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村石灰坝的红色记忆

2014-11-18张任明

源流 2014年11期
关键词:五华特委大田

张任明

在五华县的西部,有一个山环水绕的小山村——石灰坝。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烽火岁月中,这里的父老乡亲铁肩担道义,聚集在共产党的旗帜下,成为我党在东江抗战后方的坚强堡垒村。

石灰坝是广东省五华县长布镇(旧属大田镇)的福兴村下属的一个自然村。大田河流经村子时,形成了河坝。据说早在明朝时,这里的村民就到30里以外的桐坑、大布坪,把石灰挑回来在河坝上摆卖。长布、周江,甚至远及紫金中坝的客商都来到这里购买,逐步在这里形成了一个石灰市场,于是这村就得名“石灰坝”。

也许是因为得益于石灰贸易所带来的文化传播吧,这小山村数百年来一直有着崇文重教、孝友传家的良好乡风。清同治年间,当时的村中首富张芳廷出资建了一间私塾“凌云书室”,招纳村中儿童读书识字,继而培养乡土文士。村中虽未出过中举之人,但相传有过18担书笼出门的盛名,这意思就是有18个人挑着书担子出外教书或读书,这在山区应该是比较少有的吧。

到了上世纪的20-30年代,石灰坝一批有文化、有见识的青年已步入中年成为了村中绅士,如张镜湖、张壁清、张文卿、张绍宗、张胜安、张翔九、张俊贤、张绍唐、张绍文、张金先、张观清、张云三等。他们正直公正,关心村中公益事,也是我党团结的对象。此后,他们都为构建革命堡垒村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938年,日本侵华战争的烽火烧到广东,也打破了这个小山村昔日的宁静。从该年的11月至1941年间,日机数次在五华上空狂轰滥炸,长乐百姓死伤甚众,由此激发了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县城乡蓬勃兴起。1939年,重建后的中共五华县委以县立一中、二中、三中为基地发展党的组织,并开始着手在大田、长布、潭下一带的农村建立党组织。当时石灰坝的首富人家张骏声的孙子张日和正在五华一中读书,通过参加读书会接触到了党组织。这年的暑假,为在五华北部山区开辟长布、大田、潭下根据地,县委派遣了中共党员陈宜广、钟光汉、邓其玉等来到石灰坝,与张日和等一批进步青年一起,在福兴村的育文学校举办青年骨干读书班和文化夜校,帮助青年农民学习文化,传播进步思想。

1940年10月,县委发展了当时就读于县一中的张日和、李明宗等人入党。1941年春节(1月27日)过后,此时正是石灰坝三年一次的大醮会的时间。张日和和五华一中的5个同学来到石灰坝,与本村的进步青年一起,在村中的大榕树下搭起简易戏台,演出抗日话剧,演唱抗日歌曲,并且组织了宣传队游行。这次抗日宣传活动足足搞了3天,轰动了四邻八方,数千老乡涌到石灰坝的老榕树下,观看演出,僻静的山村第一次接触到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连族中的长老士绅都为之所动。

从此,石灰坝的父老乡亲就一直跟着共产党投身于抗日建国的大业之中。

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日、伪、顽、匪等敌对势力甚为猖獗。1941年2月,中共东江后方特别委员会(简称“后东特委”)在龙川老隆成立,书记为梁威林。同年底改为特派员制,特派员梁威林,副特派员饶璜湘。当时隶属于中共粤北省委,下辖龙川、五华、和平、河源、紫金、新丰等县县委及连平工委。

就在这一年的寒假,为加强后东各县区党的建设,后东特委在石灰坝的育文小学里举办了所属各县区委书记、党员干部训练班,为期15天,参加学习的有30多人。特委组织部长钟俊贤为班主任,特委书记梁威林、宣传部长饶璜湘亲自为训练班干部讲课,参加讨论,回答疑难问题。训练班期间,张日和的祖屋骏兴楼则成为梁、饶两位领导的居住地。

在石灰坝的红色历史中,育文小学是一个主要的记忆点。育文学校是福兴村创建于1930年,这是当时大田镇全境的唯一一间完全小学。在此就读的不仅有大田镇各村的子弟,甚至远至粘坑、锡坪等乡,也有人通过亲戚关系送子弟前来就读。难得的是,育文小学的校董和福兴村的长老们都很愿意接受时代的新思想,为此,他们还特地聘请一些外地的教师前来任教。借此良机,1940年春,县委派党员薛弼珊、薛冠洲和刘辉学应聘到育文小学任教。薛弼珊才高识广,勤于教学,善于交友,很快就在福兴村结下了人脉。1941年6月,薛弼珊、张日和等先后发展了青年教师张俊乔和校工张开文、农民张石源参加了党组织。经中共五华县委批准,南水地区(今大田、长布、潭下三镇)第一个中共党支部——石灰坝党支部正式成立,薛弼珊任党支部书记。从此,这里竖起了革命斗争的旗帜,石灰坝的斗争有了主心骨,育文小学也成为了党的重要工作据点。

1943年,为适应广州沦陷后的严峻局势,后东特委亟需建立一条秘密交通线。石灰坝上接龙川、河源、连平、和平,下通海丰、陆丰、紫金、惠阳,当时由海陆丰、惠阳沿海贩盐的客商都要经过这一带,如在这里设立交通中转站,交通员方便以客商身份往返进出。于是,1943年春,后东特委组织部长钟俊贤来到石灰坝,钟俊贤最后选定了经华楼为中心交通站的秘密据点。经华楼当时住了6户人家、三四十人。其中的张俊乔、张石源是中共党员,交通员到这里的食宿联络,概由张俊乔、张石源两家负责,党员张开文、张石源则担任交通员。要知道,这个中心交通站离国民党顽固派把守的福汶乡乡公所不到600米,但秘密运作了6年,乡长张良和居然一点都没察觉,这不能不敬佩当年乡亲们的忠心和智慧。

