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书的感觉

2014-11-18石峰

中外文摘 2014年19期
关键词:读法书柜读书

石峰

每一个人对书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我干了一辈子出版工作,对书有我自己的一种感觉。

有人谈过人生的体验:一对初恋情人第一次与对方的手接触时,会像触电一样,心潮澎湃;热恋中的情人手拉手,会有一股潮热流遍全身,把两个人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天长日久的夫妻之间手拉手,如同左手拉右手,虽然感觉不多了,爱却更纯真了。

与书结伴,何尝不是这样呢。

最近,我腾退单位的办公室,最令我头痛的是一大堆书怎么办。在出版部门工作了几十年,最大的收获是拥有很多书。这么多书都搬回家,实在没地方放,只好挑选一部分自认为喜欢的有价值的留下来。经过反复筛选,挑花了眼,看看这本有用,翻翻那本不错,也没见少多少。有人劝我,人都退了,要这么多书干什么,你看得过来吗?我也知道有很多书我这一辈子也不可能去看,但就是舍不得。也许由于我从小读的书太少了,对书有一种占有欲;也许我在出版部门工作太久了,对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无奈,我还是去买了几个大书柜。当把四个新买的高大书柜都塞得满满时,我突然有一种满足感。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没见过太多的书。1972年我调到国务院出版口工作,开始就住在北京朝阳门内大街166号人民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同办公的楼上。当时出版社的食堂楼上是个小礼堂,里面乱七八糟地堆满了很多很多各式各样的书,上面积满了灰尘,我惊呆了,书怎么能这样堆放?出版社的同志告诉我,这些都是“封资修”的东西,谁都不能动。我很愕然。在我的心灵上神圣的书第一次被抹上了一道阴影。

“文革”期间的文化禁锢政策,致使全国出现了空前的“书荒”。没有书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人,如同被窒息一样。1978年初,当时的国家出版局做出一个重大决策,调动全国出版、印刷力量,集中重印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的35种中外文学名著,成为当时在出版界乃至整个文化界解放思想的标志性事件,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各大城市新华书店门前通宵达旦排队购书的景象,成为一代人无法抹去的记忆。我也是受益者。这些名著有很多如《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等,过去我连听都没听说过,一下子接触到这么多中外名家的书,有一种年轻人的热恋之感,相见恨晚。静静地分享世界文学巨匠讲述我闻所未闻的故事,那份愉悦,那份惬意,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从此,那些所谓“封资修”的书也重新获得了应有的尊严。

书是有灵性的。我把家里的书整理得井井有条,一排排书齐刷刷地矗立在书柜里,像一群睡着了的知识老人,站在它们跟前,你会有一种亲近感,你的心很快会被吸引过去。随手翻开一本书,它就被唤醒了,你与书的对话便开始了。我在家里无所事事的时候,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走到书柜跟前去,抽出一本书来翻翻,心很快就会静下来。这里是我的精神港湾。

我的床头柜上长年放着一本《道德经诠释》,它是2005年时任湖南省委宣传部长文选德亲手送给我的,他对老子的《道德经》颇有研究。他说,闲暇时可以翻翻,里面的很多道理很受用。我没想去研究《道德经》,也没有睡前看书的习惯。但是,床边放着这本书,时不时看见它,睡在床上偶尔会想起老子的某个教诲。有时记不准了,就随手拿过来温习一下,有时甚至会默念着老子的话语睡着了。我把它放在床跟前,只是想以它为伴而已。

书以载道,由此就想到出版这个职业的崇高和神圣。正是因为有了出版,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典籍得以传承下来,正是因为有了如此多到难以计数的典籍,世界文明才得以延续至今。正如我国著名学者朱光潜先生所言:“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从柏拉图到黑格尔,没有这些大师用思想的灯火,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也许直到今天,人类还在黑暗中摸索。”如果没有出版,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果没有出版,马克思主义仅靠口口相传就不可能传遍全世界。我有一套线装影印本《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占了我满满两个书柜,我把它看作镇宅之宝,珍爱有加。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就酷爱阅读中国史书,《二十四史》是他一生中阅读最多的一部。自1952年至1976年,毛泽东主席在日理万机之余,精读通读了这部巨著并作了大量评注、圈点和各种阅读标记。从中可以看到他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独到分析,对各种历史人物的精辟评价,对某些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其中不少评注融入了中国革命的实践。从他那笔走龙蛇、极富个性的手迹中,还能看出这位伟人的恢宏气概和思想情感的起伏波澜。这是毛泽东主席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凡有成就的伟人、名人、学者都爱读书、谈读书、议读书。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勒内-笛卡尔说:“阅读优秀的书籍,就是和时代中最杰出的人们进行交流。”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有句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周恩来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把读书要“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作为自己的修养要则。我国著名文化学者季羡林先生说:“古今中外有一些爱书如命的人,我愿意加入这一行列。”而我这辈子读书不得要领,很随性,无计划,什么书都会去翻翻,多为浅尝者,也没有特别的偏好。但我想这能不能也是一种读法呢?为求解问题读书是一种读法,为做学问读书是一种读法,为了增长才干读书是一种读法,如此等等,但所有这些读法都会很累心、很辛苦。毫无目的地随机读书应该也是一种读法。我把读书当作一种休闲的事,消遣的事,尤其上了些年纪以后,只求在与书的亲密接触中得到愉悦,偶有所得,不亦乐乎。当然,这是不足为道的,乃无大志者所为。

面对数字时代,有人说纸质书会很快消亡,但是我并没有感到它将很快离开我的伤感。尽管数字阅读我也接触一点,但对纸质书的那种温暖、真实的感觉,那种恬静、优雅的享受,电子书是无法替代的。而网上阅读是一种快餐式文化,浏览最新信息、查找某个资料,网上阅读有优势,但往往功利性较强。肚子饿了吃个快餐填饱肚子,是一种吃法;用传统的烹饪方法吃一顿家常饭,也是一种吃法。吃快餐便捷、实惠,但西方人把快餐称之为垃圾食品,吃久了吃多了,据说对身体不好。家常饭祖祖辈辈吃,习惯了,改也难啊。当然,阅读和吃饭毕竟不是一回事,那就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必强求了。

我与书打交道40多年了,也有了很多书,我对书却因久而依恋,因多而珍惜,如同相濡以洙的夫妻,日久弥新。

2014年5月于北京

(摘自《小品文选刊》2014年第6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读法书柜读书
“0”的读法和要领
我爱读书
书柜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法、写法教学设计
整理书柜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我家的书柜
浓度直读法快速测定低钠盐中的钾
怎样读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