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2014-11-17季苏鹤
季苏鹤
摘 要: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形成了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和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等。建构主义理论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给我们学习和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建构主义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是要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重视学生原有经验;注重教学中的对话与合作。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建构 英语教学
一、建构主义和不同理论导向下的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是建构主义学习的结果,即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学习群体经过协商对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成的共识[1]。建构主义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形成了不同理论倾向的建构主义,这里主要介绍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和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
1.激进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是在皮亚杰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激进主义的两个基本原则是:(1)知识不是通过感官或交流被个体被动地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2)认识的技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帮助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而不是去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2]。为了适应不断扩展的经验,个体的图式会不断进化,所有的知识都是在这种个体与经验世界的对话中构建起来的,而这要以个体的认知过程为基础。
2.社会性建构主义。
社会性建构主义以维果茨基的理论为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确定性和客观性提出了怀疑。他们认为所有的认识都是有问题的,没有绝对的优胜的观点。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强调个人知识的建构与他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个体建构的知识,虽然相当主观,但也不是任意建构的,而是在与他人的沟通、合作、交流中获得的。因此,知识的获得是代表个体与当时社会环境互动与沟通后的一种共识[3]。这种观点强调个体发展中自然与社会的两条线索的相互作用。
3.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
信息加工理论比行为主义的S-R联结进步了许多,它更强调认知是个体积极的心理加工过程。信息加工论还涉及学习迁移和如何学习技能的培养。学习的迁移是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能够应用于新的情境中。信息加工理论的这些观点使我们认识到人类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因此,这一理论为建构主义的提出打下了一定的基础[4]。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给我们的学习和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建构的,建构知识是人类的天性,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理解他们所处的现实世界。因此,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的积累,它同时也包括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知识具有情境性、社会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等特点,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学生对同一知识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经验背景及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知识必须依存于具体情境中,具有情境性,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尤为重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情境化教学,并强调知识的表征与多样化的情境相联系,以及根据不同情境来组织课程教学[5]。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所有的知识都是主体自己认识活动的结果,主体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构造自己的理解。因此,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主动地构建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体根据自己的经验,从而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后获得自己的意义。学习过程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和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6]。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7]。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生的地位给予了肯定和尊重,认为学生是一个自主建构知识和自我现实的自我产生系统,学生个人的现实建构和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应受到认真的对待和尊重。其核心观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及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主动建构。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突出了学生的认知主体性,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发散性思维结构与操纵控制信息的能力。
4.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者和传递者,而是帮助学生构建意义的促进者、合作者和帮助者,是整个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构建主义把教学看成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活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单纯的语言教学不是教育,教育应是使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是使学习经验富有个人意义,是促进整个人的成长[8]。
三、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对英语教学启示
1.英语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脱离实际情境的英语教学模式,认为创设情境是必要前提,把创设真实情境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提倡情境性教学。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直观、富于情趣的学习情境,以及营造情真意切、陶冶心灵的艺术氛围,调动课堂教学气氛,达到相互愉悦、宽松和谐的心理沟通的教学目的。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创设适当的情境使得学生能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教师在建构情境时要把握好真实性、探究性、社会文化性、直观性的原则[9]。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建构性学习是由内在的认知动机来驱动学习的。这种内驱力表现为学生渴望、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与解决问题的倾向。如果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充满兴趣、认为有意义,他们就会主动地探索和发现,并能坚持下去。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任务时,应使学生认识到任务的意义和益处,学生应搞清楚任务的意义和目的。认知主义理论认为大脑不是简单吸收零散的信息,而是把材料组成有意义的单位,并与已知认知图式相联系。因此,教师应该教授语言的深层结构,使教授的语言材料有意义,从而使学生对任务产生兴趣和动机[4]。
3.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基于原有经验的概念转变学习,在教学中要引发学生的认知结构冲突。教师不能强硬地从外部对学生实施“灌输”,把原有的正确观念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对新知识形成意义的建构。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注意力、维持学生持续学习的有效动机、关心学生中发生的事情。
4.注重教学交往中的对话与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在自由地思考、想象和创造,双方并没有固定和僵硬的学习模式或交往模式,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给予者,而是通过对话启发学生思维,交流思想,分享各自的意见,在对话中探索真理和发展人的精神。在教学中,师生双方要加强合作,使学生意识到个人与集体是相互依赖的关系,每个学生既向自己负责,又向集体负责。当学生体验到自己的存在对他人的重要性及个人对集体的价值时,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个人的合作精神同时也得到发展[3]。
参考文献:
[1]靳莹,周志华.从结构主义走向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及其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0):45-48.
[2]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61-68.
[3]刘思佳,高瑜.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交往的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32-34.
[4]姜晖,王凌云.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基础探究与外语教学[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9,(3):39-42.
[5]王旅,余杨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剖析[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评论,2010,(4):13-15.
[6]陈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学术交流,2007,(3):66-67.
[7]赵婉如.教师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角色定位[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9):169-171.
[8]徐先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87-89.
[9]方芳.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英语课堂的情境创设[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