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我国就业机制改革的启示
2014-11-17张博丁茹
张博 丁茹
摘 要:马克思指出:"劳动和劳动产品所归属的那个异己的存在物,劳动为之服务和劳动产品供其享受的那个存在物,只能是人本身"。当今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滋生了劳动的异化,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推进就业机制改革,扼制劳动的异化,是我国民生领域中的一项重大任务。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就业机制改革
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在雇佣生产关系下,工人生产的财富不全归于自己,其劳动成为廉价商品,故产生异化劳动。不发达的生产力是异化劳动的产生根源,异化的结果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过程相异化。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不是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劳动时间,以及所付出的的必要劳动都不是自己说了算。第二,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产品不属于劳动者本身,反而劳动者要受劳动产品的支配。劳动产品的异化是劳动异化的物的表现形式。
2 我国就业机制中异化劳动的存在形式和表现
(一)优先考虑经济发展的国家政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高经济增长模式,导致了工人劳动的全面异化,工人逐渐忘记了自己人的属性,只记得要贡献自己的力量来发展生产力,为国家和人民献出自己的力量。但这种"伟大"多数并非出自于劳动者自己,而是国家强制执行的结果。近年来,国家行政机关几乎充当了经济发展的执行者,而被执行的劳动人民却不得不依照国家政策的强制干预来把自己变成异化劳动的工具。
(二)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中国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源自于西方,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性质已然将人的异化看做一种正常的社会存在形式。其实源于西方的"人力资源管理"一词,便是把人的劳动力看做一种商品、一种资源、,已经违背了人的自然社会性。除此之外,苛刻的奖惩条例、严格的作息制度、较低的工资标准、集约化生产线等等,都把人的劳动套上了枷锁,使人逐渐向"生产工具"转变,把劳动者都看做同等的、机器般的劳动力个体。
(三)现行的就业理念也逐渐异化。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为热点话题,而就业的价值观早就已经被扭曲为:高薪+轻松=好工作。作为人本身而言,就业的实质是参加劳动并享受劳动成果。但充斥着异化劳动的就业市场早就已经把人的本质抛之脑后了在这种环境下,鲜有人怀揣理想、兴趣去谋求职业,只是进行机械的劳动。没有劳动的热情,更没有创造性的劳动成果。
3 异化劳动视角下我国就业机制改革的对策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劳动者自主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创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第一次将鼓励创业纳入工作方针,明确了我国新时期市场、劳动者、政府在促进就业创业中应当发挥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仅仅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就业机制改革的重要经验,也体现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宗旨。
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分析我国的就业机制改革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内容。
(一)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我国劳动者普遍缺乏自主就业的意识,"吃公家饭"、"铁饭碗"的意识形态导致劳动者无法辨清劳动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是享受劳动的过程,而不是仅仅为了生存。自主就业机制主要是针对高校毕业生,政府更大力度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打破专业壁垒和行业限制,鼓励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实行双向择业制度。
(二)建立人性化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第一,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有助于市场机制在配置人力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城乡的就业者享受均等的就业服务待遇,有利于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和维护劳动者的公平权益。第二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劳动者需呀不断的适应新的职业变化,增强就业的稳定性。当前应当改革的重点就是劳动者培训的积极性和质量不高的现状,改革培训方式、模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规范政府制度,强化保障职能。第一,规范招人用人制度。优化就业环境、消除就业歧视,促进公平就业,从而营造公正、公平、公开的就业环境。第二,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维护劳动者就业的各种权益,依法保障劳动者的权利,形成以人为本的劳动就业法制体系。突出了劳动者在就业创业之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选择就业的权利。第三,完善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失业。其目的是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但其中的隐性失业和自愿失业,有效地反映出了劳动者对异化的劳动关系的排斥。
参考文献:
[1]韩志国. 论我国劳动就业机制的进一步转换[J].中州学刊,1990.
[2]潘聪.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视角下的社会主义和谐劳动构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本文为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科研究党建专项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负责人:李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