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女性旅游研究述评

2014-11-20范向丽

关键词:旅游研究

○范向丽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福建泉州362012)

学界对女性旅游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体现在美国学者对酒店内商务女性的研究。从我国来看,女性旅游研究始于20世纪台湾学者对女性旅游购物行为的关注。随后,我国大陆学者从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活动偏好、体验效果、风险感知等方面的性别差异进行了研究。直到2000年以后,大陆才开始出现专门针对女性旅游的研究文献。

一 研究概况

笔者分别以“女性休闲”、“女性旅游”、“女性饭店”、“女性体验”等作为关键词在CNKI、万方、维普三个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对2013年1月1日前的文献进行了主题检索,剔除掉重复文献,共得到相关文献959篇,其时间分布如表1所示。笔者为统计、分析便利,并确保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忽略掉了科普性期刊、技术性期刊、情报性期刊、检索性期刊、工具资料性期刊的文章,着重对检索到的71篇规范学术文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整理、分析发现,宏观方面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女性旅游史、女性旅游市场等的研究,中微观方面则偏重于女性旅游消费行为、女性旅游消费心理、女性旅游产品等几方面研究。从研究方法上看来,基本都以定性和定量结合为主。

表1 国内女性旅游研究文献出版时间分布状况

二 主要研究内容

从相关文献研究的核心理论基础(历史学、市场学、心理学、行为学、产品学理论等)角度出发,目前国内女性旅游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大类。

(一)女性旅游史研究

1.古代女性旅游

我国女性旅游的起源可以追朔到秦汉时代。游春踏青是当时女性最为普及的一种旅游形式。张建萍[1] 118-121研究指出,周朝至汉代,女性在每年的三月三日都要到东流水上去洗涤污垢以祛病除邪,于是,三月三日前后便成了古代女性外出春游的节日,此后,女性的游春踏青活动不断发展,并在唐朝发展到鼎盛。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大多数女性的出游一般集中于上已节、清明节、元宵节等节日出游[2] 38-49,[3] 21-40。

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只是短距离的生产活动、宗教活动或传统节庆活动,是女性作为“内人”而参加的娱乐活动,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于是,张金岭[4] 27-32、李景初[5] 60-62等学者指出,古代女性在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仅限于一些特殊的阶层女性依附男性进行的旅游活动,如宫廷的嫔妃贵族、官僚家庭中的夫人、小姐、妓女,尤其是艺妓等特殊群体。

2.近代女性旅游

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期间,我国女性旅游以知识女性外出交游出国游学为主[6] 106-112,[7] 8-14,[8] 3-6。这一时期由于“男游女守”观念影响,出国游学仅限于钦差眷属、教会女生等极少数女性。赵炜[9] 52-54、黄海燕[10] 16-20、赵山奎[11] 7-16、董忆南[12] 35-38、汪年[8] 8等学者将单士厘称为中国近代女性旅游第一人,并对其《癸卯旅行记》《归潜记》等海外女子游记进行了研究。

民国年间(1912-1949),我国女性旅游主要体现为上海、杭州等地城市知识女性的结伴公园游、团体长途游、出国考察游等三种主要形式。李晓红[13] 29-47、康民强[14] 13-16、邢婧[15] 28-44特别针对民国时期女性的体育娱乐、休闲生活、观光旅行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时期的女性旅游不只局限于国内的逛公园和各种旅行,甚至还跨出国门到异域他帮参观考察。如中华基督教女青年协会工业部干事邓裕之女士赴英美参加会议,并入伦敦经济学院研究经济状况;当时的影后胡蝶于1935年6月奉中央命偕同明星公司经理周剑云先生赴苏联参加国际影展,并到欧洲各国考察电影。

(二)女性旅游市场研究

女性旅游市场主要是指以女性游客为主要目标消费群,为专门适应女性消费的特点而形成的特定旅游市场[16] 34-36,[17] 72-75。近10年来,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女性旅游市场进行了较为笼统的描述性研究。

1.女性旅游市场环境研究

在客源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女性市场已逐渐发展为旅游业的新宠,并开始在目标市场中发挥一定的潜力和拉动作用,从而吸引了越来越多行业的关注。总体来讲,我国女性旅游市场表现出基础薄弱[16] 34-36,[18] 80-84、出游率递增趋势明显[19] 98,[17] 73、地域性差异显著[16] 34-36,[18] 80-84、六大要素的不平衡[19] 98、群体集中性(多以社会中上层女性为主)等特征[17] 75。

