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问卷的编制
2014-11-18王婷
王婷
摘要:本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综述、学生访谈和开放式问卷,编制出预测问卷,经过修订,形成《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问卷》,并在正式施测后对其信效度进行检验,证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为后续对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测量工具。
关键词: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计划行为理论;问卷编制
一、前言
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极大地冲击着社会的各个领域,手机作为人们首选的移动媒体给高中生的生活、学习、教育管理带来了重大的挑战。面对高中生使用手机的现象,很多学校规定“严禁手机进校园”,效果却不容乐观。高中生带手机进校园、进课堂的情况屡禁不止,因手机使用而引发的各种师生矛盾、亲子冲突也时有发生。而与此同时,国内外正在积极探索移动学习的方式,手机凭借其普及率、智能化、性价比、操作性等各方面优势被认为是移动学习的重要终端,在校园内被鼓励积极推广。高中生的手机使用问题或许并不是简单地禁止还是推进的二择一,而有必要切实了解高中生手机使用的具体情况和影响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的因素,正确对待高中生使用手机的需求。
目前国内外对手机使用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手机成瘾、手机文化以及短信使用等特定的方面,国内还没有统一权威的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量表。本研究中将手机使用行为定义为所有手机功能和服务的使用情况,以使用时间进行评级。研究者以计划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参考浙江大学沈勇2009年编制的《手机用户调查问卷正式版》,结合开放式问卷以及与学生访谈的结果自行编制《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问卷》。
二、预测问卷的编制及施测
(一)预测问卷编制
本研究中,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问卷的项目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文献综述。广泛阅读手机使用行为的相关研究,参考已有的调查问卷内容和结构,确定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本研究中手机使用行为问卷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下一步的学生访谈提供理论支持。计划行为理论认为影响行为意向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个人本身的“态度”,指个人对该项行为所抱持的正面或负面的感觉、评价。二是来自于外在的“主观规范”,指个人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即重要他人对于个人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发挥的影响。“主观规范”由规范信念和顺从动机两部分组成。“规范信念”是指个体预期到重要他人或团体对其是否应该执行某特定行为的期望;“顺从动机”是指个体顺从重要他人或团体对其所抱期望的意向。三是“知觉行为控制”,指反映个人过去的经验和预期的阻碍,当个人认为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与机会愈多、所预期的阻碍愈少,则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就愈强。如果高中生能够通过使用手机获得积极情感,得到了朋友、家人、老师的赞成,对手机使用、手机成瘾的控制有信心,则有可能更多地使用手机。
第二,学生访谈。分别对高中三个年级共12名学生进行结构式访谈,访谈学生涉及重点班、普通班、国际班,包括寄宿生、通学生和艺体学生。访谈主要收集高中生具体的手机使用行为以及家长、教师对高中生使用手机的态度及管理措施。
第三,开放式问卷。主要设置了八个问题,诸如经常使用的手机功能和服务有哪些,使用手机是出于哪些原因,手机使用可能带来哪些积极或消极影响等。在高一、高二各随机抽取了一个班级,共回收有效问卷87份。
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根据问卷编制的方法和原则,研究者编制了包含48个项目的原始问卷,并请心理学专家及南通某中学的资深班主任进行评定,根据评定意见对一些项目的表达进行了修改,形成问卷的初稿。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关于高中生手机使用现状的调查,包括使用的功能、时间、费用和场合;第二部分是一个完整的关于手机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问卷,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假设有动机、情感体验、态度、主观规则、控制等五个因素影响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手机使用行为的动机因素由第1至10题构成,分为安全性需要、社交需要、获取信息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学习管理需要。