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语言哲学的不同特征

2014-11-20郐英

校园英语·中旬 2014年11期

郐英

【摘要】语言哲学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发生的“语言的转向”的重要结果,如今已经成为哲学研究中的重要分支学科。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语言哲学观和西方语言哲学思想的梳理和比较,认为中国的语言哲学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特色,在“像思维”和语境分析方面开辟出新的语言哲学研究之路。

【关键词】语言哲学 对比特征 进路

一、语言哲学概念解析

语言是所有人都有的,同时只有人类才有。希腊人把人定义为“会说话的动物”。培根说:“人们以为心智指挥语言,但经常有这样的情况:语言控制着人们的心智。”自古以来,喜欢反省、思辨的人大多被丰富而有趣的语言现象所吸引。柏拉图曾说:“语言这个题目也许是所有题目中最大的一个。”语言是一种心灵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且,在所有心灵活动和社会现象里,语言是最系统的,最适合成为系统思考的对象。

语言哲学研究虽已有百年以上的悠久历史,但到目前为止对语言哲学这个概念还没有一个明确的、众所公认的定义。从“语言哲学”这个名称的外延来看,语言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现代西方各个哲学流派普遍关注的一个主要研究对象。至于这个用语的内涵,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理解。塞尔曾建议区分philosophy of language和linguistic philosophy,前者研究语言的普遍性质,后者研究特定语言中的特定词语的用法,回答某些特定的问题。维特跟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一切哲学都是‘对语言的批判”。

那么,中国的语言哲学又在哪里呢?有学者认为,中国哲学虽然与语言有过遭遇,却未曾深入语言分析。这种情况与中国语言哲学的发展过程和特征是密不可分的。

二、中西语言哲学不同的发展过程与特征

哲学与语言的密切关系在中西方哲学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在西方哲学中,古代的本体论中心、近代的认识论中心以及现代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对垒都未对语言予以特别的关注,到了现代哲学转向才开始关注语言问题,致使语言成为“显学”。在中国哲学中,早在初始阶段——先秦时期,语言就引起了诸子百家的特别关注。先秦语言哲学极其发达,但到了南北朝之后直到近代,语言反而淡出了哲学的视线。中西哲学与语言的关系形成了强烈对比:中国是由盛至衰,西方是由隐而显。

1.西方哲学与语言。西方哲学在古代、近代和现代依次呈现出本体论-认识论-人学等不同形态。在现代的人学阶段,人不仅是认识、实践主体,而且是存在的主体。现代哲学把语言视为人的存在方式和依托——“语言是存在的家”(海德格尔),而不是语言依赖存在而存在。语言哲学的异军突起与人的地位的提升成正比,正是现代哲学的人学形态催生了语言学转向,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语言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直至成为哲学的中心话题。作为西方现代哲学的最大家族之一的分析哲学把语言分析作为哲学的方法,把语言分析视为哲学的首要任务,甚至是惟一任务。

2.中国古代哲学与语言。在中国,语言在先秦时期即成为哲学探讨的中心话语和各家共同关注的焦点。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都参与到以名实关系争鸣为形态的语言哲学之中。声势浩大、人物众多的先秦语言哲学分为三个主要流派:第一,孔子代表的德行派。第二,老庄代表的本体派。第三,墨家、辩者、荀子和韩非组成的逻辑派。然而,这种显赫辉煌却没有坚持到底,魏晋之后渐渐淡出哲学视野,在南北朝隋唐乃至宋元明清都了无踪迹。

时至今日,引起我们再次关注的语言哲学却是伴随着西方分析哲学进入中国的西方语言哲学。进入21世纪后,经过对西方语言哲学的深入了解,中国的哲学家们开始注意到汉语形态对哲学表达的重要价值。

三、中国语言哲学研究的主要进路

1.由于中国语言象形文字具有的特殊性质,我们的研究不能望文生义,而是要全面了解文本的上下脉络,通过对文本的逻辑关系的考察和推敲才能揭示文本的真正意义。“象思维”是中国语言文化的一种表象,唯有揭示这种表象背后的逻辑根据,才能真正把握中国语言所展现的哲学意蕴。

2.语言研究与思想研究结合,才是中国语言哲学研究的必经之路。语言研究的特殊性在于完全从语言现象出发,并根据语言现象寻求语言自身的规律。只有结合语言研究和思想研究,我们才能在语言哲学领域中得到收获。

四、中国语言哲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当代中国语言哲学研究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因而主要采用了三种不同的研究法。

1.逻辑分析的方法:即通过对文本脉络逻辑关系的梳理,揭示隐藏于文本之中的逻辑结构。

2.概念分析的方法:即通过阐述哲学概念在所出现的文本中的地位和作用,说明文本的思想内涵。

3.语境分析的方法:即通过辨别文本或话语出现的场景,说明该文本或话语在这个具体场景中的意义。

参考文献:

[1]Rorty R.Linguistic Turn[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67.

[2]陈波.分析哲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3]江怡.世纪之交再话“语言转向”[J].国外社会科学,1998.

[4]涂纪亮.英美语言哲学概论[M].人民出版社,1988.

[5]王路.走进分析哲学[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