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对腹股沟及其周围疝所致肠梗阻的诊断价值
2014-11-20文建荣蒋小龙熊永胜刘培俊周菁华
文建荣 王 敏 李 翔 蒋小龙 吴 鹏 熊永胜 刘培俊 周菁华 刘 胜 李 伟
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放射科,湖南衡阳 421002
在临床上,腹股沟及其周围疝表现出来的症状等都极其地相似,很难对其进行较为明确的诊断[1]。为了研究腹股沟及其周围疝所致肠梗阻病因在临床中的诊断价值,该研究对腹股沟及其周围疝所致肠梗阻的CT诊断价值进行了研究与探讨。研究与探讨的对象为该院2006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经手术证实的21例腹股沟及其周围疝所致肠梗阻患者,主要是对其临床和影响的特点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手术证实了有21例患者患者患有腹股沟及其邻近部位疝所致的肠梗阻,而且所有患者都排除了无肠梗阻的疝的可能。在21例腹股沟及其邻近部位疝所致的肠梗阻患者中,女患者有8例,男患者有14例,其年龄范围为60~88岁且平均年龄为68岁;病程0.5~3年,平均病程2.3年。所有患者在治疗之前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呕吐、肛门停止排便排气、腹胀以及腹痛等症状,其中,2例闭孔疝患者和1例股疝患者在排便的过程中会排出黏液样便。
1.2 方法
该组研究使用的仪器为GE LightSpeed Ultra 8层螺旋CT 120 kv,200~220 mAs, 层厚 5 mg, 层间距为 0 mg,Pitch值为 1~1.5,512*512矩阵,从膈顶到耻骨联合下缘为CT检查的扫面范围。扫面前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射300 mgI/mL碘海醇对比剂,剂量以患者的体重为标准1.7 mL/kg,以2.4~3 mL/s的注射速率进行注射。扫描结束后,取出来的动脉期图像,其层厚需为2.3 mm,间距为0.96 mm,以软组织算法进行离线重叠重建,然后将处理后的数据上传到ADW4.2工作站,对图像进行处理该组研究采用的是多平面重组的方式,然后再进行重建,这样,便可以把腹股沟韧带、疝囊以及腹壁下动脉等结构的关系显示出来。
2 结果
经CT检查发现,21例患者均表现出充气积液和气以及肠管扩张等症状,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肠梗阻病症。其中,腹股沟斜疝11例,股疝5例,闭孔疝5例。如果是腹股沟及周围健康者,其在CT中所呈现出来的图像应该是比较清晰,而且没有多少异物的。但是在这21例患者中,11例腹股沟斜疝所致肠梗阻的CT表现为在其疝囊例可以清晰地看到寒气肠管与脂肪组织,如图1、2所示。5例股疝所致肠梗阻的疝囊是处股三角区与腹股沟韧带后下方,“影像学股三角”为其冠状位所在处,如图3、4所示。在CT中,5例闭孔疝所致肠梗阻的主要表现是处在耻骨肌与闭孔外肌中间的腹部肠管与肠管影是相连在一起的,而且其上段的肠管有扩张的迹象,如图5、6所示。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3 讨论
腹股沟疝在腹外疝中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病症,直疝与斜疝是腹股沟疝的两种表现形式,其中较为常见的病例是斜疝,在腹股沟疝中所占的比例高达96%[2]。在临床诊疗中,闭孔疝与股疝在腹股沟区的位置离得比较近,所以在诊断的时候稍不留意便会将其混淆。因此,有必要借助CT的检查对这两种病症进行区分。因为,通过详细认真的CT检查,各感染与并发症等症状都能够较为明确地诊断出来,有利于医护人员展开下一步的个体化治疗工作。
根据相关研究文献显示,不同类型所致的肠根阻症状以及CT表现地腹股沟斜疝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先天性和后天性[3]。其中,后天性的主要和腹横肌与腹内斜肌发育不够健全、腹股沟区解剖缺损还有腹内压增高有着很大的关系。该组研究的腹股沟斜疝患者中有8例患者表现出较为明确的腹内压增高现象[4]。另有相关研究文献显示,股疝的发病率主要集中在在中年妇女身上。因为女性的骨盆比较宽大,与男性相比较而言,股管口也比较宽大,只要是能将其腹内压增高的因素,都是有可能成为其发病的诱因[5-6]。在CT检查中,股疝的疝块是处在耻骨结节水平线以后、股三角区以及股静脉内部,其“影像学股三角”的内部是股长收肌,上面是腹股沟韧带,外边则是股静脉,通常情况下,只有少量淋巴结以及脂肪的低密度区域[7]。此外,根据相关研究文献显示闭孔疝是一种比较罕见的隐匿性腹外疝,在所有的疝中所占据的比例仅为0.02%~1.1%,患者多为年来体弱的女性,而且是常常没有特异性的症状以及体征[8-9]。该组研究中,CT检查发现,21例患者均表现出充气积液和气以及肠管扩张等症状,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肠梗阻病症。其中,腹股沟斜疝11例,股疝5例,闭孔疝5例。11例腹股沟斜疝所致肠梗阻的CT表现为在其疝囊例可以清晰地看到寒气肠管与脂肪组织,并且是处在腹股沟韧带的前上方。5例股疝所致肠梗阻的疝囊是处股三角区与腹股沟韧带后下方,“影像学股三角”为其冠状位所在处。5例闭孔疝所致肠梗阻的主要表现是处在耻骨肌与闭孔外肌中间的腹部肠管与肠管影是相连在一起的,而且其上段的肠管有扩张的迹象,可以发现闭孔疝患者症状与相关研究文献描述的一致。
综上所述,在临床诊断腹股沟及其周围疝所致肠梗阻,进行CT检查可以获取较为理想的检查结果,值得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大力推广使用。
[1]邵志红,高晓龙,王培军,等.腹股沟区多层螺旋CT解剖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1(9):3211-3213.
[2]缪小芬,黄爱娜,沈继明,等.多层螺旋CT对几种罕少见病因肠梗阻诊断的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28(11):2659-2660.
[3]钟湧,邱中笑,邵勇.骨盆骨折术后继发腹股沟疝的原因及防治方法:附6例报告[J].现代实用医学,2010,10(3):1792-1793.
[4]孟雷,许崇永.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意义比较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18(32):2663-2664.
[5]徐新,李国华.腹部术后内疝的MSCT表现[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2,10(2):189-190.
[6]陶云年,张文奇,王善军,等.腹内疝伴肠扭转的螺旋CT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1):1521-1522.
[7]黎喜.多排螺旋CT对机械性肠梗阻的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8):162-164.
[8]Salomone,Di Saverio,Gregorio,et al.Concomitant intestinal obstruction:a misleading diagnostic pitfall[J].BMJ case reports,2010,2(2010):166-168.
[9]董险峰.多层螺旋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3,2(1):33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