情感体验因素由第11至16题构成,包括积极情感体验和消极情感体验。态度因素由第17至24题构成,从对手机使用带来的影响(学习、人际交往、身心健康、经济)持肯定态度或是持否定态度体现。主观规则即重要他人对行为的影响,由第25至30题构成,其中包括规范信念因子和顺从因子。规范信念因子指重要他人(父母、老师、同伴)是否期望自己使用手机;顺从因子是指个体是否顺从重要他人的期望。控制因素由第31至40题构成,包括自我效能因子(指对手机使用信心),依赖性控制因子(指对手机成瘾的控制),适应性控制因子(指对手机使用环境的控制)。问卷要求被试根据实际情况对40个项目中的每一个项目做单一选择,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将“完全不同意”“基本不同意”“无法判断”“基本同意”“完全同意”依次记分为1至5分,其中有9道题采用反向计分。
(二)问卷预测
在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中学高一、高二、高三年级随机抽取了共90名学生进行问卷预测,将问卷中被认为表述不清、易产生歧义、适用面过窄的题项进行了合并、修正。
三、正式问卷调查及问卷再分析
(一)被试
问卷修正后,在江苏省南通地区两所学校分别对高一、高二和高三的学生进行施测,共发放问卷552份,回收问卷552份,其中有效问卷476份,有效率为 86.2%。
(二)项目分析
本研究对问卷中的40个题目进行项目分析,用以考察每个题项的区分能力。因为本问卷中维度与维度间是相互独立的,所以进行项目分析时是将各个项目分别与对应维度进行考量。
首先进行题总相关分析,即求每个项目得分与对应维度总得分的相关系数。题总相关结果显示各个项目都与对应维度呈显著相关,但是第19题、第22题的题总相关小于0.2。一般认为相关系数大于0.3的题目具有良好的鉴别力,相关系数在0.20~0.29之间且统计检验显著的题目可以考虑保留,而相关系数小于0.20的题目则鉴别力太低,需要考虑删除。
其次,将被试填答的归属于各维度的项目得分分别累加,得到被试各个维度的总分,把所有被试中得分最高的27%作为高分组,得分最低的27%作为低分组,分别赋值,作为分组变量,对各项目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表6)。根据心理测量学的一般原理,未达显著水平或者决断值(CR)小于3的项目考虑予以删除。结果表明:第20题CR值小于3且未达显著水平,第2题虽然达到显著水平但是CR值小于3,其他各项不仅具有显著的差异而且CR值大于3,说明其他各项具有良好的区分度。
综合项目分析的结果,将第2题、第19题、第20题和第22题删除。
表6 T检验
题项 t p 题项 t p
1 -7.570 .000 21 -6.543 .000
2 -2.865 .005 22 -9.979 .000
3 -10.226 .000 23 -3.160 .002
4 -11.985 .000 24 10.685 .000
5 -12.257 .000 25 -6.809 .000
6 -14.277 .000 26 -9.348 .000
7 -11.330 .000 27 -13.569 .000
8 -12.781 .000 28 -5.453 .000
9 -10.457 .000 29 -11.436 .000
10 -5.326 .000 30 -4.192 .000
11 -8.882 .000 31 -9.362 .000
12 -9.973 .000 32 -5.297 .000
13 -11.373 .000 33 -6.423 .000
14 -12.058 .000 34 -3.676 .000
15 -8.399 .000 35 -5.812 .000
16 -12.964 .000 36 -4.328 .000
17 -7.065 .000 37 -10.726 .000
18 -7.837 .000 38 -10.326 .000
19 -3.131 .002 39 -10.420 .000
20 -1.547 .123 40 -9.716 .000
(三)验证性因素分析
研究采用LISREL8.8 程序,对373份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问卷的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在评价一个模型的合理性时,需要综合考查多个指数,一般来讲,常用的指数有χ2/df、RMSEA、CFI、IFI、NFI、NNFI,其中,χ2/df 在数值1~3 之间,RMSEA 小于0.08,CFI、IFI、NFI、NNFI 的值在0.9 以上,表示模型拟合较好。验证性分析各指数见表7中M1。参考验证性因素分析关于模型M1修正的建议,将情感体验因素和态度因素合二为一,删除第12题、15题、17题、21题、24题、25题,重新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见表7中的M2。删除6个项目后的模型M2与初始模型M1相比,模型M2的χ2/df、RMSEA、CFI、IFI、NFI、NNFI指标均得到极大改善,因此我们认为模型M2是更为合理的模型。图1为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问卷的结构图。
图1 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问卷结构图
(四)问卷的专家效度检验
为保证《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问卷》各项目能较好地代表高中生手机使用状况,本问卷采用专家评定内容效度法,请20名专家(包括4名心理学专家、6名心理学研究生、10名资深班主任)对问卷的30个项目进行了效度评定。评定结果表明:30个项目都能够较好地代表影响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的因素。