女性旅游市场具有乐观的发展潜力和前景。女性经济的独立、教育水平的提升、婚育观念的转变、“空巢家庭”的增多、家政服务社会化的完善等因素都为女性出游提供了便利,职业女性、知识女性、老年女性、更年期女性、青年未婚及已婚无子女的女性都已成为或即将成为女性市场的亮点[16] 36,[17] 75,[19] 98。

女性旅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也受着传统社会观念、个人角色、家庭责任、文化因素、心理因素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20] 241,[21] 65-67。国内很多学者从提升旅游环境[20] 242、改善产品设计[22] 51-52,[23] 35、创新营销策略[24] 65-71,[25] 196-197,[26] 24-25等角度提出了针对女性旅游市场的开发对策。

2.女性旅游市场构成研究

少数国内学者还从中微观角度对女性旅游市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如,郑向敏、范向丽[18] 80-84针对女性旅游市场的结构特征,从年龄角度将女性旅游市场细分为青年女性旅游市场(19-25岁)、中青年女性旅游市场(26-35岁)、中年女性旅游市场(36-45岁)、中老年女性旅游市场(46-55岁)和老年女性旅游市场(56岁以上),并对各细分市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一些学者则分别就日本“单身寄生族”女性、台湾女性、大连女性、长沙女性、重庆女性等旅游市场进行了专门分析和探讨[27] 184-185,[28] 45-49,[29] 119-120,[30] 92-93,体现了女性旅游市场的年龄、地域等结构特征;蔡文[31] 51-52在分析女性旅游市场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女性旅游产品设计中应注意到的问题,郑向敏、范向丽[32] 33从花卉旅游产品角度出发,探讨了女性花卉旅游产品的设计策略。

(三)女性旅游心理研究

性别与旅游行为的关系研究对于旅游市场营销和产品开发有较强的借鉴、指导意义,一些学者从性别角度出发对女性游客的心理感知、动机、行为、体验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1.女性出游动机研究

总体而言,与男性传统旅游动机(如体育旅游、探险旅游和度假旅游等)相比,女性游客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文化动机、独立动机、浪漫动机、购物动机和参与动机[33] 44-49,[34] 157-159,[35] 95-102,社会交往、感情交流、休闲放松也是女性的主要出游动机[36] 97-98。

具体来讲,不同年龄段女性的旅游动机也有一定差异,25岁以下女性精力充沛,喜欢广交朋友,追求个性、时尚、潮流、刺激的心理较强烈;26到35岁女性收入较高,休闲、放松、享受、社交是其主要旅游动机;36到55岁女性收入较高、且家庭观念较重,体会家庭亲情是其主要心理需求;66岁以上的女性大多怀旧心理强烈,品牌忠诚度高,怀旧和慕名心理较强烈[34] 157-159,[1] 80-84等。

2.女性游客安全感知研究

在游客感知方面,女性的危险感知、风险感知、文化感知、服务感知等比男性强,而空间感知比男性差。女性游客更容易在夜间、公共区域等特定时间、空间环境意识到危险性;在旅游过程中,女性比较偏好参与性强的旅游活动;购买旅游产品时,女性往往比男性对风险认知程度更高;女性对服务质量和舒适程度更为挑剔,对无形的、难以用言语或行为表达的服务更容易察觉[24] 68,[34] 158;但女性对景点空间结构的感知能力比男性差[24] 68,[33] 46,[37] 210-211。

在信息搜集方面,女性游客比男性搜集更多有关旅行费用、食宿状况、线路安排等信息,且更倾向于通过人际交流方式获取旅游信息[33] 46。

3.女性旅游偏好研究

在目的地方面,女性比较偏好具备山水风光、田园风光、海滨沙滩和大型娱乐场所等旅游目的地[37] 210-211,[38] 82-85;在出游方式上,女性比较偏好家庭出游、伙伴出游[38] 82-85;在住宿设施选择方面,女性偏好安全、卫生、价格适中的饭店[28] 45-49,[37] 210-211;在餐饮选择方面,女性比较偏好当地风味菜馆或大排档等可以展现地方特色的食物[37] 210-211;在活动项目方面,女性多偏爱购物、照相、散步、游览民居等参与性、观赏性、趣味性较强的活动项目[33] 46,[38] 82-85,[39] 58-61。

