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展望
2014-11-19徐欣禄秦小燕
徐欣禄++秦小燕
[摘 要]从搭建标准化数字图书馆硬件平台、建立辐射全区的数字资源保障体系、搭建区域性信息技术支撑平台、提供数字图书馆新媒体应用服务等方面全面总结了广西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现状及所发挥的自治区图书馆在区域内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结合广西图书馆地方民族文献中心建设,对今后的发展目标,即文献信息服务平台、知识创新学习平台、休闲娱乐服务平台和信息技术支撑服务平台的建设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广西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0.7;G258.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
“十一五”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以下简称广西馆)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文化厅的关心和支持下,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认真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责,在资源建设、读者服务、阅读推广以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就,在服务模式上已初步实现了由阵地服务向为到馆读者与网络读者服务并重转移,提供纸质文献为主向提供纸质文献与数字文献并重转移,成为全区第一个开展图书自助借还服务,第一个提供移动图书馆、数字电视图书馆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发挥了自治区图书馆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走在了全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前列。
1 存在问题
随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和古籍保护工程等重大文化项目的逐步实施,以及全媒体时代读者信息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广西馆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日益凸显:1)网络中心机房窄小,无法容纳因持续发展而新增的交换机、服务器、磁盘阵列等设备;2)数字资源加工室和视频资源制作室无法扩展空间,难以满足海量数字资源的加工和制作需求;3)因场地问题尚未建设数字服务集成化程度高、功能完备的数字资源服务体验区,数字服务模式仍显单一。
2 发展机遇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发改委2014年6月批复的《广西图书馆地方民族文献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广西馆在南宁民族大道61号馆内原规划预留土地上计划建设地方民族文献中心综合楼,建筑面积23,338.78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15 016.73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为8 322.05平方米。总投资测算为16 660万元。完成本次改扩建后,加上原馆舍面积3.1万平方米,全馆建筑面积可达5.4万平方米。
3 信息化建设目标
为了紧跟全媒体时代步伐,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公共数字文化需求,广西馆明确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目标,即:着重打造基于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和数字电视为传播手段,数字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数字图书馆为框架的4个应用服务平台,提高为广大读者的信息服务能力。
3.1 文献信息服务平台
以书目数据、图书年鉴、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博硕士论文、科技报告、技术标准等数字资源为基础,通过建立统一检索、参考咨询、文献推送、数据挖掘等应用,构建面向领导决策、科技研究、经济生产,基于互联网、移动通信和数字电视的文献信息服务平台。
3.2 知识创新学习平台
以图书论文、知识讲座视频、实用技术视频、学习考试等资源为基础,通过检索、推荐、微信、QQ等应用方式,建立面向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素质提高的知识创新学习平台。
3.3 休闲娱乐服务平台
以舞台艺术、电影电视、展览图片、音乐歌曲、有声读物、动漫连环画等资源为基础,通过检索、推荐等应用方式,建立寓教于乐,提高个人修养,缓解压力的休闲娱乐服务平台。
3.4 信息技术支撑服务平台
通过建立书目数据联编系统、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培训系统,为全区各级公共图书馆提供工作协调与开展、统计汇总、业务培训等工作的信息技术支撑服务平台。
