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易》德福思想论

2014-11-17丁晓慧解光宇

关键词:德福周易

丁晓慧 解光宇

摘 要:《周易》是我国一部古老的哲学著作,其中的德福思想内涵丰富,对儒家哲学产生深远影响。“以德祈福”使人们更加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期德福共享。“继善成性”说也被后来的儒家学者吸收并发展。

关键词:周易;德福;善恶

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0-0029-02

一、德福思想的理论渊源

“福”这一概念早在西周初年就已形成,人们对“福”也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其中有“五福”之说,即寿、富、康宁、攸好德和寿终命,五福说把“福”与“德”联系起来,认为德是获得幸福、避免不幸的重要途径。周人还把“德”与“得”并称,认为武王所具有的获得天下的方法、才能、品德等主观因素就是德,有了这些“德”,才得以灭殷,才能得天下。能够保民安康或者与天相配,是君王有福的表现。由此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

德与福的关系,主要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第一,以德祈福论。《尚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以彰厥罪。”也就是说,天道是赐福善良而降祸于淫恶的。上天降罪于夏朝,以彰显它的罪恶行径。《国语·周语上》说:“国之将兴,其君齐明、衷正、精洁、惠和,其德足以昭其馨香,其惠足以同其民人。”也就是说,如果国家要兴旺,它的国君就得明察一切、中正无邪、精诚廉洁、仁爱谦和,他的政德足以上达神灵,他的恩惠足以团结民众。有意志的天道或神明秉公执正,扬善罚恶,主宰着人的祸福。人的祸福完全凭借上天的安排。天道或神明能够感知到人的德行的善恶,所以人所遭遇的祸福都是因为自己的所做所为而得到因果报应。那么,基于此,人就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德行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样一来,人的“吉凶祸福不决定于神秘的联系”[1],而是依靠人自身德行的善恶来决定的,好的德业、善的德行会得到上天赐予的福,而邪恶的德行则会遭致灾难。这样一来,德性的善恶就至关重要,人们可以通过对自身德性的修为来祈得幸福。“吉凶由人”“祸福无门,唯人所召”,人的幸福实际上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是人自身在安排和左右人的命运”[2],福的获得完全凭借个人的修为,天道或神明只是充当监督者的角色。如果个人生活幸福,福禄双全,就说明他道德高尚,德行修为的好;反之,如果个人生活窘迫,则说明他作恶太多,没有道德修为,要用受苦受难来赎罪,以便来生享受荣华富贵。这样,就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百姓的理论依据,让百姓要安分守己,注重操守,以德祈福。

第二,命定祸福论。“以德祈福论”只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精神寄托,是作为社会变革时期的一种理论武器。它并不能作为衡量现实生活幸福与否的理论依据,现实社会中德福不一致的现象是随处可见的,一句“天道祸淫福善”是无法掩饰的。一方面,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使人们对自然界有种畏惧心理,在肆意妄为的自然面前束手无策。人们对当时的一些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于是就把它归结为是上天的旨意,是不可抗拒的。另一方面,不公正的社会制度让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大多数人生活在少数人的统治之下得不到自由。自然和社会对人们造成双重压迫,以德祈福思想与现实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反差,使得人们不得不向冥冥之中的命运寻求心理平衡和精神慰藉。于是,人们把生命中的荣辱、福祸都归结为是命中注定的。在潜意识里认为,人一生的福祸如何,都已经由不可抗拒的命运决定,不论个人怎样努力,都不可能改变既定的命运。人只有接受命运的安排,安安分分的生活,任何企图改变命运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命定祸福论否定了个人行为改变命运的可能性,把个人定死在命运的安排之中,完全割裂了道德与祸福的关系,道德不再成为衡量个人所得祸福的标准,不管个人怎么做,祸福都是命中注定的,行善也好作恶也罢,福祸都在那里,不多不少,不增不减。这样,就使行善积德形如空文,道德也被束之高阁。

二、《周易》德福思想的内涵

(一)继善成性

《易传》在“一阴一阳谓之道”[3]的基础上提出“继善成性”说。“继善成性”是“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缩略语,对于“继善成性”的含义,朱熹解释为:“道具于阴而行乎阳。‘继,言其发也。‘善,谓化育之功,阳之事也。‘成,言其具也。‘性,谓物之所爱,言物生则有性,而各具是道也,阴之事也。周子程子之书,言之备矣。”[4]这里“道具于阴而行乎阳”并不是说阴阳分离,而是说动则为阳,静则为阴。同时,由于动静无端、阴阳无始,所以一阴一阳的循环往复,才是道的本质。“继”是说道的发用,道的发用所造就的化育之功就是善。“成”是说物之所具。“性”是指事物的禀性,事物是依其本性而生的,并各自具备适合自身所需要的“道”。“继善”属于阳,“成性”则属于阴。“继善”与“成性”之间的关系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简而言之,继善成性的意思就是“流行造化处是善,凝成于我者即是性。继,是接续绵绵不息之意;成,是凝成有主之意。”[5]

