔者在实践中遇到的几个案例,指出在联络口译中,译员可以通过灵活机动处理原则,在译员职业规范的框架范围内,针对不同的情形采用因时因地制宜的处理方法,协调沟通双方的关系、化解沟通中存在的矛盾,从而达到预期沟通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联络口译 现场突发情况 职业规范

口译既是一种语言转换、信息处理和认知处理行为,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互动活动。译员所承担的不仅仅是说者与听众之间的“传声筒”作用,还在两者之间起着语言协调、交际协调甚至文化协调的作用。可见,在两种社会文化背景人士的交流中,译员将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联络口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译者的主要任务是在使用不同语言的交流者之间起媒介作用,将说者用A语言表达的意图,转换成准确流畅的B语言,帮助交际双方克服语言与文化间的障碍。因此,它不是依葫芦画瓢的念稿,而常常具有某种不可预测性,口译现场的突生情况将给译员工作带来不少的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首先回顾联络口译与译员角色的相关研究,然后以多个具体实例来说明译员如何摆正自己的角色定位,并更好地应对联络口译现场的突发情况。

一、联络口译与译员角色的相关研究

联络口译的范畴很广,包括中国翻译界所熟悉的陪同口译、对话口译和双边口译,在西方国家也被称为社区口译、公共服务口译、协调(coordinating)口译和专设(ad hoc)口译等。服务范围包括商务、医疗、法庭、旅游、媒体、技术现场,以及公共社会服务领域等。可以毫不夸张的地说,在实际应用中,联络口译是最为广泛地被使用的口译行为之一,联络口译也可理解为是交替传译的变体(variant)。

1976年,安德森最早撰文从跨文化交际及社会文化语境的角度探讨译员在口译活动中的角色。他认为,译员在交际活动中的角色首先是一名双语者,其立场不一定完全中立,甚至可能会在交际中占据赋权的地位。朗格则以巴布亚新几内亚法庭联络口译为切入点,发现“虽然译员的官方认定角色应当是被动参与者,但译员在实际口译活动中是非常积极的参与者,有时甚至充当了调解人(intermediary)角色,译员在交际互动中的参与度取决于实际协商情况” 。20世纪90年代起,以联络口译为主要形式的社区口译得到国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以瓦登斯约为主的学者们从社区口译的各种形式入手,描述译员在真实工作现场扮演的角色。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问卷、访谈、话语分析等渠道从不同视角构建译员角色,发现译员角色并非是“隐形”的,而是承担着可见的“交际协助”(communication facilitator)、信息解释等责任,属于对话中的一方。1995年,首届“关键链接”(critical link)国际社区口译研讨会在加拿大召开,该研讨会每三年举行一次,并发行论文集,促进了全球社区口译的研究与实践。赫莱兹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式访谈研究了西班牙社区口译员在医院、社会服务、突发事件、安全部门以及法庭等不同工作场景中对自身的认知,构建译员角色。该研究从语域、口译策略、客户关系等方面入手,发现虽然译员会根据不同机构的特点进行自我调整,但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超越职业操守要求的角色范围,发挥更多的功能。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多数西方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有着多元语言文化的移民背景,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等,所以口译在西方国家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并且其行业标准相对完善。此外,西方国家也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口译常见问题(elements common to all interpreted events)、伦理与职业行为规范(code of ethics and professional conduct)。如《加利福尼亚州医疗口译标准》明确规定了医疗口译员的伦理道德标准、在医疗前后和过程中的口译规范、以及译员的角色和干预指导等。国际医疗口译员协会制定的《医疗口译实践标准》除了对口译本身和译员伦理做出规范之外,还提出译员应当扮演文化接口的角色。皮姆就指出,翻译中的伦理已经突破传统忠实角度的伦理走向了文化交际角度。他认为,“忠实”这一概念已经过时,要打破旧的忠实观,译者的伦理应当随着客户的需要、译者的行业规范以及源语和目标语文化中的规范的变化而变化。

与西方相比,中国联络口译的研究起步较晚。国内涉足联络口译的研究,如杜云辉[7](1997),刘福祥[8](1998),万鹏杰[9](2004),王炼[10](2012)等在译员的译前准备与现场工作中的具体应对措施方面作了不少的研究,而联络口译中译员的伦理道德、职业规范与译员的角色等问题方面的研究却并不多见,这也使得这一问题的研究更值得学者们做出相应地讨论与重视。在中国,因为口译行业的发展相对不成熟,行业标准未形成,相应的法律法规也因为相关行业协会未成立而没有确定,联络口译中译员的伦理道德标准与行为规范都还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也就更需要相关从业人员更严于律已,以身作则,处理好工作中碰到的诸多现实问题。