4 建设现状与发展方向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广西馆将着力解决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自治区图书馆在区域内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并在协调、指导基层图书馆事业发展上发挥区域中心职能。一是搭建标准化数字图书馆硬件平台,确保各项惠民工程的顺利实施以及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前瞻性。二是建立辐射全区的数字资源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全区图书馆信息中心的作用。三是搭建区域性信息技术支撑平台,逐步提供内容覆盖全区、满足资源“一站式”检索需求的数字图书馆新媒体应用服务,并实现全区公共图书馆业务数据的汇总分析与服务数据的可视化展示。四是明确省馆定位,加快为学习型机构建设提供服务步伐,加大为基层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队伍和智力支持的工作力度。
4.1 搭建标准化数字图书馆硬件平台
近年来,国家实施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和古籍保护等重大文化项目,广西馆作为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南片省级中心,公共电子阅览室和古籍保护省级中心,整合各项惠民工程资源,现已建成以万兆网络交换机为核心,以四路、八路企业级服务器为支撑,417TB磁盘阵列为资源存贮空间,馆内局域网主干通讯2000M的网络布局。互联网分别通过中国电信100M光纤和中国移动400M光纤接入,另有100M光纤接入政府外网和100M光纤接入广西数字电视网以及卫星接收系统[1]。66馆内设立了25个通信带宽为300Mbps的无线接入点,可同时满足1250个并发用户的无线上网需求,覆盖整个读者服务区域。
为解决网络中心机房窄小、影响信息化建设持续发展等问题,广西馆计划在新建的广西图书馆地方民族文献中心建设标准化程度高、扩展性强、前瞻性好且能管理全区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网络中心机房,面积约200平方米,并在现有基础上,采用云计算、服务器集群和虚拟服务器等现代信息技术,新增高性能服务器、磁盘阵列、核心网络交换机等设备,逐步提升网络系统功能,为建立辐射全区的数字资源保障体系、搭建区域性信息技术支撑平台、提供数字图书馆新媒体应用服务以及发挥自治区图书馆在区域内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4.2 建立辐射全区的数字资源保障体系
4.2.1 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数字资源库群。一是建设标准的数字资源建设工作室,满足海量数字资源加工需求;建设规范的视频制作工作室,包括配置专业的录音棚,满足地方特色资源制作需求。二是通过购置引进商业数据库、自主建设地方特色数据库、接收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资源等方式,不断完善资源类型并丰富资源内容。截止2014年5月底,广西馆数字资源总量为66.2264TB,类型涉及全文、图片、多媒体和书目。其中,自建地方特色数据库32个,外购商业数据库18个。目前,广西馆的建设重点是“广西戏剧库”“广西民族民俗库”和“广西戏剧动漫专题资源库”等多媒体数据库。三是按全区各地资源特点和优势,依托全区自治区级和市级公共图书馆,建立若干数字资源建设中心、数字资源保存中心以及数字资源服务中心,实现数字资源的统一规划、分布式建设和保存以及集中调度和管理[1]。
4.2.2 实现数字资源的跨地区传输和高度共享。搭建与国家数字图书馆相对接的全区自治区、市、县三级数字图书馆虚拟网专网(VPN),实现各级数字图书馆之间的跨地区资源传输,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使用效益。据统计,通过虚拟网专网(VPN)接入广西馆的市、县级公共图书馆(桂南片)共计有58个,现已有40个市、县级公共图书馆成功接入,占需接入图书馆数量的70%。今后将根据市、县各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进度推进此项工作。
4.3 搭建区域性信息技术支撑平台
4.3.1 实现全区资源的搜集整理、智能定位和统一检索。利用标码技术、元数据收割技术、网络资源抓取技术对广西区域内的分布式公共文化数字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实现对各类型公共文化数字资源的准确发现及智能定位,满足用户对资源查全率与查准率的需求。搭建统一检索平台,满足读者对本馆乃至全区公共图书馆各类资源的“一站式”检索需求。目前组织了广西2个省级馆和南宁、柳州、北海、玉林4个市级馆共同进行项目实施,条件成熟后将覆盖全区所有公共图书馆以及广西区域内的各级公共文化机构。
4.3.2 实现全区公共图书馆业务数据的汇总分析与服务数据的可视化展示。利用数据挖掘技术,采集全区各级公共图书馆的业务数据,对各馆纸质和数字资源的借阅情况、数字资源的利用情况、图书馆网站动态数据访问情况以及公共电子阅览室的海量访问信息等进行监测、统计与分析,为全区各级公共图书馆准确制定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提高资源利用率提供决策参考。同时,可将采集到的图书馆读者服务数据,以字幕插播方式实时合成到网络直播服务系统的视频画面中,实现服务数据的可视化展示。
4.4 提供数字图书馆新媒体应用服务
