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实践
2014-11-19吕海莲王小辉
吕海莲 王小辉
摘 要:目前,花费了几百亿元建设起来的几万个中小学校园网其中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的占了绝大多数,严重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只有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构建新型教学环境,促进教育深化改革。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应用信息技术,构建新型学习环境—— 构建双主型数字化教学环境,支持“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和“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教学方法,实现课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的目标。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双主教学 数字化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b)-0166-01
目前,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的大幅增长,数以万计的中小学校园网纷纷建立,但是花费了几百亿元建设起来的几万个中小学校园网目前却绝大部分未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1]。只有极小一部分用于普通课程的辅助教学,大多只是停留在多媒体录像的浅层应用水平,真正能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通过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实现教育深化改革的学校(即能够真正围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形成“主导-主体相结合”新型教学结构这一目标来进行整合的学校)不到5%。唯有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构建新型教学环境,促进教育深化改革。
1 小学数学“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的创建
在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高效的融合信息技术来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结合后打造的一种新型教学环境,这种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被体现。创建“主导-主体”结构是为了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是创造新型教学环境的重要研究内容。
1.1 “主导-主体”教学结构
“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两种教学结构取长补短的产物[2],其特点是: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组织者;学生是信息加工与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教学内容不再单单只是教材,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交流,可以从更多的途径来获取更广泛的知识,例如,图书资料和网上资源等等。
在这种教学结构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被充分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教学内容,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选择、组织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帮助指导等主导性作用,有机的将教与学结合。
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也有效地发挥着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落到实处,实现新课改“知能并重”的教学目标。
1.2 构建“主导—— 主体”教学结构的模式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选择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习者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意义的联系,选择和设计适当的自主学习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促进学习对知识意义的建构、理解、保持、迁移和应用;学习者积极自主的将新旧知识进行有意义联系,了解新知识含义,将新知识通过学习主体自主的认知结构关系与原有旧知识进行“同化”,然后总结对应的自主学习方案等均体现其主体地位。
接受式模式的双主教学结构包括以下五个步骤[2]:
第一,呈现先行组织者:包括阐明课程目标、呈现并讲解先行组织者、唤起学习者先前的知识体验。
第二,呈现新学习内容:通过讲解、讨论、录像、实验、阅读或作业等形式介绍学习材料,学习材料的呈现必须逻辑清晰,让学生能很容易明确学习的组织系统,把握各个概念、原理之间的关联性,对整个学习过程有明确的方向感。
第三,知识的整合协调:新知识的同化,即学生把新学习的内容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
第四,迁移、运用新学知识,就是将所学新的知识来解决相似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要应用精细加工策略和操练策略来巩固知识意义的建构,并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促进知识学习和策略应用的迁移。
第五,反思:学生回忆、反思自己的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种模式在数学教学中可适用于对概念的归纳,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正确的概念以及通过参与和反思来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以此来使学生分析和概括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 双主数字教学环境的设计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创建小学数学课程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为双主的教学结构的实现创建数字化学习环境。整个网络教学平台采用三层结构体系[3-4],三层结构是用户界面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
在需求分析基础上进行的,系统设计是把具有复杂能力功能的系统通过设计分解为具有基本独立,功能简单,易于实现等特点的多个功能模块[5-6]。通过对网络教学平台需求的分析,系统划分成教学管理、教学资源管理和作业练习管理等几个主要模块。
为有效支持双主教学,各模块的功能中都加入了一些特别的设计,比如,课程教学功能中,添加一项教学内容情境设计功能,并提供众多的素材,让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取相应素材,系统进一步把这些素材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图形或动画的形式体现出来。
网络教学平台选用微软.Net平台[7]进行业务实现。系统使用C#语言编写代码,采用Web窗体进行教学资源管理、教学管理、练习作业管理、问题答疑等子系统的开发,各子系统共享同一数据库。
为有效支持双主教学,各模块功能中都加入了一些特别的实现,比如,课程教学功能中,实现了教学内容情境设计的功能。比如:认识数字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可选取相关糖果、水果、玩具等图片素材进行显示或进行添加和减少操作,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3 结语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创建小学数学课程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为课程教学创建数字化学习环境;有了网络教学资源和平台的支持,使学生和老师较容易的就能真正实现“主导-主体相结合、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教学方法,满足课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的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7-14.
[2] 刘芸.小学数学“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的构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3] 王振环.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及问题综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4] 马骏.c#网络编程基础[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5] 闫洪亮,潘勇.ASP.NET程序设计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6] 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M].5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7] 丁跃潮.XML实用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 ASP.NET AJAX(Atlas)学习.http://atlas.cnblogs.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