(五)信度检验
对四个分量表分别进行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信度系数均在0.7以上,表明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是一个可靠的团体测量工具(见表8)。
表8 《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问卷》克伦巴赫α系数
动机因素 态度因素 主观规则因素 控制因素
0.879 0.814 0.702 0.769
(六)形成正式的调查问卷
本研究中,通过文献检索、个别访谈、开放式问卷等方法收集项目,编制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问卷。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的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删除了不符合要求的题项,剩余的30个项目形成正式调查问卷。同时,根据调查结果最终确定了影响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的四个维度:动机、态度、主观规则和控制。最后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自编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工具。
[1]袁潇,风笑天.青少年手机需求及使用行为研究现状[J].中国青年研究,2011,4.
[2]张虹.推进手机移动学习:中小学教师态度与需求[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5).
[3]耿柳娜,郝红杰.国外青少年使用手机短信的心理学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11.
[4]梁娜,杨烁.80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调查报告[J].东南传媒,2009(3).
[5]邵蕾蕾,林恒.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的编制[J].社会心理科学,2010(25).
[6]周挥辉,党波涛,蒋永红.手机对当代大学生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6.
[7]沈勇.手机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D].杭州:浙江大学,2009.
[8]Wang M,Shen R,Novak D. The impact of mobile learning on studentslearning behaviours and performance: Report from a large blended classroom[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9(4).
[9]Kamibeppu K. Impact of the Mobile Phone on Junior High-School StudentsFriendships in the Tokyo Metropolitan Area[J].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2005(8).
[10]Walsh R,White K. Ring,ring,why did I make that call?Mobile phone beliefs and behaviour amongst Australian university students[J]. Youth Studies Australia,2006,25(3):49-57.
栏目编辑 / 王抒文 终校 / 丁 尧
其次,将被试填答的归属于各维度的项目得分分别累加,得到被试各个维度的总分,把所有被试中得分最高的27%作为高分组,得分最低的27%作为低分组,分别赋值,作为分组变量,对各项目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表6)。根据心理测量学的一般原理,未达显著水平或者决断值(CR)小于3的项目考虑予以删除。结果表明:第20题CR值小于3且未达显著水平,第2题虽然达到显著水平但是CR值小于3,其他各项不仅具有显著的差异而且CR值大于3,说明其他各项具有良好的区分度。
综合项目分析的结果,将第2题、第19题、第20题和第22题删除。
表6 T检验
题项 t p 题项 t p
1 -7.570 .000 21 -6.543 .000
2 -2.865 .005 22 -9.979 .000
3 -10.226 .000 23 -3.160 .002
4 -11.985 .000 24 10.685 .000
5 -12.257 .000 25 -6.809 .000
6 -14.277 .000 26 -9.348 .000
7 -11.330 .000 27 -13.569 .000
8 -12.781 .000 28 -5.453 .000
9 -10.457 .000 29 -11.436 .000
10 -5.326 .000 30 -4.192 .000
11 -8.882 .000 31 -9.362 .000
12 -9.973 .000 32 -5.297 .000
13 -11.373 .000 33 -6.423 .000
14 -12.058 .000 34 -3.676 .000
15 -8.399 .000 35 -5.812 .000
16 -12.964 .000 36 -4.328 .000
17 -7.065 .000 37 -10.726 .000
18 -7.837 .000 38 -10.326 .000
19 -3.131 .002 39 -10.420 .000