石灰坝交通站除了输送接待来往干部人员外,还承担过多种任务:在后东特委设立电台之前,东纵前线的有关秘密文件都是通过这里转送到后东特委根据地宁山;后东特委机关和武装部队的补给,如药品、纸张、雷管、炸药及各种油印材料,有时通过这里直接或转告潭下党支部,派人到兴宁市场购买……石灰坝的父老乡亲尽忠尽责地担负起这些繁重而危险的任务。6年中,交通员上走华城、龙川,下达河源、紫金、惠阳,接送往来同志,传递组织信息;村中乡亲接待安置来往于交通线上的数百特委领导、东纵前线干部和交通员,从没发生过意外。

6年间,后东特委的领导如梁威林、饶璜湘、钟俊贤、金阳等经过这一带时都在石灰坝骏兴楼居住。甚至一些因工作条件所限,无法带孩子奔赴游击区的,还把年幼的孩子留在这里寄养。1944年冬,当时在五华一中教英文的地下党员夏冰、吴祖光、黄怀平夫妇因东江纵队急需英文翻译而奉命奔赴罗浮山,无法把两个1岁半和五岁的孩子带去。于是,张日和的母亲便留下这两个孩子抚养了长达一年半。那时,张日和的妹妹张若子假期回家,每天都听到1岁半的孩子哭喊着要妈妈,就是今天讲起来也不禁唏嘘。endprint

1944年夏,为抵御日寇入侵,石灰坝人还拿出了作为基金储存的“蒸偿谷”300担开炉造枪,请来转水青塘围的打枪师傅,在村里的榨油坊开炉造枪。历时半年,造了30多支七九式步枪和多支土打左轮枪。石灰坝人就用这些武器,组建了石灰坝的青年抗日武装队伍。平时各人保管,一旦有事,便听令带枪集中。张日和与石灰坝的武装青年开展教育,说明这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队伍。虽然日军最后没有进犯到五华,但村民们手中有枪对付国民党的地方势力就硬气多了。石灰坝有了这么一支武装队伍,有力地增强了堡垒村的防护能力。1945年~196年东江纵队北撤前,国民党反动武装曾多次进入大田,但在乡绅村民软硬兼施的“劝说”下,始终没能进入石灰坝。

1946年初,国民党武装不断对后东特委的驻地河源黄村进行围剿扫荡。3月,为保证后东特委机关的安全,后东特委书记梁威林、副书记钟俊贤、宣传部长黄中强等人带领特委机关和电台、《星火报》报社五、六十人,分批星夜翻过七目嶂,秘密转移到石灰坝,住进石灰坝的几户村民中。特委机关在这里安全驻扎了两个多月,继续指挥全区的斗争。电台继续运作,《星火报》照常出版,大批油印传单、宣传品通过中心交通站和交通员往各地散发。

对后东特委机关的进驻,石灰坝党支部和全村群众深感责任重大,他们说这是日和带来的人啊,无论如何一定要确保安全。一天,五华县警队突然窜到与后东特委机关驻地只有一山之隔的罗田坑放火烧茅寮,危及我后东特委机关的安全。张日和与村中群众商量,三举齐下来驱敌:一是由村民向国民党乡长交涉,如果你把县警队引进来,以后我们要找你算账,逼得被架空的乡长只好去与县警队说情解释;二是晚上组织人马到后山在火水铁罐里放鞭炮,制造点“枪声”,吓得战斗力不太强的警队一夜不敢睡;三是派人到大田乡政府虚报“军情”,说靠近龙川、河源一带有共产党的武装活动……结果第二天国民党的警队就赶紧撤离了。

1946年4月,东江纵队奉命北撤,留下了一批贵重武器,交给石灰坝党支部负责秘密掩藏,以便日后恢复武装斗争。这批武器共计有重机枪1挺,轻机枪5挺,步枪20多支,另有一批驳壳枪分别交由张春祺、张俊贤、张其芳等人掩藏。石灰坝人在极端保密的情况下妥善地掩藏了这些武器,一年后,这批武器又完好无损地全部交还给东江人民抗征总队。

历经抗日烽火的锤炼和解放战争的洗礼,石灰坝锻造成为了革命堡垒村。1989年,省、市、县人民政府授予石灰坝“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村”,县委党史办编写了《大田石灰坝革命堡垒村村史》;今年9月,由五华长布的知名企业家缪寿良、张伟文、张远华、张建良、张定文、张金权赞助,制作了《大田石灰坝革命堡垒村村史展览》,展览地点就在张日和的祖屋“骏兴楼”第一进的二楼上。这里早年是张日和与村中的年青人拉起“私伙局”的地方。1939年以后,梁威林、饶璜湘、郑群、钟俊贤、钟光汉、卓扬、黄中强等后东特委的领导都曾常住此处,现在用作办村史展览就再也合适不过了。

烽火岁月见真情。石灰坝的这段史诗般的红色历史,有了图文并茂的村史展览,成为了激发人们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endprint

猜你喜欢

五华特委大田
五华狮雄山遗址的考古收获及其性质——与《五华狮雄山》考古报告作者的商榷
“大田后生仔”歌唱家乡
忆孔明
西安文理学院王延华教授关中特委旧址写生选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五华红木文化产业园开业
皖西北特委在巢县的隐蔽斗争
“小田并大田”要有序推进
中共闽粤边特委机关旧址
滕代远领导湘鄂赣边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