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普及以社区为载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11-17张清华张希梅
张清华 张希梅
摘 要:近年来,各高校党委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大学生进社区开展社会科学普及实践活动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进社区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课堂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将外界的教育反映到主观世界中,通过大学生心理内部矛盾运动,将客观的教育转化为自身的需要。大学生参加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就是把课堂学到的知识传到社会和百姓中,通过传播活动,使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意识不断升华,“让青春在社会实践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最终达到大学生知行统一。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社区;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0-0248-02
党的十八大强调的“三个倡导”,明确了国家发展目标,彰显了社会核心理念,确立了公民基本遵循,是实现凝聚共识、鼓舞人心、团结奋进的价值理想,是引领潮流、振奋精神、不懈奋斗的价值目标。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密切联系在一起,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近年来,各高校党委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赤峰学院已被命名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批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基地的主要承办单位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了进一步推动社会科学普及,加强基地建设,我们首先在赤峰市松山区振兴街道建立了“大学生社会科学普及实践基地”,旨在以社区为载体,探索社会科学普及新的途径。今后还将走进企业、走进农村牧区、走進中小学和军队等。
一、大学生社会科学普及进社区实践活动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集中反映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代表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任何一个社会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都会形成与其根本制度和要求相适应的、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以及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立足中国国情、反应时代精神、研究中国问题、回答时代课题、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从国家理想、社会秩序、个人行为规范3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凝练概括。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符合我们党领导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我们党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依法治国实践的价值体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精华,是人民群众对文明风尚、社会道德的情感和理性追求。3个倡导、12个价值要素既承继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源本,又融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现实;既借鉴了西方先进文化的价值优势,又赋予了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价值传统;既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实践,又着眼于世界社会主义的价值复兴。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应该时刻把国家理想、社会导向与个人行为准则水乳交融、有机统一起来,在社会科学普及的实践中把理想转化为具体的价值追求,在社区锻炼中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核心价值观鲜明体现一个社会主导性的价值准则,以及所追求的价值理想,可以最大限度整合各利益相关者及行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凝聚其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团结奋斗的作用,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须臾不可缺失的精神支柱。实践证明,文化之于民众的凝聚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渗透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力;文化之于国家的软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力。纵观历史与现实,凡在世界民族之林拥有一席之地的民族,必定在思想文化上对内具有强大的渗透力、感召力,对外有较强的辐射力、影响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作了进一步强调,并赋予其“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更高地位。“三个倡导”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共性,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性,既涵盖了党的理想和国家社会发展目标,又规范了公民的价值追求和认知共识,24个字的核心价值观不仅从价值层面深入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而且为社会长远发展、稳定发展提供了根本价值遵循,为制度设计、法律制定提供了最终价值依托,为政策环境、社会环境提供了核心价值指引,为“中国梦”的梦想成真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积极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铸魂工程”,有利于形成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有利于激发和聚集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因时因地在社区开展实践活动,是配合课堂教学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措施。鼓励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社区进行社会科学普及活动,为社区进行演出、法律心里咨询、志愿者服务、形势报告等,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人生的迷茫和彷徨、困难和疑问;了解社区、服务社区,在社区实现自己价值。
二、大学生进社区社会科学普及的实践探索
为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行以人为本、服务社区居民的工作理念,充分体现“我的中国梦,青春勇担当”的主题活动,发挥大学生在建设和谐社区中的积极作用,赤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赤峰市松山区振兴街道办事处共同商定在所辖7个社区建立“大学生社会科学普及实践教学基地”,以社区为载体,开展社会科学普及系列活动。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教学实际特别是为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有目的、有针对性组织学生到社区基地考察、调研。2.开展“文化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为社区居民准备专场文艺演出,积极参与社区举办的文化节、邻里节等活动。3.开展“法律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在社区设立法律咨询台,发放法律宣传单,为有需求的居民代写法律文书,提供法律服务。4.开展“信息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进行电脑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网络知识等信息化技术培训,帮助街道社区进行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服务。5.开展“心理疏导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现场为居民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在社区开通亲情咨询热线,为居民解答心理上的疑虑问题,疏导心结。6.开展“教育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深入社区为学生和家长互动授课和家教辅导,开办短期义务辅导班,或者同有需求愿望的家庭结成对子,开展一对一家教辅导。7.开展“关爱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为辖区残疾人、下岗失业人员、老年人、归侨侨眷、困难群体、青少年送去关爱。8.开展“公共文明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参与文明城区创建,进行公共文明引导。自觉参与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营造讲究公德、崇尚奉献的良好社会氛围。9.开展“健康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现场进行健康咨询和义诊,为上下楼不便的老人上门进行体检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健康知识的宣传及咨询。10.开展“形势报告进社区”活动。为社区居民讲解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
围绕构建和谐社区这一目标,让大学生深入社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来,为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做出积极贡献。在以上服务社区活动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想象空间和服务理念,让他们设身处地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共同体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本世纪中叶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感受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依法治国,实现全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美好愿景;感受自己作为人民群众的一员,在普普通通社区居民當中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所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三、课堂教学与社会科学普及实践相结合,最终达到大学生的知行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将外界的教育反映到自己的主观世界中,通过大学生心理内部矛盾运动,将客观的教育转化为自身的需要。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课堂教学并没有最终完成任务,真正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还要通过实践活动和交往行动将概念要求转化为实际言行,而且要在多次重复的活动中,思想见于行为,行为变成习惯,认识成为信念。因此大学生社会科学普及实践活动的因势利导、知行互动便成为必然要求。但是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环节还普遍薄弱,时间和空间都受到限制。因时因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是我们配合课堂教学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措施。要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利用节假日到社区进行调研,了解社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人生的迷茫和彷徨、困难和疑问,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有助于克服书本教育的弊端,丰富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使他们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增长智慧。一个人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修养就是在学习中升华的结果,内省中完善的结果,在自律中养成的结果,在实践中锤炼的结果。
在社区建立大学生社会科学普及实践基地只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今后还要到企业、农村牧区、部队、中小学校等建立实践基地,学校应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研究、领导、统筹安排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宣传部、学生处、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各学院团总支、学工办等密切配合,将现有的各种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经费、师资按模块进行整合,由领导小组统一管理、合理部署,出台相关管理办法,真正起到激励作用和实际效果,让教师积极参与到社会科学普及实践活动中来指导学生,以免流于形式。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更科学、更合理,效果更加显著,“让青春在社会科学普及实践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