20 -1.547 .123 40 -9.716 .000
(三)验证性因素分析
研究采用LISREL8.8 程序,对373份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问卷的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在评价一个模型的合理性时,需要综合考查多个指数,一般来讲,常用的指数有χ2/df、RMSEA、CFI、IFI、NFI、NNFI,其中,χ2/df 在数值1~3 之间,RMSEA 小于0.08,CFI、IFI、NFI、NNFI 的值在0.9 以上,表示模型拟合较好。验证性分析各指数见表7中M1。参考验证性因素分析关于模型M1修正的建议,将情感体验因素和态度因素合二为一,删除第12题、15题、17题、21题、24题、25题,重新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见表7中的M2。删除6个项目后的模型M2与初始模型M1相比,模型M2的χ2/df、RMSEA、CFI、IFI、NFI、NNFI指标均得到极大改善,因此我们认为模型M2是更为合理的模型。图1为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问卷的结构图。
图1 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问卷结构图
(四)问卷的专家效度检验
为保证《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问卷》各项目能较好地代表高中生手机使用状况,本问卷采用专家评定内容效度法,请20名专家(包括4名心理学专家、6名心理学研究生、10名资深班主任)对问卷的30个项目进行了效度评定。评定结果表明:30个项目都能够较好地代表影响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的因素。
(五)信度检验
对四个分量表分别进行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信度系数均在0.7以上,表明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是一个可靠的团体测量工具(见表8)。
表8 《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问卷》克伦巴赫α系数
动机因素 态度因素 主观规则因素 控制因素
0.879 0.814 0.702 0.769
(六)形成正式的调查问卷
本研究中,通过文献检索、个别访谈、开放式问卷等方法收集项目,编制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问卷。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的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删除了不符合要求的题项,剩余的30个项目形成正式调查问卷。同时,根据调查结果最终确定了影响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的四个维度:动机、态度、主观规则和控制。最后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自编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工具。
[1]袁潇,风笑天.青少年手机需求及使用行为研究现状[J].中国青年研究,2011,4.
[2]张虹.推进手机移动学习:中小学教师态度与需求[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5).
[3]耿柳娜,郝红杰.国外青少年使用手机短信的心理学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11.
[4]梁娜,杨烁.80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调查报告[J].东南传媒,2009(3).
[5]邵蕾蕾,林恒.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的编制[J].社会心理科学,2010(25).
[6]周挥辉,党波涛,蒋永红.手机对当代大学生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6.
[7]沈勇.手机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D].杭州:浙江大学,2009.
[8]Wang M,Shen R,Novak D. The impact of mobile learning on studentslearning behaviours and performance: Report from a large blended classroom[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9(4).
[9]Kamibeppu K. Impact of the Mobile Phone on Junior High-School StudentsFriendships in the Tokyo Metropolitan Area[J].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2005(8).
[10]Walsh R,White K. Ring,ring,why did I make that call?Mobile phone beliefs and behaviour amongst Australian university students[J]. Youth Studies Australia,2006,25(3):49-57.