(二)德福相衬

德福就是道德与幸福,通过道德修为获得幸福安康,它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一对重要的范畴。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就很关注德福问题,纷纷阐发自己的思想见解,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易传》中说:“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6]孔子认为,德薄的人不能位居尊位,智慧不足的人不能谋略大事,力不能及的人不能委以重任。《易传》中也说,力薄任重,必然会遭受灾祸,是大凶之兆。由此可见,“德”和“福”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有什么样的“德”就有什么样的“福”与之相配。《易传》又说:“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辩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7]也就是说履卦教人行礼,是建立德业的基础。谦卦教人卑己尊人,是德性的柄韧。复卦教人去除物欲,使人从善,是德性的根本。恒卦教人始终如一,恒久不已,它是道德稳固的根基。损挂教人惩忿窒欲,是修德的工夫。益卦教人迁善改过,使德性日益宽大。困卦教人穷困不乱,守着正道,是辨别德性的标尺。井卦教人德泽似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依此而达到德性的修为。巽卦是教人因势利导,是道德的制宜。这里,朱熹从谦、复、恒、损、益、困、井、巽等方面说明“德”的重要性。认为有其德才能泽被其福,福是随着德而产生的。通过德的厚薄可以预测福的多少,德越厚则福越多,德越薄则福越少,德和福是相宜而生的。“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8]也就是说,相事可以知器,占事可以预知未来。占卜并不是凭空胡说,信口胡言,而是通过对个人命理的推算,依据一定地象数而推算出个人的福祸。积善成德,德越厚则福越多,反之,则越少。德福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有其德必有其福与之相应,有其福则说明有其德所修为,德福相衬。

(三)德福皆为命

“德”和“福”是人的生命所包含的两个方面。“德”是生命内在的修养与品性;“福”是生命外在的环境与条件。任何一种环境下的社会群体或个人都有维持其正常运转和心理平衡的准则,这种准则就是对“德”的规范。这里的“德”是泛指“天地之德”,而不是指个人的德性或德行。《易传》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也就是说,“生”是天地之大德的体现,一切的“生”都是天地的恩泽。“福”指的是“一切与内心相对应的物质条件,既包括与群体相关的名、权、位,也包括与个体生活相关的禄、财、利”[9]。“福”是伴随着人的“生”而存在的,是对“生”的一种外在形式的描述。《易传》认为,万物来源于“天”。“天”作为一个最高的范畴,不是与“地”相对应的物质之天,而是一种具有精神性和超越性的实体。“天命”之“天”是在“物质”之“天”的流行变化中存在的,它和物质之天是不相分离的。万事万物都有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人和物的生成也都是“天命”使然,“天”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生”,“生”也可以说是“命”,换句话说,“生”就是“命”。它们的不同只是在于,“生”侧重体现的是一种生机活力,具有流动性和连续性,它是就具体事物而言的;“命”着重体现的是一种流行结果,具有客观性、必然性和现实性,它是从“天”的角度来说的。总而言之,“生”“德”“福”皆可以称作“命”。德福皆为命,德和福都是命中注定的,都是与生俱来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也不以人的主观行为而有所改观。

三、《周易》德福思想的价值

(一)《周易》德福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价值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老的哲学书籍,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周易》涵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也是中华文明的活水源头。《周易》中的德福思想为后来儒家学者所吸收,先秦儒家以“德”为人生目标,认为道德不但是维系社会秩序和整体利益的保证,也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所在,道德是人的本质属性。

王船山提出“德福皆为命”的核心命题,吸取《周易》中的德福思想,建立了以天人关系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他说:“人之有生,天命之也。生者,德之成也,而亦福之事也。其莫之为而有为之者,阴阳之良各以其知能为生之主,而太和之理建立而充袭之,则皆所谓命也。”[10]他认为,德与福是人生来就具有的两个方面,“德”是人的内在修养与品性,“福”是人生活的外在处境。德和福都是命中注定、与生俱来的。牟宗三的圆善论也吸收了《周易》中的德福思想,中国古代的德福观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以德祈福、德福矛盾和以德为福,但这3个方面都包含了对天命的信仰,命运的捉弄总是凌驾于德性的修养之上,德福一致问题一直困扰着世人。牟宗三依据中国哲学提出圆善论,对思考德福一致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二)《周易》德福思想的当代价值

在以市场经济为主的现代社会里,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的微妙。《周易》“从生命源起到生命的修养和生命境界的提升,都追求以和谐为根本的生命理想”[11],德福思想在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第一,在个人幸福方面,个人的幸福感来源于自身的主观感受,而这种感受,既包括物质方面的富足,也包括精神方面的丰盈。物质方面是个人劳动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方面则是个人道德方面的修养,也就是对“德”的培养。在当今社会里,物质财富已极大丰富,人们对精神的追求远远高于对物质的需求,所以,人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更加重视精神财富的创造,也更加注重对内在的“德”的培养。以期达到“以德祈福”,从而得到更大的“福”。第二,在道德的自律与他律方面,德福思想中把道德放在第一位,体现了道德的自律性;以“德”来趋福避祸,则体现了道德的他律性。个人的道德自律水平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真实反映,道德是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调整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积极培养和增强人们的道德自律,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M].北京:三联书店,2002.215.

〔2〕丁四新.《周易》德义利略论[J].周易研究,1999,(02):62.

〔3〕〔4〕〔6〕〔7〕〔8〕朱熹.周易本义(卷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84,184,202,204,208.

〔5〕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七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6.1897.

〔8〕颜炳罡.牟宗三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9〕周广友.王船山的德福关系论——以《周易外传·困》为中心[J].中国哲学史,2009,(1):81.

〔10〕王船山.船山全书[M].湖南:岳麓书社,1996.934.

〔11〕张艳清.《周易》的生命和谐观及其现代启示[J].理论学刊,2009,(9):101.

(责任编辑 姜黎梅)

猜你喜欢

德福周易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从周易中学习治家智慧
新化山歌
厚德福酱肉为什么那么火
甜甜的“蝴蝶茧”
《周易》与《孙子兵法》
我为什么将孩子送进华德福
华德福,它仅仅是一个教育选择
华德福:用爱与自由滋养孩子
华德福幼儿园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