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过大年与民族精神
2014-11-19段宝林
○ 段宝林
小时候,最盼望的日子是过年。过新年的时候“敲锣鼓,放鞭炮,穿新衣,戴新帽”,有最好吃的东西吃,最好玩的东西玩,还可以看大戏。这是一年中最欢乐的日子。
过春节,在我们扬州叫“过年”,而北京则叫“过大年”,意思都一样。我以为“过大年”的说法更好一些。为什么呢?因为,春节就是阴历新年,这不仅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而且是全年中最大的一个节日,节期长达二三十天之久。春节的节日礼仪、庆典也是最多的。春节也最能体现民族精神,几千年来,传承不绝以至今天。所以,叫做“过大年”确乎更合适一些。
记得前十多年,我作为新华网的嘉宾就曾经以“过大年”为题与网民聊天,真是非常高兴的事。
我们知道,人类节日有了好几千年的历史,在所有节日中,春节的历史又是最长的。
人类最早的节日只有两个:一个是冬至,一个是夏至。这是按照阳历(按太阳的运行制定的历法)确定的节日。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夏至以后,白天就一天天缩短;冬至正相反,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过后,光明的白天就一天天加长了,新的一年就开始了。于是,爱好光明而又向前看的古人,就把冬至作为新年——新的一年的开始。
在阳历中,冬至的时间一般固定在12月22日,夏至则一般在6月22日。 按照阳历,冬至就是最早的新年(至今冬至还保留了祭祖、吃汤圆的民俗)。后来因为中国施行阴历。阴历月份是按月亮的运行规定的。这才把新年开始的日期,定在正月初一——元月元日。所以正月初一,又叫做“大年初一”。
自从辛亥革命以后,因为改用阳历(又称公历、西历),“新年”定在阳历一月一日。于是原来的阴历(又称旧历、夏历农历)新年就改称“春节”了。不过,一般的老百姓还是叫它“过年”、“过大年”。
怎样庆祝新年呢?这是节日的主要活动,几千年来逐渐形成了习俗,这就是春节民俗。春节的起源也由此而来。
春节的起源一般民俗专家都同意起源于蜡祭。蜡祭的“蜡”又写为“腊”,十二月为什么叫“腊月”呢,就因为这是蜡祭的月份。蜡、腊原来有猎的意思。12月也是古人农闲打猎的时候。
在远古,神在人民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神在春天耕种之前要祭祀土地神、农神,祈求他们保佑风调雨顺;而在秋收之后则要祭祀百神,要去打猎搜索最好吃的东西来祭祀百神,感谢他们的保佑使人们获得了丰收。早在尧帝甚至更早的时代,就开始有蜡祭了。在岁末打猎搜索各种最好的东西来进行祭祀,祭祀农神之外,还要祭祀动物神——猫神、虎神。为什么呢?因为猫吃田鼠,虎吃野猪,都保护了庄稼,连堤坝、水沟也要祭祀,这都是丰收所不可缺少的。这就叫有恩必报,仁至义尽。这是对大自然的感恩,表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的是一种伟大的和谐--和合思想。
这蜡祭后来就成为春节,其节日民俗的内容又增加发展了很多很多,各地也多种多样,难以计数。有的地方过春节长达一个多月,由腊八就开始准备年货、开始排练各种文艺节目——准备社火活动。
腊月二十三祭祀灶王爷,一般就进入春节的节期了,所以祭灶又叫“过小年”。
灶王爷原来是天神玉皇大帝派到各家各户来监督人民的言行的。祭灶就是送他上天去汇报,所以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是一副对联,祭灶时要换上新的。祭祀的供品还有糖瓜、糕点、北京有“蜜供”,南方还有用糯米做的“灶饭”,上面放些干果,有的还插一面纸做的彩旗。为了喂马,还要供一盘剪成一段段的干草。因为灶王爷是官,官是要骑马的,就像现在要坐小轿车一样。
蜡祭要打猎找最好吃的东西来祭祀,古人认为打猎得来的东西,才是最好的。实际上,这也是慰劳大家,享享口福。所以过年之前要准备各种各样最好吃的东西,如海鲜、鸡鸭鱼肉、牛羊肉、腊肉、酸肉、饺子、包子、年糕、汤圆等各种各样的美食。
有一首流传很广的民谣,把年前这几天的活动做了很好的概括:
