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
2014-11-17刘辉
刘辉
摘 要: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指师生,心理相容、感情融洽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那么应该怎样营造较为轻松的课堂氛围呢?
关键词:课堂氛围;兴趣;激趣法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77-01
心理学家认为:积极的情绪(即愉快)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维敏捷,从而更容易接受知识,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焕发出语文课堂的活力,进而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因此,新课标强调学生要在愉快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为了使学生愿学、乐学,我在多年的课改实践中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究:
一、赞扬欣赏激趣法
清代学者颜元也说过:“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这是讲赞扬欣赏的激励效用。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赏识。老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赞赏是廉价的,也是无价的。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课堂上我采用多种表扬方式:或用赞许的口吻——“你说得真好!”“你的想法真棒!”“你想象力真丰富!”;或用亲切的动作——拍拍肩膀,轻轻一点头,微微一笑。每节课我都尽量多赞赏学生,不光赞赏一个两个,而是赞赏一群一批,甚至全班;不是虚伪的应付的,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有了赞赏这一“添加剂”,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常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好。可以说,赞赏出创造力,赞赏出学习兴趣,赞赏出进步的学生,赞赏出有特点的学生。通过赞赏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创造热情,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养成起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提高,又要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及方法上的优良行为,还要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二、宽松和谐激趣法
师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入语文学习,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
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将在师生沟通时起到重要作用。在讲授长春版三年级语文课文《在夏天里成长》一文时,学生对文中最后一句“人也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有力量地长。”的理解,有偏差,有的学生认为“热天”就是“夏天”我就问“如果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还能在夏天尽量长吗?”孩子们笑了,孩子们意识到应该指小孩子们尽快长。接着我又把人生长过程比作四季:婴幼儿时期比作春天,青少年时期比作夏天,中年时期比作秋天,老年时期比作冬天。孩子们很快意识到,此处的“热天”应该至青少年时期。通过讨论学生又明白这里的长不仅指身体的长,还指知识的增长、智慧的增长。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语文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语文的魅力在于此,语文课堂的活力也在于此。同一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素养、心理状况等等的不同,得出的答案可能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这就是创造力的表现,也正是我们要悉心呵护和着意培养的。教师要放下唯师是从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多给学生展开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多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和自由;鼓励学生敢于不屈从于教师,不迷信于权威,不盲从于教材,敢说“我认为”。
三、认真倾听激趣法
我认为,学生“讲”教师‘听”。有三大好处:一是通过“听”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笔者通过“听”常常被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独到深刻的见解、幽默睿智的语言所折服。二是通过“听”可以真正使教师领悟“教学相长”的真谛。三是通过学生“讲”教师“听”,可以锻炼学生。学生越说越会说,越说越想说,越说越自信,课堂成了他们发挥的舞台,这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焕发出课堂的活力。譬如在教学长春版三年级下册《多彩的夏天》时,我让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先在学习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一学生说:“我喜欢‘如果下起小雨,就在小语种奔跑,洗一个痛快的凉水澡。这句,因为他让我想起了夏天我的做法,我就这样做过,那感觉可真爽。”一学生说:”我喜欢“晚上,可以到天边听青蛙的赛歌会,看萤火虫提着灯笼在草丛中游行这一句,这里把青蛙和萤火虫都当做人来写,让我感觉仿佛听到了青蛙的叫声,还仿佛看到了萤火虫在草丛中飞行,还有很多一闪一闪的光点呢。”学生踊跃发言,滔滔不绝。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自主学习和协调学习”的教育观,由传授知识向学生终生发展延伸。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而这种学生多讲、老师多听的教学模式正是“授之以渔”“操练捕鱼”的有效途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是学生做主角,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保持活跃和热烈。
四、教师魅力激趣法
语文教师要将学生带人美妙的文学殿堂,最重要的还得用语文的真正学识去感染学生,使其受到熏陶——教师满腹经纶,才气横溢,授课时,或宏论滔滔,妙语连珠,或精点略评,字字珠玑,让学生如饮甘醇,定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而言,教师的授课语言要有绘声绘色的形象性,表情达意的准确性,辞约意丰的简明性,和谐悦耳的音乐性,严密准确的逻辑性,教师用这种语言描景状物,述说人事,说明特征,品味诗文,剖析事理,定能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文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对典范的名篇佳作记忆成诵,而且应形成自己钻研教材的真功夫,能常教常新,能给学生以艺术熏陶与美的享受,真正成为学生求知与做人的良师益友。语文教师出色的艺术审美能力与艺术创新能力,有助于激活课堂气氛,使课堂充满朝气与生机,因为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与点拨下,能够从教材的字里行间发现各种静态美、动态美、形态美、色泽美、韵律美,不仅如此,教师匠心独运的板书设计也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从而激发起学习语文的兴趣,焕发出语文课堂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