(四)女性旅游消费行为研究

1.女性旅游消费意愿研究

生活方式的改变、个人角色的演变与社会群体的形成、女性的广泛就业和经济独立、旅游政策法规的完善与社会治安的稳定等因素促进了女性旅游消费[40] 143-144,[41] 51-52。

总体看来,女性游客消费意愿实现率较低;最大的旅游意愿支出是用在旅游购物,其次是娱乐;年龄、收入、家庭结构、伴游状况和出游形式等个体特征和出游特征对其消费结构有显著影响[42] 77-79。王显成、陈艳还指出,目前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不能真正满足女性游客的需要,这是影响女性游客消费意愿实现率的主要因素[42] 77-79。

2.女性旅游消费特征研究

不同年龄的女性具有不同的旅游消费特征,如,青年女性追求时尚、刺激、新鲜,住宿、交通要求较低,喜欢购物,但价格敏感性较强;中年女性消费心理较为成熟,消费比较谨慎、理智和富有经验,花费主要为住、行等基本旅游消费;老年女性比较注重卫生、安全,易被旅游营销所打动,具有一定的价格敏感性[43] 35,[24] 68,[18] 83-84。上海女性旅游者还表现出贷款旅游消费低、刷卡旅游消费高,分期付款旅游居中等旅游消费特征[43] 35-37。

徐秀平[44] 105-107对学生旅游消费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其旅游消费水平一般在500元/次左右,72.7%的被访女生平均每年的出游次数为1-2次,绝大多数女生将休闲娱乐作为第一需求,通常会选择春、秋季出游,也有近50%的女生并不刻意考虑外出旅游的时间。

整体而言,与男性相比,女性旅游者消费体现出价格敏感性较强、需求偏好较强、消费安全度要求较高、易受媒体宣传或促销影响等特征[45] 65-66。

3.女性旅游消费影响因素研究

一般来说,经济条件、生命财产安全、家庭事务等因素影响着女性的旅游消费[46] 23-37,而女性旅游者的购买行为则会受到年龄、职业、学历等个人特征以及旅游产品本身的质量、价格、渠道和促销等因素影响[47] 2115-2117。

谭箐[48] 56将自我概念分为能力展现因子、情感因子、外在表现因子、情绪因子和传统保留因子,并通过聚类分析将女性旅游者分为情感至上型、内敛顺从型、外强中干型、传统现代结合型、领导气质型5类,从而对女性游客的自我概念机理及其对其消费行为的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

(五)女性主题旅游产品研究

1.女性主题饭店、主题楼层研究

女性饭店是专门为女性顾客提供针对性服务,以满足女性顾客需求特点的饭店。目前女性饭店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饭店内开设独立的女性楼层,这是国际饭店集团较为普遍的做法[49] 34-35,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大瀑布市JW万豪酒店(JW Marriott Hotel Grand Rapids)的19层(女性特色楼层,Ladies Friend ly)、孟买喜来登大酒店(ITC Grand Central Sheraton&Towers Mumbai)的23层(女性专用楼层,Ladies-only Floor)等。另一种是以女性文化为主题的饭店,这类饭店通常为规模较小、风格独特的精品饭店,如1984年美国纽约麦迪逊大街的莫根斯(Morgans)女性精品饭店、德国的Artemisia饭店、中东的“卢坦”饭店、中国的皇后大酒店等。

女性饭店是在女性市场增长、女性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49] 34-35。女性出游机会的增加、婚恋观念的转变[50] 88-91、旅游动机的增强、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等都是促使女性成为饭店目标市场的因素。张薇[51] 34-37等认为女性饭店将会在未来得到较大发展,指出女性楼层将独立出来,成为女性主题酒店,专门针对女性住客的服务设施将会增加等。但国外有学者曾对女性饭店提出质疑,一方面,女性主题酒店存在“叫好不叫座”的现象,也就是说女性楼层和女性主题饭店只是旅游经营者满足女性需求的假象,事实上,女性不一定喜欢住女性饭店;另一方面,国外女性研究学者认为女性饭店是企业应和女性需求的一个极端表现的产物,其中含有一定的歧视含义。本研究认为,女性饭店的前景和趋势还不像国内学者描述得那样乐观,究竟是更加完善,还是将走向消亡,目前还无法预计。