小子小子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写大字(或“宰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首;
三十晚上守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或“拱拱手”)。
糖瓜粘是祭灶;扫房日是一年大开光的日子,把家中里里外外彻底打扫干净。把铜器件,也攃得雪亮。门窗贴上剪纸窗花、对联,干干净净过新年,这是很好的新年卫生习俗;写大字,就是写对联,对联又叫“春联”,用墨笔写在红纸上,新年之前贴在门上。大门上一般贴:“春回大地国泰民安”、“人勤春早 物阜年丰”等。卧室的对联字较小,一般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事非经过不知难”“寿比南山松不老 福如东海水长流”等等,红红火火过新年,很有文化色彩。如果看到黄色或蓝色的春联,那是因为家有丧事,第一年贴黄的,第二年贴兰的,第三年就贴红的了。
过去穷人在年关躲债,躲过了三十,就算是过了关,大年初一即使见了债主,就拱拱手拜年,也不好要债了。
三十晚上全家人在一起守岁,先吃“守岁酒”团圆饭,特别丰盛,有一个大杂烩汤,象征大团圆。大团圆这是春节的节日精神。如果有一个人没有赶回来,就要给他留一个位子、一副碗筷。不但活人团圆,而且还请祖宗先人也一起回来过年,要挂起先人的容像(画像),三十晚上接灶,把灶王爷也接回来一起过年。还祭天神,放鞭炮,请天神也一起过年。这是一个大团圆的节日。
团年饭的各种菜肴都有讲究的。豆腐象征幸福,芹菜象征勤快,大葱象征聪明,发菜象征发财……一盘鱼要成双成对,有的上面还有剪纸的红双喜。这盘鱼是不能吃的,要留到明年,也就是初一才能吃。表示“年年有余”。
南方人大年初一吃汤圆,也是象征团团圆圆。
北方人过年吃饺子,全家人在一起包饺子,其乐融融。饺子象征元宝,这是“恭喜发财,大吉大利”的食品。
大年初一拱拱手,就是拜年。先在家中给长辈磕头拜年,然后出去给亲友拜年。这是联络感情的好机会。一些地方习俗:人们有了矛盾不和,过了年,互相拜年之后,就和好如初了。一些少数民族的村寨,青年男女的歌舞队到外村寨互相访问,乘机谈情说爱。
春节期间,一定要好好休息。节日禁忌是不能动农具、刀剪。这是让男男女女都彻底休息。《礼记》说蜡祭是“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几千年前就是如此。
春节期间的社火表演非常热闹,原来是祭祀歌舞,愉乐神和人,后来不信神了,成了纯粹的娱乐活动。
为了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又有傩祭傩舞,戴上面具扮演威武神灵,扫除各种妖魔鬼怪。
春节的社火歌舞很多,最壮观的是龙舞,全国各地的龙舞各种各样有100多种,这是远古图腾舞蹈,充分表现了龙的传人的龙的精神——和合、腾飞、吉祥如意。
元宵节是春节欢庆活动的高潮。这是新年后第一个月圆之夜,晚上联欢有极其盛大的元宵灯会。有龙舞、狮舞、大湖船河蚌舞、踩高跷、对唱山歌、民间小戏歌舞等等演出,层出不穷。灯会一般举行六天,十三上灯,十八落灯。激流勇退到元宵高潮,春节活动也就告一段落了。
总之,春节是旧历新年,是送旧迎新的节日,同时又是一个大团圆的节日,一个最欢乐的节日。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狂欢节。孔子曾经带着学生们参加节日活动,学生子贡看到当时“一国之人皆若狂”的盛况,感到不好理解。孔子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人们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就需要这样痛痛快快地休整一番休息几天不算多。“张而不驰,文武不为也;驰而不张,文武不能也。”如果只是紧张地劳动而不休息,是不能持久的。这是为了来年更好更好地工作。
经过春节的节日活动,激发了对未来的向往。往往能引发出一些非常好的思想来。我们知道,孔子关于“天下大同”的一段话,正是在参加蜡祭之后产生的。《礼记·礼运篇》: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这种对大同世界的向往,不是和我们现在的中国梦有些共同之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