栏目编辑 / 王抒文 终校 / 丁 尧
其次,将被试填答的归属于各维度的项目得分分别累加,得到被试各个维度的总分,把所有被试中得分最高的27%作为高分组,得分最低的27%作为低分组,分别赋值,作为分组变量,对各项目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表6)。根据心理测量学的一般原理,未达显著水平或者决断值(CR)小于3的项目考虑予以删除。结果表明:第20题CR值小于3且未达显著水平,第2题虽然达到显著水平但是CR值小于3,其他各项不仅具有显著的差异而且CR值大于3,说明其他各项具有良好的区分度。
综合项目分析的结果,将第2题、第19题、第20题和第22题删除。
表6 T检验
题项 t p 题项 t p
1 -7.570 .000 21 -6.543 .000
2 -2.865 .005 22 -9.979 .000
3 -10.226 .000 23 -3.160 .002
4 -11.985 .000 24 10.685 .000
5 -12.257 .000 25 -6.809 .000
6 -14.277 .000 26 -9.348 .000
7 -11.330 .000 27 -13.569 .000
8 -12.781 .000 28 -5.453 .000
9 -10.457 .000 29 -11.436 .000
10 -5.326 .000 30 -4.192 .000
11 -8.882 .000 31 -9.362 .000
12 -9.973 .000 32 -5.297 .000
13 -11.373 .000 33 -6.423 .000
14 -12.058 .000 34 -3.676 .000
15 -8.399 .000 35 -5.812 .000
16 -12.964 .000 36 -4.328 .000
17 -7.065 .000 37 -10.726 .000
18 -7.837 .000 38 -10.326 .000
19 -3.131 .002 39 -10.420 .000
20 -1.547 .123 40 -9.716 .000
(三)验证性因素分析
研究采用LISREL8.8 程序,对373份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问卷的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在评价一个模型的合理性时,需要综合考查多个指数,一般来讲,常用的指数有χ2/df、RMSEA、CFI、IFI、NFI、NNFI,其中,χ2/df 在数值1~3 之间,RMSEA 小于0.08,CFI、IFI、NFI、NNFI 的值在0.9 以上,表示模型拟合较好。验证性分析各指数见表7中M1。参考验证性因素分析关于模型M1修正的建议,将情感体验因素和态度因素合二为一,删除第12题、15题、17题、21题、24题、25题,重新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见表7中的M2。删除6个项目后的模型M2与初始模型M1相比,模型M2的χ2/df、RMSEA、CFI、IFI、NFI、NNFI指标均得到极大改善,因此我们认为模型M2是更为合理的模型。图1为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问卷的结构图。
图1 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问卷结构图
(四)问卷的专家效度检验
为保证《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问卷》各项目能较好地代表高中生手机使用状况,本问卷采用专家评定内容效度法,请20名专家(包括4名心理学专家、6名心理学研究生、10名资深班主任)对问卷的30个项目进行了效度评定。评定结果表明:30个项目都能够较好地代表影响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的因素。
(五)信度检验
对四个分量表分别进行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信度系数均在0.7以上,表明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是一个可靠的团体测量工具(见表8)。
表8 《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问卷》克伦巴赫α系数
动机因素 态度因素 主观规则因素 控制因素
0.879 0.814 0.702 0.769
(六)形成正式的调查问卷
本研究中,通过文献检索、个别访谈、开放式问卷等方法收集项目,编制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问卷。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的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删除了不符合要求的题项,剩余的30个项目形成正式调查问卷。同时,根据调查结果最终确定了影响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的四个维度:动机、态度、主观规则和控制。最后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自编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工具。
[1]袁潇,风笑天.青少年手机需求及使用行为研究现状[J].中国青年研究,2011,4.
[2]张虹.推进手机移动学习:中小学教师态度与需求[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5).
[3]耿柳娜,郝红杰.国外青少年使用手机短信的心理学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11.
[4]梁娜,杨烁.80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调查报告[J].东南传媒,2009(3).
[5]邵蕾蕾,林恒.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的编制[J].社会心理科学,2010(25).
[6]周挥辉,党波涛,蒋永红.手机对当代大学生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6.
[7]沈勇.手机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D].杭州:浙江大学,2009.
[8]Wang M,Shen R,Novak D. The impact of mobile learning on studentslearning behaviours and performance: Report from a large blended classroom[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9(4).
[9]Kamibeppu K. Impact of the Mobile Phone on Junior High-School StudentsFriendships in the Tokyo Metropolitan Area[J].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2005(8).
[10]Walsh R,White K. Ring,ring,why did I make that call?Mobile phone beliefs and behaviour amongst Australian university students[J]. Youth Studies Australia,2006,25(3):49-57.
栏目编辑 / 王抒文 终校 / 丁 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