2.女性主题景点、线路研究

夏文桃[36] 97-98、范向丽[18] 85、杨佩群[52] 65等学者指出,根据青年女性心理需求特点,可针对性开发一系列旅游产品,如美容美体健身旅游、购物专线游、复古专线游、森林旅游、温泉旅游、新婚蜜月游、母女谈心游、金银婚纪念游等来满足女性游客的需求。如携程旅行网于2005年推出的“3月水样女人”的专题旅游产品,汇聚了“温泉”、“海岛”、“海滩”等以“玩水”为特色的海内外自由行产品得到外界出乎意料的热烈反响,一些精品线路推出没两天即爆满[31] 51-52。

三 研究主要存在问题与启示

由于我国传统性别观念影响较深、旅游学科背景单一、旅游学理论不成熟等原因,国内旅游性别研究还相对较弱,其研究深度和广度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和机会。与国际旅游性别研究总体状况相比,我国女性旅游性别研究有以下几方面不足。

(一)研究视角缺乏多元化

近年来,虽然女性旅游性别研究已经逐渐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但与国外丰富的女性旅游者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其研究主题、出发点和视角相对较为单一,多数文献主要从管理学、市场学角度对女性旅游者进行了较为宏观的、概括性的论述,缺乏较为深刻地剖析以及强有说服力的数据。此外,目前国内女性旅游相关文献虽然数量巨大,但其研究结果雷同性很大,且多为定性推导,学术说服力有限。本文认为,国内学者可参考国外相关文献,拓宽学术视野,充分利用旅游学科的跨学科、多学科特征,从女性学、人类学、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安全学、心理学、经济学等诸多视角对女性旅游现象进行剖析和研究,从而丰富女性旅游相关研究成果。

(二)研究方法有待创新

在研究方法上,国内目前相关文献主要以定性描述为主,有少数的实证研究,但在研究工具、研究方法等方面还较为保守、陈旧。国内相关学者既可以结合研究问题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如民族志、口述法、实地观察法、内容分析法等定性研究方法,以及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定量研究方法),还可以根据研究需求选择大数据分析、网络文本分析等最新流行的研究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可能会得到更丰富的研究结论。

(三)研究深度有待挖掘

与笔者所检索到的外文文献相比,国内学者对女性旅游这一主题关注度还不是很高。比如,国际上顶尖的旅游刊物《旅游研纪事(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早在1994年就做了女性旅游专刊,在国际旅游研究领域引起强烈反响,并且已有《女性旅游心理学》《女性休闲学》《女性旅游安全》等等视角多元的专题论著,而国内目前仅有李炯华的《应用型女性旅游人才培养》这本专著,但是女性旅游相关的大众读物确实不胜枚举,可见,学界对这一主题的关注度大大小于业界,而学界的研究成果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为业界提供参考和诊断,因此,相关学者应加强对这一领域和主题的关注,发挥学术成果的引领作用和前瞻特性。目前从事女性旅游研究面临着一系列障碍,如研究团队多为年轻教师和学生,学术功底有待加强,可查阅的有价值文献、数据较少等。

虽然目前女性旅游这一研究领域尚处于边缘化阶段,还未进入旅游学、女性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主流研究范畴,但随着“女性经济”、“她时代”等概念的提出和流行,国内一定会有权威的旅游学者、专家连续性地涉入该领域的研究,从而使女性旅游研究成为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和主题之一。

[1] 张建萍.中国古代女性休闲方式及其特点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3,(3).

[2] 肖建勇.唐宋女性出游与出游活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6.

[3] 焦晓云.从古典文学看唐宋女子的清明节情结[D].秦皇岛:燕山大学文法学院,2008.

[4] 张金岭.中国古代女性出游行为新探[J].中华文化论坛,2005,(3).

[5] 李景初.宋代江南地区旅游活动研究[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6] 崔琇景.清后期女性的文学生活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2010.

[7] 董 玮.近代女子海外游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2005.

[8] 汪 年.单士厘域外游记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文学院,2010.

