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经济区发展建设情况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2014-11-20周进生潘习平闫晶晶沙景华
周进生,潘习平,吴 青,闫晶晶,沙景华
(1.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人文经管学院,北京100083;2.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3.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地学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83)
《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1]将我国矿产资源赋存条件好、基础设施配套性好、开发利用活动相对集中的75个区域确定为我国矿业经济重点发展区域(简称矿业经济区)。为了客观评价矿业经济区发展建设情况,亟需建立一套矿业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标准。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评价矿业经济区发展建设能力的核心部分,是关系到评价结果可信度的关键因素。
1 设计依据及过程
1.1 设计依据
本文根据矿业经济区的发展特点,在系统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区域竞争力评价理论基础上,参照前人研究成果,构建了矿业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估全国75个矿业经济区发展的基础、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政策支持着力点奠定基础[2]。
前人的研究中,针对地区和城市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成果较多,主要集中在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建设和区域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方面。
1)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比较有代表的性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人文发展指数(HDI)”、联合国统计局(UNSTAT)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FISD)、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所提出的DSR模型、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的指标体系、世界银行的由自然、生产、人力、社会四要素组成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Rees和Wada提出并加以发展的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加拿大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EESD);道夫尼尔人类活动强度指数(HAI),Daly-Cobb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福利指标(WMDS)等[3]。国内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和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联合提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国家环保总局的以真实储蓄率为代表的可持续发展指标框架,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4]。对资源型城市和矿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主要有:王菲(2006)[5]以中科院指标体系为基础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并针对大庆市进行了应用分析,刘磊(2005)[6]对资源类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进行了构建。
2)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近年来,评价地区发展的指标体系开始关注环境的约束,追求低碳经济和绿色环保经济的发展。张良(2013)[4]构建了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并对西宁市进行了评价;李海龙、于立(2011)[7]构建了中国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赵清等(2009)[8]基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结合健康、安全和发展的概念提出生态城市的内涵,提出“特征性指标与共性评价指标相结合”的指标体系构建模式。郭秀锐等(2001)[9]探讨了建设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及其衡量标准,并对广州市生态化水平进行了现状评价。有关矿业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建设主要有成金华等(2013)[10]年提出了完善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3)区域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前人的研究中,对于区域发展建设评价还集中在区域竞争能力上。屠启宇(2009)[11]构建了一个由目标性和路径性指标群组成,涵盖城市规模、控制力、沟通力、效率、创新、活力、公平、宜居和可持续等9个组别的后发世界城市指标体系。
由于矿业经济区的概念是2008年才开始提出的,几乎没有关于矿业经济区的发展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文献。
1.2 构建过程
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对复杂现实事物的抽象过程,需要不断精简和完善。本文的指标体系构建主要经历以下几个个过程:资料搜集,理论准备;指标体系初建;指标体系初选,通过仔细辨别和比较,筛选出指标体系中重复无效的指标,并根据可操作性原则,剔除无法获得的指标;指标体系精选优化,根据实地调研和专家意见,进行指标优化,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最后初步确定权重和参考标准,将建立的指标体系应用到实践中(图1)。
图1 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2 建构原则
本文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中,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建立任何指标体系的首要前提。在指标体系的设立过程中,必须遵循矿业经济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排除主观臆想,要有清晰、明确的科学内涵,测算方法科学,确立的指标必须是能得出明确结论的定性或定量指标,指标有对应科学的解释和说明。
2)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可操作性是指主要指标的可定量性和易收集性。选取的指标应便于操作,易于获取评价所需数据。对于复杂指标的计算,配有相应的公式说明。实用性要求在建立指标体系的过程中,结合客观现实,设计的指标体系能够成功应用到矿业经济区发展建设过程中。
3)简明原则。在指标的设计过程中,力求找出反映矿业经济区发展建设的关键性指标,减少指标间的重复现象,最大限度反映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4)系统性和层次性原则。“系统性”要求坚持全局意识、整体观念,把矿业经济区当作一个系统来对待,指标体系要综合地反映区域资源经济环境系统中各子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强度和方向等各方面的内容。
5)标准一致和可比性原则。由于全国75个矿业经济区分布在不同地区,在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数据的一致性问题,同时数据具有可比性。
3 体系构建