新媒体服务的推出,改变了读者传统的阅读方式。广西馆本着“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响应读者需求,逐步推出一系列新媒体应用服务。今后,还将结合信息技术支撑平台,逐步提供内容覆盖全区、满足资源“一站式”检索需求的数字图书馆新媒体应用服务,使读者能够随时随地享受数字图书馆带来的便利。
4.4.1电视图书馆服务。2010年在广西高清互动电视平台(HiTV互动平台)开通《电视图书馆》栏目,为有线电视用户提供电子期刊阅览、特色讲座与经典影视节目欣赏等服务。今后将进一步深化服务,为更多电视观众提供特色资源服务。
4.4.2 移动图书馆服务。2011年建设了基于WAP协议的手机图书馆,2014年开通了界面更为友好、功能更加强大的移动图书馆服务,读者可使用时下普及的智能移动终端,通过下载的移动图书馆客户端远程体验我馆的各项数字资源服务,并实现了馆藏数字资源的在线浏览、视频点播、资源下载以及离线阅读。今后将进一步提升网络系统性能,完善移动图书馆服务功能,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4.4.3 网络直播服务。2014年开始建设的网络直播系统可同时采集包括电视节目和本馆自建多媒体资源在内的8套节目,按照任务计划的方式通过IP网络播出,读者可以通过多种终端对广西馆推送的多套节目资源进行点播观赏。广西馆数字图书馆系统采集到的业务数据可以字幕插播方式实时合成到网络直播视频画面中,实现本馆服务数据的可视化展示。结合广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平台、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和电子图书借阅系统,可实现全区各级公共图书馆业务数据的汇总分析与服务数据的可视化展示。
4.4.4 电子图书借阅服务。2014年开展电子图书借阅服务,读者通过在线扫描电子图书借阅机上的图书二维码即可完成图书的在线下载,并实现离线阅读。下一步,计划在全区推广电子图书的借阅模式,并结合基于数据挖掘的统计分析系统,对全区各级公共图书馆的电子图书借阅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分析,使覆盖全区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数据更加全面。
4.5 建设数字资源服务体验区
广西图书馆地方民族文献中心建成后,将广西地方民族文献、古籍文献、民国文献和保存本图书等文献整体集中典藏于新建馆舍提供服务,在调整出来的原馆舍则进一步拓展读者服务功能,包括新建数字服务集成化程度高、功能完备的数字资源服务体验区。新建设的数字资源服务体验区计划由数字电视阅读区、可移动终端设备阅读体验区、多媒体视听体验区、自助办证及自助借还书体验区、电子图书借阅区、电子读报区、数字资源DIY制作体验区、自助打印复印区、休闲区等凸显着e时代特征的区域组成,读者不仅可以享受图书馆自助服务,实现数字化阅读,完成海量资源下载,还能亲自动手制作数字资源,真正成为资源的主人。
4.6 加快为学习型机构建设提供服务的步伐
基于自治区图书馆与市级图书馆在服务功能和服务方向上的不同,广西馆紧紧围绕着文献资源中心、信息中心、研究中心的省馆功能定位,在免费开展基本服务的基础上,重点利用各种新技术手段为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厅局区直机关单位提供资政信息参考、文献阅读服务。2013年,我馆与深圳市文华数图咨询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了图书馆总分馆业务管理系统,开通建设了广西图书馆人大分馆,实现了馆藏资源的通借通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今后,计划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厅局区直机关单位逐步建立机构分馆,实现一卡通,广西馆与分馆实现通借通还,并在做好纸质文献服务的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广移动图书馆服务,并逐年、分批开展电子图书借阅服务。
4.7 加大为基层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队伍和智力支持的工作力度
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开展的“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工作”,广西馆自2013年8月起开展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工作,以基层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和新媒体服务为切入点,提升基层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源建设、机读目录制作、读者管理等基础业务工作水平,推动各馆全媒体服务的发展。为做好此项工作,广西馆成立了领导机构,制定了工作方案,组建了50人的工作团队,划分了工作区域,明确了责任。今后几年,广西馆将通过集中培训、实地调研、现场辅导、远程指导和接收跟班学习等不同方式解决基层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以及其他方面的业务问题。
[参考文献]
[1]徐欣禄.广西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建设思考[J].图书馆界,2012(3):66—68.
[收稿日期]2014-07-01
[作者简介]徐欣禄(1955—),男,研究馆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馆长;秦小燕( ),女,研究馆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