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的“非功利”读书
2014-11-17晏建怀
◎ 晏建怀
宋人的“非功利”读书
◎ 晏建怀
宋人有很多苦读的故事,像范仲淹“划粥断齑”,每天煮两升粟米粥,冷凝后分成四块,早晚各两块,仅以韭菜末相佐,如此寒暑数载,读出了一位千古名臣。像欧阳修,四岁丧父,贫无所依,母亲“以荻画地”,教以诗书,欧阳修废寝忘食,唯读书是务,也读出了个千古文豪。穿越宋代历史,你会发现,凡名臣、名儒无一不经过漫长的苦读,随便拉出一位就是一大堆励志故事,足以让人感佩。
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埋头苦读,当时读书氛围好是一个原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宋初真宗皇帝的号召。加上读书是无论寒门抑或富家子弟比较单一的出路,一人登科,举族皆荣,光明的前途是最好的奖赏,重赏之下有勇夫。不过,这些科举道路上的勇夫,有其功利的一面,就如今天的高考,奋勇拼搏只为一跃龙门。世上之事,凡为功利追逐,都属于非正常状态。所以,为科举或高考去读书,凿壁偷光也好,悬梁刺股也好,都不能反映读书的本来面目,这种时候,读书往往只是一块“敲门砖”,一旦进了“门”,“砖”便抛弃如敝履。
读书的本来面目应该是一种对未知探寻的冲动,一种与作者思想交流的过程,一种会心的兴奋,一种如沐春风的愉悦享受。总之,真正的读书,应该是精神的,而非物质的,更非功利的。宋朝读书人中间,不乏汲汲于科举之途者,但更多是毫无功利意识的浸淫与神会。
苏舜钦是宋仁宗时期的大诗人,欧阳修把他与梅尧臣并称为“苏梅”,名重一时。据宋代龚明之《中吴纪闻》记载,苏舜钦好读书,也好饮酒。年轻时,他寄居岳父杜衍家,每夜读书,必饮酒一斗。杜衍是当朝宰相,爱婿如子,却对苏舜钦每晚饮酒竟达一斗深为不解,便安排子弟暗中观察,一探究竟。某晚,苏舜钦正读《汉书·张良传》,当他读到“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时,猛然拍手道:“可惜没有击中。”于是,满饮一大杯。读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臣授陛下”时,又拍案说:“君臣知遇,怎么如此难啊!”恨怅不已,又痛饮一大杯。杜衍听到子弟报告后,哈哈大笑道:“有这等下酒物,一斗不多啊!”苏舜钦遂以“汉书下酒”闻名于世。
苏东坡在《又答王庠书》一信中说:“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意思是每一本书要读数遍,一遍带着一个问题去求索,心无旁骛;读下一遍,又带着另一个问题钻研。如他读《汉书》,第一遍学治道,第二遍读兵法,第三遍看人物,第四遍览官制,如此几遍,则融会贯通。学成之后,便不惧知识和学问上的挑战,即使“八面受敌”,都能轻松应对。这就是苏东坡传为美谈的“八面受敌”读书法。
如果说苏舜钦读书体现性情,苏东坡读书追求卓越的话,那么苏门学士黄庭坚读书则注重心灵。他曾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他的读书目的,可概括为“三养”:养身、养心、养精气神。黄庭坚因在政治上坚持讲真话,多次陷入“党争”,一生屡遭贬谪,颠沛流离。崇宁三年(1104),他甚至被朝廷削籍除名,羁管于广西宜州,形同囚犯。羁管宜州后,他先寄居城西一居民家,太守认为按罪不能安置这么好,最后被迫搬到城南戍楼。戍楼破败不堪,晴天一屋灰,雨天一屋水,纵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黄庭坚依然焚香读书,自得其乐。命途多舛,但精神高蹈,我想,这或许就是黄庭坚终生读书、得书滋养、“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结果吧。
本期“问吧”答案
1.ACEF 《论语》记载“孔门四教”为文、行、忠、信。即教育要从诗书礼乐、社会实践、忠诚守信、思想情操等方面去实行。2.B 隋朝攻打陈朝前,隋文帝说:“我是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一条像衣带一样狭窄的长江的阻隔,就不去拯救那里的百姓吗?”于是发兵渡江,灭了陈朝。3.A 一仞约合周尺七到八尺,周尺一尺约23厘米,一仞约161—184厘米,相当于一个成年人的身高。4.C 人们称“苏黄米蔡”为宋代四大书法家,苏轼天然,黄庭坚劲健,米芾纵逸,蔡襄蕴藉(一说为蔡京)。5.A 丹(朱红色)、青两种颜色很鲜艳,不容易消失和改变,故比喻坚贞不渝。6.ABCD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的习俗。7.B 埃及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非洲国家。1956年5月30日,中埃建交,开启了新中国与非洲国家建交的先河,翻开中非友谊的新篇章。