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矿业经济自身发展特点,本文的指标体系构建如下:共分为4个一级指标,即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可持续支撑能力、政策支持能力和基础地质工作支撑程度,8个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表1)。
3.1 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们将矿业经济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分解为矿业对经济贡献水平、矿产资源保障水平、矿业技术保障水平、智力支持水平四个二级指标。
表1 矿业经济区发展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矿业对经济贡献水平。矿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水平,可视为产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西班牙电子信息技术和通信企业协会发布的《IT行业对西班牙经济的贡献》[12]报告中,主要选取了企业个数,产值占GDP情况,就业人数比重、进出口情况等几方面进行评估,本文参照这份评估报告,结合矿业产业的具体特点,在原有指标体系基础上,添加了利税贡献指标,通过矿业产值与地区GDP比重、矿业利税总额占地区财政收入比重两个指标进行量化评价。
矿产资源保障水平。矿产资源保障主要反映在资源储量的服务年限,以及通过贸易获得的资源情况。本文选取了主要矿产资源服务年限、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自给率)作为量化评价指标。
矿业技术保障水平。技术保障水平,主要体现的是科技进步的力量。技术支持离不开对科技的投入,本文选取了矿产资源开发技术投入额占矿业产值比例作为衡量指标。
智力支持水平。智力支持水平主要用以下两个指标进行衡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科研机构人员数量,地区的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
3.2 环境可持续支撑能力
矿业经济区的环境可持续支撑能力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质量保障上,本文在环境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评价上,选取了环境治理总额占GDP比重和“三废”排放达标率进行评价。
3.3 政策支持能力
政策支持能力评价主要集中于近年来国家在矿业经济区颁布的一系列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本文主要从地区相应配套政策、细则制定数量和落地项目、配套资金数量来反映相关政策对矿业经济区发展建设的支持能力。
3.4 基础地质工作支撑程度
地质工作主要分为公益性地质勘查和商业性地质勘查。论文《政策评估的理论、模型与方法》[13]中包含了投入产出角度对政策进行评价的观点。本项目试图从投入产出角度,对地质工作可持续水平进行评价。选取的评价指标如下:各类基础性地质工作投入和地质填图图件数量。
4 指标体系设计质量判断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检验指标体系的质量:建构效度、内在效度、外在效度[14]。
4.1 建构效度
建构效度是指指标设计可行性分析。本文在指标设计过程中,数据的可得性是设置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由于矿业经济区跨行政区域,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我们以核心矿业城市作为矿业经济区的代表进行研究。对于复杂的指标,本文给出了详细的公式和计算过程,数据来源主要是各城市统计年鉴以及相关部门内部数据。整体来看,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的数据是可得的。
从指标构建的科学性来看,本文的指标体系设计结合了相关理论,认真分析了矿业经济区发展特点,在指标的优化设计中,得到了相关专家的指导和建议。此外,本文的指标体系选择了安徽省作为试点,进行了试点实证分析,发现本指标体系设计是较科学合理的,得出的结论与现实基本符合,能够较为全面反映矿业经济区建设发展状况。
4.2 内在效度
内在效度是指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指标体系设计具有层次性特点,各个部分相互联系构成评价整体。但在同级的指标设计中,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太强会减少指标的有效性。本文在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同级指标侧重反映矿业经济区发展的不同方面,指标间的相关性较弱。
4.3 外在效度
外在效度是检验指标体系是否具有可归纳性。本文的指标体系将矿业经济区发展建设情况归纳为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可支撑能力、政策支持能力和基础地质工作支撑程度四个部分。
5 结论与展望
本文根据矿业经济区发展特点和资源环境发展可持续性要求,在结合相关理论基础上,通过总结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针对我国矿业经济区特点,构建了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可持续支撑能力、政策支持能力、基础地质工作支撑程度4个一级指标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以此评价我国矿业经济区发展建设情况,为全国矿业经济区划分和政策支持提供参考。
在本文指标体系的设计中,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①政策评价难以量化。相关政策的复杂性和不同评价主体的主观性差异,使得政策支持能力的指标难以量化,本文仅仅指出了量化的方向。②矿业经济区跨行政区域导致数据搜集困难。我国的数据统计一般以行政区域为单元,矿业经济区跨行政区域使得数据统计一致性受到挑战,本文初步选定用核心行政区数据代表整个矿业经济区数据。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应该针对以上不足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指标设计,并结合不同区域的特点进行适量调整。
[1]国土资源部.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EB/OL].(2009-01-07)http://www.mlr.gov.cn/xwdt/zytz/200901/t20090107_113776.htm.
[2]王凯,周进生,郭艳芳.我国矿业经济区划分方案初探[J].中国矿业,2011,20(1):14-18.
[3]张林英,周永章,杨国华,等.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简评[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5):88-93.
[4]张良.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与管控办法[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3.
[6]王菲.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研究[D].大庆:大庆石油学院,2006.
[6]刘磊.战略环境评价中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标体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5.
[7]李海龙,于立.中国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7):87-92.
[8]赵清,张珞平,陈宗团.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以厦门为例[J].海洋环境科学,2009(1):94-97.
[9]郭秀锐,杨居荣,毛显强,等.生态城市建设及其指标体系[J].城市发展研究,2001(6):56-60.
[10]成金华,陈军,易杏花.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12.
[11]屠启宇.世界城市指标体系研究的路径取向与方法拓展[J].上海经济研究,2009(6):79-89.
[12]IT 行业对西班牙经济的贡献[EB/OL]http://intl.ce.cn/specials/zxxx/201109/23/t20110923_21817093.shtml.
[13]王瑞祥.政策评估的理论、模型与方法[J].预测,2003(3):6-11.
[14]殷(美).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M].第二版.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