二、联络口译现场障碍的排除与译员的角色定位实例分析

虽然理论上联络口译是交替传译的变体(variant),但在译员的角色、职业伦理,以及行为规范上,两者还是有着显著的区别。笔者将选用本人在英国期间所接触的联络口译片段,用实例来探讨联络口译现场译员可能遇到的几种突发障碍,以及如何根据双方文化习惯、译员职业规范等要求来排除这些障碍。

例1.译员身份:“参与者”、“调解人”。译员陪同一位母亲与她女儿来到流浪者收容所,收容所的工作人员接待了她们。母亲介绍了自己的情况:两人刚失去了自己的房子,现在无家可归,昨晚是在邻居家过的夜,但今晚他家来了亲戚,已无空间再留宿外人。并且他们在这里没有其他亲戚,希望收容所帮忙解决近期的住宿问题。收容所接待员打内线电话给一位社工,但这位社工当天的日程已经排满,接待员让母女俩明天再来。母亲看着女儿,轻轻地说道:“不行呀,今晚我们没地方住呀。”译员将这句话翻译出来,但接待员并没有任何表示。译员的语言翻译工作到此就算是完成并结束了。但正如伦尼尔·朗格所说的“译员在实际口译活动中是非常积极的参与者,其角色有时甚至是‘调解人(intermediary)”,译员还未真正意义上完成他的交际协调任务。因此,这时译员询问母亲“你要不要试试见另一位社工?”,母亲忙点头,译员就向接待员表达此意向。接待员试着联系了另一位社工,很幸运,另一位社工的预约未满,可以接待他们。最后,母女俩找到了晚上的休息之处。在这里,译员的责任心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正是因为有了这份责任心,译员没有视自己为局外人,而是分析这位母亲心里想说、但未能说的话语,引导她把意思说完整、说明白,主动地、诚心诚意地与双方进行沟通,直至达到说者最初想要达到的效果。可见,如何最大限度满足双方心理上的需求,以及客观实际需要,除了需要译员高水平的语言能力、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还需要译员拥有较强的责任心。endprint

例2.译员身份:“告密者”、“破冰者”。此例中,译员在医院为病人与医生做口译。诊断中,为了仔细检查病人患有乙肝的可能性,并了解得病根源,医生问了不少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病人变的越来越不耐烦,开始拒绝回答问题,气氛也变得紧张起来。当医生又问一个问题时,病人直接让译员为他编一个故事。译员此时应如何处理呢?根据职业道德,译员直接做出拒绝,并向病人重申他只是交流的促成者,不可提供任何个人意见与帮助。接着,译员告知医生刚才所发生的一切,即病人刚刚要求其编篆故事而他拒绝了。“告密”的原因很简单:在病人话语结束后,译员本应该马上向医生做出翻译,可刚刚发生的这一幕已经令医生产生了疑问。译者“告密”这一行为,让医生得知病人的想法,明白病人不积极配合的原因。医生随后通过译员向病人解释,他并无意探求个人隐私问题,而是想确诊病人的病情。就此,译者的这一口译行为缓和了僵固的气氛,防止了交流崩盘。译员除了确保交流畅通,还是一个重要的“破冰者”。“寻求对话、寻求沟通,这才是翻译的根本目的所在”。译员所追求的应该是寻求“忠实”地翻译与实现目标的一致性。范守义也曾说过:“译者的社会地位不仅取决于其翻译成品,同时在很大程度内也取决于他的职业道德。” 在处理这种突发情况时,译员需要根据现场情况、对交际的掌握、以及对原话语的领悟,凭职业道德去做相应的处理。

例3.译员身份:“粘合剂”、“不忠者”。一般情况下,交流的参与者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矛盾,都会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状态,以便交流正常进行。但也有些人因自我调控约束能力不足,会把自己的心事与不快展现出来。此例同样发生在医院。在问诊之后,医生开始准备针具为病人抽血化验。病人开始抱怨之前已经被反复抽血,同时情绪失控爆了粗口。译员是否应该遵守“信”这一原则呢?此种情况下,译员正确的处理方式是:灵活处理。译员应提醒病人,作为译员,他的职责本是如实将话语翻译出来,同时提问病人“你确定要我将你刚才的话如实地翻译出来吗”。这时,病人冷静下来,解释刚刚情绪失控,其实只是在自言自语抱怨。既然病人无意冒犯医生,译员也无须将他的失语翻译出来。与此同时,医生清楚地看到了病人的情绪变化以及译者及病人在对话。在这一面对面的场景中,即便一方听不懂彼此的语言,也能从表情、动作、语调中揣摩出对方的意思。此时,医生获得信息的希望就寄托在译员身上。译员成了沟通思想、解决矛盾的唯一桥梁。此时的译员及时充当起“调解员”,向医生说明,病人因为之前频繁的抽血而情绪激动,自己刚刚提醒他注意言语礼貌。从这一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译员,如果采取鹦鹉学舌的方式,一味地追求忠实、准确的原则,将粗话翻译出来,只能说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好译员。联络口译的目的不仅是要使双方沟通顺畅,而且还要使双方朝同一个目标迈进。作为联络口译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那就是要像粘合剂一样,设法把双方始终粘在一起。可以说,口译现场发生矛盾时,口译者有选择的“不忠”,可避免矛盾的扩大;然后译员主动为双方牵线搭桥,可增进双方相互间的沟通与理解。

