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在历史中“穿行”——访广州市第一中学杨穗福老师
2014-11-18梁春晓
本刊记者:梁春晓
个人简介:杨穗福,广州市第一中学教研处主任,中学历史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广州市首批基础教育名教师、荔湾区名师、荔湾区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担任广州市中学历史教研会常务理事和副会长、广东教育学会中学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理事、广州市特级教师协会理事。
“技术是教育的生产力”
访谈者:作为一名历史教育工作者,您认为,从“历史”的视角看,技术是什么?
杨穗福:技术是生产力。从历史的视角看,在技术变革的过程中,生产力的“人”与“工具”这两个要素在技术的发明与应用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促进与提高的关系。人类历史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技术的变革。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科学与技术得到结合。两次工业革命都直接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是较大的受惠者,经济实力跃居到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位置。从教育视角看,仅以过去传统的理解来说信息技术起着辅助教学的作用,其实并不止于此。研究教育信息化的专家和教师在使用技术的过程中,会不断努力去改变技术的用途和用法,寻找契合点。它正在改变着人的能力结构和认知理念,为其进一步发展孕育能量。所以,在今天,我认同这样的观点,信息技术已经不仅是辅助教学,而会引起教育的革命,也就是说,技术也是教育的生产力。
访谈者:从教30年,您所感受到“技术”怎样支持您的教学?
杨穗福:从收录音机与幻灯投影机到第一台PC-XT电脑兼容机,再到计算机乃至多媒体平台与互联网应用等设施设备,我试图踏着时代步伐,逐渐适应技术带来的教学变革。从我个人来说,信息技术发挥着几种作用:一是让我的历史教学得到新技术和新资源的辅助,丰富了历史的形象材料,增大了课堂的信息量,如使用历史的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我印象最深的是用柴可夫斯基的《1812 序曲》来讲拿破仑的那段兴衰历史,把课题改为《拿破仑的炮声》,课堂变得立体化。二是增强了历史教学的归纳总结功能,从初期用手绘制幻灯胶片,到现在使用PPT 演示,以及用交互电子白板软件的自由组合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的逻辑关系和历史线索。比如说,在学习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时,我让学生亲自在电子白板上通过随意拉动去正确组合每一权力结构的关系。学生非常踊跃,课堂充满乐趣。三是有利于创造条件改变历史教和学的方式。在90年代初,我将照相技术、录音技术和计算机设备应用到历史功能室的设计,形成一个有利于在教学中“复活”历史和体验历史的学习环境,并建立活动小组,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当时这种理念获得同行高度肯定。我曾承担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课题《历史活动课中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研究》,探索历史考察等各类型活动课中应用技术的策略,通过技术的应用挖掘历史内涵。四是增强基于历史教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例如在2009年首届“广东省中学历史教学网”的魅力荔湾DV 创作大赛中,我组织师生利用DV 的器材和媒体技术摄制身边的历史文化古迹,获得个人突出贡献奖和最佳组织奖,并在观摩会上发言向全省推广经验,还指导多名学生用Photoshop 软件制作历史海报,引导他们如何用对比、动感等手法,用“线绘”技术来表达历史的风云变幻、人物的特征等。从历史的视角,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让学生学习新的技能去完成一个项目,实践新课程倡导学生发展评价的理念。五是有利于让学习测评更加科学化。90年代初,我学习并使用BASIC 语言编写简单的程序,以等级分来反映学生的平时成绩,较早使用先进的评价观来评价学生,又如使用同事开发的抽签与记录工具来进行课堂提问和评分,提高学生的关注度,体现了评价的公平性。目前,我正在使用数据采集系统进行课堂教学实验,深入探讨如何应用数据采集来提高历史阅读的教学效能,以及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访谈者:这种“支持”,对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对您又意味着什么?
杨穗福:对于学生来说,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可以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可以拓展多种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可以逐步适应社会发展所要求的学习方式变革。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学习新事物的态度的坚持,是一种促进前进的永久动力,也是教育观念自我更新的过程。
历史与技术在时光中“链接”
访谈者:历史与技术,一个“过旧”,一个“过新”,在人们的话语中,仿佛是两个相互排斥的“极点”,您是如何找到两者的“链接点”?