[9] 赵 玮.中国近代妇女旅游第一人:单士厘[J].社科纵横,2007,(2).

[10] 黄海燕.“中和”之美——试析单士厘游记中的近代女性形象[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8,(1).

[11] 赵士奎.评19、20世纪之交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意识——以单士厘、林纾等人的自传写作为例[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2).

[12] 董忆南.单士厘——中国女性走出国门第一人[J].浙江档案,2009,(9).

[13] 李晓红.民国时期上海的知识女性与大众传媒[D].厦门:厦门大学文学院,2007.

[14] 康民强.民国女子日常生活与女性意识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08.

[15] 邢 婧.略论女性身体与民国上海“摩登”文化意象的关系——以月份牌摩登女性形象为例[D].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2010.

[16] 来逢波.中国女性旅游市场发展前景与经营对策[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3,(4).

[17] 丁雨莲,陆 林.中国女性旅游市场的现状及潜力[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1).

[18] 范向丽,郑向敏.女性旅游市场细分及其特征分析[J].经济论坛,2009,(19).

[19] 邓 敏,李丰生.中国女性旅游消费市场初探[J].社会科学家,2003,(6).

[20] 张玉改.我国女性旅游的影响因素及开发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7,(9).

[21] 曲长军.试论我国女性旅游市场的开发[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9,(4).

[22] 蔡 文.关于现代女性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8).

[23] 吕天霞.女性差旅用品市场充满商机[J].市场观察,1996,(8).

[24] 郑向敏,范向丽.论“女性经济”时代的女性旅游市场开发[J].旅游科学,2007,(3).

[25] 王 奇.女性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07,(7).

[26] 张金层.长沙女性旅游影响因素及市场开发策略[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09,(7).

[27] 刘祎洋,王立龙.针对日本青年女性旅华市场的分析研究[J].经济师,2009,(3).

[28] 范向丽,郑向敏.文化异化对日本“单身寄生族”女性旅游行为的影响[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29] 邱 瑛.大连女性旅游市场开发及营销策略[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8).

[30] 李玥睿,张 凡.重庆女性旅游的SWOT分析及其发展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09,(15).

[31] 蔡 文.关于现代女性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8).

[32] 范向丽,郑向敏.基于女性市场的花卉旅游产品开发策略研究[C].南京:中国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

[33] 谢 晖,保继刚.旅游行为中的性别差异研究[J].旅游学刊,2006,(1).

[34] 于 萍.女性旅游心理探究[J].特区经济,2008,(5).

[35] 吴晋峰,李馥利,等.城市职业女性旅游行为调查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

[36] 夏文桃.青年女性健康旅游的心理需求与产品设计[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12).

[37] 樊金燕,刘晓枫,张 恒.徐州高校在校大学生出游特征性别对比研究[J].学理论,2009,(16).

[38] 汤傅佳,黄震方.女性旅游者休闲度假偏好及其满意度研究——以苏锡常地区为例[J].江苏商论,2009,(4).

[39] 许秋红,单纬东.女性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及营销策略[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4).

[40] 郑昌江.女性旅游消费动因的分析[J].商业研究,2002,(10).

[41] 蔡 文.关于现代女性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8).

[42] 王显成,陈 艳.城市女性游客旅游消费意愿与实际支出结构分析[J].市场论坛,2007,(9).

[43] 李永红.上海女性旅游消费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2004.

[44] 徐秀平.高校女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调查与营销对策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5).

[45] 张丽娜.女性旅游消费特点与市场策略[J].社科纵横,2009,(25).

[46] 段永康.中型城市女性群体旅游消费行为与市场营销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06.

[47] 徐正林,程 甜.我国女性旅游者购买行为影响因素探讨[J].经济地理,2009,(12).

[48] 谭 箐.自我概念在女性消费市场的应用研究[D].重庆:西南交通大学,2004.

[49] 李 业,杨媛媛.西方女性饭店的成功因素探析[J].江苏商论,2008,(12).

[50] 刘永涓.饭店开发女性市场初探[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7,(3).

[51] 张 薇.探寻女性酒店发展策略[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52] 杨佩群.基于女性目标市场的温泉旅游营销策略思考[J].中国商贸,2009,(19).

猜你喜欢

旅游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我们一起“云旅游”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小A去旅游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旅游
旅游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