例4.译员身份:不作文化背景知识的专家。这一口译工作发生在一位独居老人家中。她在家里摔了一跤,社工前来做调查。当社工大致了解了情况,知道她搬去与儿子一起住有困难时,就自然而然地建议她去女儿家住。但老妇人马上拒绝了这一提议,同时申明自己不愿去救济院居住,社工的工作顿时遇到了瓶颈。这个社工悄悄问译员:为什么这位老太太似乎只愿意和儿子住,而不愿意和女儿住?这其中是否有什么文化背景因素?译员应如何反应呢?译员与老太太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她也许知道老太太在担心什么。但在这种情况下,译员没有武断给出自己的意见。她马上意识到,此时询问老太太的意见,并将她的顾虑与担忧翻译给社工,是唯一专业的选择。译员若在口译过程中随意表达自己观点,不仅会影响口译的内容,甚至会影响社工的判断,同时可能会为自己带来后续不必要的麻烦。但如果社工与译员作回顾总结(debriefing)之时询问译员的意见呢?这时译员可以在老太太为什么有这种顾虑这一问题上讲出自己的看法。这样也许会帮助社工分析刚才情况,从而决定之后如何提供社区服务。但译员切不可把自己当作是文化背景知识上的专家,随意给出自己理解的文化信息。即使来自同一文化背景,人们在同一件事情上完全有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译员应十分谨慎,向社工说明“这仅是我的个人看法,刚才那位老太太可能并不是这样想的”以提醒社工注意其判断的严谨性。

例5.译员身份:不作话语内容“审查员” 。当译者和病人在候诊室内等待医生时,病人告诉译者他在一家速食店非法打工。之后问诊阶段医生询问病人:“你在工作还在读书?”而病人的回答是:“我在读书。”此时译者应作何反应?是直译病人的原话,还是建议病人说实话,或是直接告诉医生病人在说谎呢?此种情况下,职业口译员正确的反应应该是直译病人的原话。译者的任务不是监控整个交流过程,而是确保整个交流畅通。只有病人与医生才有权利来决定其说话的内容,同样也只有他们自己能为各种后果负责。 “口译员切记不可作联络口译过程中的审查员(censor)”。

三、结语

总之,在联络口译中,译员必须充分运用语言基础,设法利用所知的文化背景及专业知识将对方的信息快速、流畅地传递。当然,联络口译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译员必须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通过不断的实践锤炼,学会快速捕捉稍纵即逝的语言信息,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做到厚积薄发。这样,在口译现场遇到各种困难和突发情况,也就能镇定自若、灵活妥善地予以应对了。

参考文献:

[1]Roy, C.B.Interpreting as a Discourse Process[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2]Anderson, R.W.Perspectives on the role of interpreter.In Brislin, R.W.(Ed.), Translation: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New York: Gardner Press,1976.208-228.endprint

[3]仲伟合等.口译研究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4]Wadensjo, C.Interpreting as Interaction: On Dialogue-Interpreting in Immigration Hearings and Medical Encounters[D].Linkoping University,1992.

[5]Herraez, J.M.O., et al.Community interpreting in Spai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terpreters self perception of role in different settings[A].In Hale, S.B., et al.(Eds), The Critical Link 5: Quality in Interpreting – A Shared Responsibility[C].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9.

[6]Pym, A.(Ed.).The Return to Ethics (Special Issue of The Translator)[M].Manchester: St.Jerome, 2001.

[7]杜云辉.现场口译实例分析[J].中国科技翻译,1997(2):34-37.

[8]刘福祥.技术现场口译实践和体会[J].中国科技翻译,1998 (1):35-37.

[9]万鹏杰.论施工现场口译[J].上海科技翻译,2004(2):34-37.

[10]王炼.浅谈科技口译现场的潜在挑战和应对措施[J].中国科技翻译,2012(4):17-19.

[11]许钧.翻译释意理论辨[J].中国翻译,1998(1):11.

[12]范守义.口译、笔译教学理论研究[J].中国翻译,1998(2).

[13]Gentile, A., Ozolins, U.& Vasilakako, M.Liaison Interpreting: A handbook[M].Carlton South: 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 1996.

【基金项目】浙江科技学院科研基金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3 XJYB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