杨穗福:在我眼里,这只是一种话语,历史创造未来,没有历史的积淀,就没有新的技术创新,所以这两者本身已经存在链接点。透过历史,看到的是人的千姿百态,可以感受人类的思想与智慧,拓展视野,发现社会,发现自我,培育现代公民素养,这是历史具有“新”的地方。所以历史与技术两者不是相互排斥。“链接”在时光中进行,其关键在于思想上的认识。历史教师具有思维广阔,洞察力强的特征,善于找到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只要能够对技术对象的性能作一般性了解,就比较容易判断到两者之间的链接点,为己所用。好比去“新的云端”里去淘“旧的史料”,这不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你说呢?
访谈者:您觉得这种“链接”有趣吗?
杨穗福:当然有趣。特别是将过去的历史跟现代的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更能够得到青年学生喜爱,为他们提供新的兴趣增长点,也为学生在两者之间的学习中提供更多想象和创意的空间,并为其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打下现代技能基础。例如,“翻转课堂”的时代来了,微课程成为一个新事物。对于学生来讲,更容易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水平掌控自己的学习时间,利用微课可以去看到更多的历史材料和生动的影视资料。这些在传统课堂上是难以做到的。
对于教师来讲,在微视频制作中,把历史学科的材料呈现与问题探究的结合起来将是其中一个必要的表现手法。学会简单的制作技术后,重点就应放在如何吸引学生在历史的动与静之间去游走和思考,让其去深入解决有思考力的问题,培养历史辨析与批判、评价的能力,从学习中与历史产生共鸣,培养公民意识和人文精神。这就构成了历史教师新的兴趣点。
访谈者:如果把一次次的教学实践视为一个个的艺术品,您最满意自己哪一件作品?有什么创意?
杨穗福:最满意的是基于荔湾区科技计划项目研究开发的中学历史剧创作主题网站“历史剧荟”。这个网站是我自己的综合能力及信息素养的一次较好发挥,是我的滚动式思维在实践中与灵感触发而形成的一个作品。它围绕历史剧编演活动展开,是一个集课堂教学素材、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及评价等多方面功能于一身的网络教学平台。我2008年带学生以一个班的力量进行创作,登上了广州市比赛一等奖的领奖台,又代表广州市赴香港参与穗港两地的交流活动。这个实践的“成功”引发了我的另一个思考,从而形成了研究课题,掀起了一轮全学科的行动研究。至今参加了四届比赛以及其他的活动,我的同事都能够指导学生走上最高的领奖台。实际上,这个过程就是教与学相长,体观主题网站“历史剧荟”是“在建中用,以用促建;在用中学,以学促建”的思维,是一个学习交流和提高的平台。
“历史人”新视野“穿行”技术
访谈者:“历史人”某种意义上有种食古不化、古香古色的情结? 您是怎样的“历史人”?
杨穗福:食古不化、古香古色的情结只是对比于其他学科的特点而用来调侃学历史人的说法而已。从古代来讲,正是由于资讯不发达等原因,影响了教育者的视野。多数人处于所谓埋头只读圣贤书的状态。但在近代,中国处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都陆续产生了推动历史发展的大事,如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冲击了人们从观念到行为的变化。所以,“历史人”更会从历史的对比中去认识新事物发展的必然,更主动地去思考与实践。
说到我自己,我想“躬身平凡岗位,拓宽方寸讲坛”则是写照。我也希望教育同行们能懂得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把握自己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越过工业时代去研究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新变化,找到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动力。
访谈者:走在技术的时光“隧道”中,您认为历史教师应如何去“穿行”?
杨穗福:历史教师在教学内容中面对的是古今中外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等历史,接触的是广泛的信息,如何用信息技术带着教学的契合点去“穿行”,那需要他们个人立其志、修其身、练其器,就算做不成变形金刚般的人物,也要能够随时带上“时光隧道”里的追光镜去努力跟随前行(笑)。换句话说,要有敏锐的历史发展观,把握现代技术的发展趋势,不做时代的落后者;要敢于超越,敢于跨界学习和思考,自觉与历史的广阔多元信息接轨;勇于探究和实践,只有“穿行”,才能行“穿”,而再“穿行”,再行“穿”,历史就是这样循环不断。
访谈者:最后,在这个“穿行”中,您认为历史教育工作者如何把握理论、技术、实践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
杨穗福:理论是教育经验的结晶,是实践的高级产物,忽略了理论指导就会脱离正确的教育发展方向,技术与实践就失去了意义;技术是更好地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手段,甚至是激发理论发展的动力;实践则是验证理论科学性与技术应用有效性的必不可少的环节。理论、技术和实践三者密不可分,共同构成历史教育工作者成功实践的秘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